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为什么要研究类星体

火烧 2016-11-03 01:59:43 1045
类星体是一种新型的银河系以外的天体,被誉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最重大的发现之一。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已发现了数千个类星体。为了说明研究类星体的重要意义,还得从它的发现和认证说起。 20世纪50年代,天文学家用射电望远镜进行观测时,发现宇宙中存在大量的射电源

类星体是一种新型的银河系以外的天体,被誉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最重大的发现之一。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已发现了数千个类星体。为了说明研究类星体的重要意义,还得从它的发现和认证说起。

20世纪50年代,天文学家用射电望远镜进行观测时,发现宇宙中存在大量的射电源,即发出很强的无线电波的天体。但是,用光学望远镜进行观测时,有不少射电源却找不到相对应的光学(可见)对应体。1960年,美国天文学家马修斯和桑德奇利用口径5米的巨型望远镜,发现一个称为3048的射电源对应于一颗16等的暗星,其紫外辐射很强,它的光谱中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发射线。2年后,澳大利亚有人发现另一射电源3C273也对应一颗暗星。1963年,旅美荷兰天文学家施密特拍摄了这颗恒星状天体的光谱,发现其中有4条谱线相互之间间隔很像是氢元素光谱中的4条谱线。这一发现得到认证后,启发了马修斯等人,他们重新研究了3C48的光谱,证实那些“莫名其妙”的谱线原来也都是由熟悉的元素产生的,只是这一天体具有0.367的红移量。人们经过分析研究,判断这种天体不是银河系内的恒星,而是“河外”天体。

对于这种类似恒星而并非恒星的天体,人们称它们为“类星射电源”。以后,天文学家用光学方法又发现了一些在照相底片上具有类似恒星的点状像,它们的光谱中,发射线也有很大红移,但不发出射电波,称之为“蓝星体”。蓝星体与类星射电源统称为“类星体”。

类星体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宇宙间物质的多样性,为研究银河系外天体的形成和演化规律提供了新的观测对象。根据它在照相底片上呈现出类似恒星的点光源像,天文学家推算其星体大小不到1光年,或只及银河系大小的万分之一甚至更小。


类星体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很大的红移,即它以飞快的速度在远离我们而去。类星体距离我们很遥远,大约在几十亿光年以外,但看上去光学亮度却不弱,其可见光区的辐射功率是普通星系的成百上千倍;其射电辐射功率竟比普通星系大上100万倍。体积不大的类星体竟能释放出那么巨大的能量,说明它那里一定进行着某种异常的产能过程。那么,它的能源究竟是什么呢?这—问题使天文学家们大伤脑筋,至今找不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近年有人认为,类星体可能并不位于由其红移值推算出的遥远距离处,而是在银河系附近。如果这种假说成立,解开能源之谜的困难就可以排除了。但是,如何解释它的最显著特点——红移现象呢?还有的人怀疑它的红移是否满足业已确立多年的哈勃定律。总而言之,对类星体红移的研究已构成了对近代物理学的挑战,而问题的解决,有可能使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向前跨一大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