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安乐死的类型 现代追求安乐死,过去的“善终”却超吓人!不管病多重,都要大放血、倒腐蚀物在皮肤上…

火烧 2022-01-27 23:36:28 1100
现代追求安乐死,过去的“善终”却超吓人!不管病多重,都要大放血、倒腐蚀物在皮肤上… 在今天,愈来愈多国家和地区把安乐死合法化;善终服务、纾缓治疗也成为全球医疗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安乐死和善终服务,希望达

现代追求安乐死,过去的“善终”却超吓人!不管病多重,都要大放血、倒腐蚀物在皮肤上…  

在今天,愈来愈多国家和地区把安乐死合法化;善终服务、纾缓治疗也成为全球医疗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安乐死和善终服务,希望达到的目标,都是要减低重症病人的痛苦,以达致善终(Good Death)。它们都反映现代人对善终的想像──死得舒适。(首图为示意图,非当事人)

但在古代,却是另一回事。

斯威本理工大学(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的历史学家马哈尔( Caitlin Mahar)便于澳洲学术网站The Conversation撰文,讲述一段关于善终的历史。安乐死的英文euthanasia,源于古希腊文,意思是善终、好的死亡。

在十九世纪末以前,善终有浓厚的宗教意味,指虔诚的死亡、得到神祝福的死亡。在以前,西方有所谓死亡的艺术(ars moriendi , 即art of drying),有一些指南,引领病人祈祷、以及说明人死前应有的态度和行动,令病人通往救赎。

早期西方人对善终想像,源自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受难奉献的景象。故此,善终不代表死得舒适。人们认为,死前的痛苦,是对人的罪孽(Sin )的惩罚,而这种痛苦,能救赎病人,令他们超越肉体和物质界限,回到天主的怀抱,就像当年耶稣基督受难一样。

同时,病人临终前的痛苦,也是考验朋友、亲戚甚至陌生人的德性和善心。探望和照顾垂死病人,被视为社区责任,男女老幼都要为提供病人物质和道义上的支持。

所以,死亡是一件十分宗教性的事情,医生一般不会在病人临终时陪伴在侧,也不会协助减轻病人痛苦。在未有麻醉的年代,医生甚至是病人的痛苦根源——手术是非常痛苦的,而且医生会采用一些历史上恶名昭彰的方法医治病人,例如大量放血、以腐蚀性物质伤害皮肤。他们普遍认为,痛苦有治疗作用,所以刻意增加病人痛苦。

到十九世纪,西方文明以理性主义、科学思维主导。人们认为,痛苦是一个异常的生理现象,而非一个灵性救赎的过程。人死前所受的痛楚,应得到更多的治疗。于是,医生开始取代教士和家庭,接管了照顾垂死病人的任务。

在十九世纪中,麻醉学得到革命性的发展,加上皮下注射器(Hypodermic Syringe)的诞生,医生广泛利用止痛药来照顾病人。

安乐死的类型 现代追求安乐死,过去的“善终”却超吓人!不管病多重,都要大放血、倒腐蚀物在皮肤上…

曼彻斯特大学的医疗史专家雪露(Stephanie Snow)观察到,由于麻醉学的进步,大大改变了十九世纪人们对痛楚的看法。他们对痛楚的经验,令他们觉得痛楚是具破坏性的、败坏的东西。于是,痛苦开始与一些不道德的概念扣连,如残忍、异常。人们意识到,要致力令人(尤其是小孩)免于痛苦。

到1870年,英国商人威廉斯(Samuel D Williams)第一次提出“医学安乐死”(Medicalized Euthanasia)的理念。威廉斯指出,当病人患上不治之症,面对极大痛苦时,若果病人有所要求,医生有责任以哥罗芳(Chloroform)或者其他麻醉物令他们立即失去意识,并让他们快速而无痛地死亡。威廉斯的意念,把对无痛善终的追求推到极致,所引发的争议和讨论,延续至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