火星上的“运河” 是怎么回事#
火星是一颗充满神奇魅力的行星。每当夜半它在黄道星座里升上天穹的时候,其表面那淡红色的光辉总是格外地引人注目;而且,它跟地球极为相似,以至于被称为“袖珍的地球”。所以,揣测它是一个有生灵的世界,并非毫无道理。也许,火星上的“运河”,正是火星生命存在的重要证据?
火星的地图
人类能够画出其表面特征的第一个天体是地球。这样画出来的图称为地图。月球是人们继地球之后能够画出其表面特征的第二个天体。人类还能画出什么天体的“地图”呢? 继地球和月球之后的第三个目标在哪里?
木星和土星都太远,它们又都有一层稠密多云的大气, 根本不能指望绘制它们的地图。更遥远的行星及其卫星当然就更不在话下了。
水星很小,在天空中又总是很靠近太阳,人们很难看清它的表面情况。金星永远包裹在浓密的云被中,从望远镜中看去,它只是一个无甚特色的明亮圆面。
唯一有希望的是火星。它正是人类能够描绘其表面特征的第三个天体。这样画出来的火星地图,在天文学中叫做“ 火星表面图” , 或者简称“火面图”。当然,要看清楚火星的表面特征也并不容易, 因为火星有一层大气妨碍了观测,而对天文观测影响更为严重的则是地球本身的大气层。
尽管如此,一代又一代的天文学家还是尽最大的努力来绘制越来越详细的火面图。首先绘成整个火星表面图的是德国天文学家比尔。他和另一位德国人马德勒还于1840年首先绘制成带有经纬线的火星全图。
当时所有的天文学家都认为火星上的暗区是水域,亮区是陆地。况且,火星的极冠看来无疑是冰,那也说明火星上理应有水。而火星上当真有水的话,难道就不会有生命吗?火星与地球是那么相似,照此想来,火星上甚至有可能存在智慧生命,存在着类似或超越人类的文明社会,难道不是吗?
但是,人们需要更直接的证据。
从“水道”到“运河”
19世纪60年代中期,人们在火星的几次冲日期间,对它进行了大量的观测,画了不少新的火面图。然而,人们看见的火星总是模模糊糊的,因而画出的火面图往往形态各异。
1863年,意大利天文学家赛奇设法描绘了彩色的火星图。他看到有些暗区很宽阔,有些则很窄,更有些实际上是相当窄的直线或曲线,宛如地球上狭窄的海峡。因此,赛奇于1869年用意大利语把那些又窄又暗的特征称为canali,意思是“水道”。
1877年火星大冲期间,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亚帕雷利用性能优异的望远镜极为耐心地测量火星,绘制了自己的火面图。斯基亚帕雷利觉得火星上那些狭窄的暗线把一些较大的暗区连接起来,很像海峡连通着大海。于是他也像赛奇那样,把那些暗线称为canali——水道。不料,这个意大利语词汇却被误译成了英语词canals,即人工修建的“运河”。
![]() |
斯基亚帕雷利绘制的火星图
浪漫的联想
这一译真是非同小可。“水道”可以是天然形成的狭窄水域,“运河”则是人工修建的水路,谈到运河,必然会令人想到智慧生命。
于是,人们关于其他星球上也居住着智慧生命的念头顿时高涨起来,许多人觉得天文学家们眼看就要给出这方面的科学证据了。有人开始进一步猜想,火星上的暗区也许是植被,来自极冠的水灌溉着它们;“运河”将水输经沙漠地区,植被就沿两岸生长,其情景与尼罗河流经沙漠十分相似。
火星“运河”使人想到:火星是一个古老的世界,在那里生命的进化历时已久,并且达到了高度的智慧与理性。后来火星日渐干涸,智慧的火星人作出了史诗般的巨大努力,修建了庞大的运河网,使水流过辽阔的沙漠而到达目的地。一个古老种族濒临死亡而绝不屈服,这是何等富有戏剧性的悲壮场面啊!
少数天文学家的宣传可说是为此火上添油。例如,美国天文学家皮克林报道说运河交会处有一些圆形暗斑,并把它们称为沙漠中的绿洲。法国天文学家、科普名著《大众天文学》的作者弗拉马利翁对火星运河特别热衷。1892年他出版了一本书,名叫《火星这颗行星》,力主火星上存在着修建运河的智慧生命。
不过,在那时赞成火星运河与火星文明的天文学家中,最有影响的却是一个自学成才的美国人洛厄尔。在他绘制的火星详图上,运河超过了500条。他以火星运河为题材写了好几本书,坚决主张火星上栖息着比人类更先进的智慧生命。这些书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很受欢迎。
反对的声音
与一般公众热衷于“火星人”的故事适成对照,多数天文学家并不相信火星上真有运河。
许多训练有素的天文学家尽管仔细地观察火星,却从未看见什么运河。发现了两个火卫的霍尔,无论是他的眼睛还是他的望远镜均属上乘,但他连一条运河都没有看见。
美国天文学家爱德华•埃默生•巴纳德更是一位卓然超群的观测家,人们甚至称他为有史以来目力最敏锐的天文学家。他在1892年发现了小小的木卫五。然而,巴纳德坚持说,无论他多么仔细地观测,却从未见过火星运河。他直率地宣称,那纯粹是视觉上的错误;当人的眼睛竭力注视那些目力难以辨认的物体时,往往会把许多不规则的小暗斑错连成一条条直线。
另一些科学家的反对意见更激烈。他们认为不管“运河”是什么东西,都不能证明火星上存在智慧生物,因为它根本不具备可居住性。
例如在1907年,84岁高龄的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华莱士针对洛厄尔的《火星及其运河》写了一篇长达110页的评论,猛烈抨击了洛厄尔的言论。华莱士坚持认为火星不可能保持住水,它干旱至极,即便有“运河”,也只能是火星地表干裂造成的巨大裂缝。
“运河”的真相
无论别人如何反对,洛厄尔仍然坚信“火星运河”的存在。然而,他毕竟还是弄错了。20世纪70年代,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经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水手9号”于1971年拍摄的照片清楚地证实了火星上并没有什么运河。1976年,“海盗号”在火星表面着陆,它们拍摄的照片上也没有发现任何运河的痕迹。
尽管洛厄尔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但他研究火星的努力,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世人对这颗行星的关注和进一步的探索,却使得他的工作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永不褪色。
而且,洛厄尔的影响力甚至已不再局限于科学范围之内,一些科幻作家深受其影响,以火星运河或火星人为题材,写出了许多富有感染力的幻想小说,这些作品促使更多的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天空中的那颗红色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