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史思明 安史之乱轶事:史思明曾因为一首诗擅杀大臣?
安史之乱轶事:史思明曾因为一首诗擅杀大臣?
史思明和安禄山是同乡,两人关系很好。安禄山反唐,任命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统领十三郡八万人马,势力强劲。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与大臣严庄、宦官李猪儿谋杀后,史思明一度归降唐朝。但是他反复无常,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再次反唐。他假借为安庆绪解围的机会,杀了安庆绪,在范阳称帝,国号大燕,建元顺天。封儿子史朝义为怀王、周挚为宰相、李归仁为将军,改称范阳为燕京。
当了皇帝的史思明心情大好,一天,他在宫中宴会群臣的时候吃到新鲜樱桃,觉得味道特别好,便想着给驻守邺城的儿子史朝义寄一篮,让他也尝尝鲜,并作了首诗。诗是这样写的:
樱桃一篮子,半青一半黄;
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贽。
怀王就是他儿子史朝义,周贽是当时的宰相。诗成,他让在场的大臣观摩,并让大家提意见。
史思明是突厥人,从小没上过学,也没有什么文化,全凭骁勇善战建立军功。一个大老粗居然要作诗,写得不堪入目还要在大臣面前显摆,或许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让他自信心爆棚的缘故吧!

这可为难在场的大臣,该说什么好呢?半天没人敢吭声。可不吭声也不行啊,皇帝会说大臣不诚心。还是其中一人站出来提了个意见,他说:您的圣作真的非常高妙,已经没啥缺点了。如果硬要找不足之处,那我觉得把‘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贽’二句位置调换一下,这样整首诗就更押韵了。
这个问题是从作诗的角度提出来的,目的只是想过关。在科举出身的大臣们的眼里,这样中东西根本不能称诗。但史思明却大怒,差点把提意见的大臣拖出去斩首。他为啥如此生气?原来,他觉得把他儿子怀王的位置移到周贽后面,是对怀王的大不敬。他气愤地说:我儿岂可居周贽之下?
这到底是写诗还是排座次啊!对于史思明来说,押韵这个专业问题他根本理解不了,他也不需要知道。他关心的,是自己和儿子的地位。
从这件小事情可以看出史思明对儿子还是挺好的。但是此人反复无常,性格暴躁,动辄砍杀。连他儿子史朝义都没法忍受他。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史思明的叛军被唐军逼得节节败退。一天,他命令儿子史朝义修筑城墙以抗拒唐军。城墙修好,史思明亲自查看。他对史朝义的工作十分不满,大骂史朝义。史朝义急忙下跪求饶,暴躁的史思明指着跪在地上的儿子对在场的军士们说:等我攻克陕州,斩却此贼!史朝义因此惊惧。手下将士也对史思明非常不满。于是,史朝义与一些将士联合趁夜间杀死了史思明。
据冯梦龙在《古今谭概》里说,史思明见谋杀自己的竟然是自己的儿子,非常气愤,他对史朝义说:尔杀我太早。禄山尚得至东都,而尔何亟也?
相关文章
- 李隆基安史之乱 解密:安史之乱祸首之一的史思明称过帝吗?
- 抄写古诗词要注意 史思明因哪首诗而擅杀大臣
- 李隆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中的安阳大溃败:史思明大败60万唐军
- 安史之乱史思明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全过程介绍
- 李隆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史思明为什么能够击败朝廷六十万大军?脑子活、运气好
- 史思明与张妃 史思明生平简介 史思明真的和太子妃有染吗?
- 李隆基安史之乱 史思明,史思明作为安史之乱的祸乱者之一,他有多大的本事?
- 安禄山史思明结局 史思明投降唐朝之后为何又要造反,史思明简介
- 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 安史之乱简介(背景、内容及影响)
- 安史之乱安禄山是哪里人 揭秘:杨贵妃与安禄山私通是安史之乱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