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同一种酒为什么价格不一样 解密:唐代诗歌中的酒价差异为何如此之大?

火烧 2022-11-21 06:57:54 1058
解密:唐代诗歌中的酒价差异为何如此之大? 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诗人也可以借酒浇胸中的块垒,所以唐人有斗酒诗百篇和乞酒缓愁肠之说。由于诗人与酒的关系极为密切,唐代诗歌中不但写到了酒,还写到了酒价。杜甫

解密:唐代诗歌中的酒价差异为何如此之大?  

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诗人也可以借酒浇胸中的块垒,所以唐人有斗酒诗百篇和乞酒缓愁肠之说。由于诗人与酒的关系极为密切,唐代诗歌中不但写到了酒,还写到了酒价。

同一种酒为什么价格不一样 解密:唐代诗歌中的酒价差异为何如此之大?

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一诗中写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杜甫诗歌对酒价的叙述,成了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

以为然者不乏其人。宋代刘《中山诗话》写道:真宗问进臣:‘唐酒价几何?’莫能对。丁晋公独曰:‘斗直三百。’上问何以知之,曰:‘臣观杜甫诗:速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宋代陈岩肖《庚溪诗话》也认为:少陵诗非特纪事,至於都邑所出,土地所生,物之有无贵贱,亦时见于吟咏。如云:‘急须相就饮一斗,恰有青铜三百钱。’这里速须相就饮一斗和急须相就饮一斗,皆为速宜相就饮一斗之误。

不以为然者认为,杜甫诗中所谓的三百青铜钱之说,来自于前人的典故。北齐卢思道曾说过:长安酒钱,斗价三百,所以王嗣]在《杜臆》中指出,杜甫诗歌中‘酒价苦贵’乃实语,‘三百青钱’,不过袭用成语耳。

那么唐代酒价究竟是多少呢?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建中三年,复禁民酤,以佐军费,置肆酿酒,斛收直三千。在古代容量单位中,一斛等于十斗,斛直三千也就是斗直三百。这样看来,似乎杜甫诗歌确实反映了现实生活,无愧于诗史的赞誉。但需要说明的是,建中是唐德宗的年号,这与杜甫生活的时代相距几十年了,所以不能以此作为坐实杜诗对于唐代酒价叙述的依据。

唐代写到酒价的绝不只有杜甫,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写到了酒价问题。如李白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崔国辅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陆龟蒙若得奉君饮,十千沽一斗。这些诗人虽然分布于盛唐、中唐和晚唐各个时期,但他们的诗歌却普遍地说到唐代的酒价乃每斗十千钱。

那么,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呢?也许有读者认为,李白、王维等人所说的乃是美酒的价格。这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十千沽一斗之说也是渊源有自。曹植在《名都篇》中曾经写道: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尽管他人所道,我则引避,但曹植才高八斗,其于文章,譬人伦之有周孔,麟羽之有龙凤,因此他的叙述便成为一种难以撼动的范式。唐代诗人受曹植的影响,不排除在诗歌中对这一典则的普遍追摹和袭用。

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了不少误读,初看是诗人的意图意义和读者的解释意义之间出现了龃龉,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读者以诗为史。王夫之曾幽默地讥诮这种诗史不分的情况说: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钱邪?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与历史差别很大,历史要求具有实录精神,而诗歌则不然,诗之不可以史为,若口与目之不相为代也。

王夫之所言甚是,但是这也表明了要读懂唐诗,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