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诸葛亮和张良哪个厉害 商鞅、张良、诸葛亮,谁对历史的走向影响更大?

火烧 2023-04-03 00:12:57 1061
商鞅、张良、诸葛亮,谁对历史的走向影响更大? 对于如长江黄河般奔流不息的历史而言,大人物与大人物之间的碰撞,开创了整条长河,长江黄河得本就也掩盖不了他们的名声,像秦孝公,刘邦,刘备,他们的名字千百年后
诸葛亮和张良哪个厉害 商鞅、张良、诸葛亮,谁对历史的走向影响更大?

商鞅、张良、诸葛亮,谁对历史的走向影响更大?  

对于如长江黄河般奔流不息的历史而言,大人物与大人物之间的碰撞,开创了整条长河,长江黄河得本就也掩盖不了他们的名声,像秦孝公,刘邦,刘备,他们的名字千百年后,依然为世人知晓。他们不仅开创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他们也留给后世许多辉煌。 而像他们这种正在寻找强盛道路的领导人或者奋斗者集团最高指挥官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诸多人才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高效能天才所能达到的智力高位,往往决定着国家本行动集团的成功可能性。他们在诸多人才中居于核心地位,往往能决定国家或者奋斗者集团的最终成败。 对弱势秦国、汉王、刘备集团来说,商鞅、张良、诸葛亮就是这样的决定性的天才人物。 商鞅、张良和诸葛亮,每一位,都是中国历史上名号响当当的大人物。他们作为重臣,为他们的王国出奇策,立基础,于秦、汉和蜀汉的繁荣功不可没。而他们的政治遗产,在后世也闪烁着光芒。 若是将他们放在一起比一比,谁对历史起到的促进作用更大呢?首先,一起了解一下他们自己他们的时代背景。 商鞅,战国时期的人物,他所在的战国时期有深远的历史背景。 武王伐纣之后,鉴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天下被分封给多个诸侯王。诸侯王们在封地各自为政,各地民风民俗不同,度量单位、器具规格也不同。这在"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倒不会造成什么不便,可随着社会发展,各地沟通愈发频繁,这样的不同的社会文化,反倒成了一种交流时的阻碍。而商鞅,就在这样的社会中采取了"组合拳",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车轮。 商鞅,原是卫国人,后去了魏国在原主公叔座死后,离开了魏国,寻求实现个人抱负的机会。当时的秦国,地处中华侧翼边缘,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在战国前期又被魏国等国家长期压制而持续弱势,甚至一度面临亡国危险。弱势国家会更加迫切需要生存。秦孝公接手秦国以后,为在历史烽烟中抓取到稳固的国家生存权,发布《求贤令》,吸引商鞅入仕秦国,开始推行千古闻名的商鞅变法。 统一标准,是此次商鞅改革的重要目标。此前,由于各地各国各自为政,民间的度量标准极不统一。为了方便百姓,更为了控制国家税收,商鞅在中央按照统一尺度制作了一批标准的度量工具,随后分发到各地,以此来规范度量。 不仅经济领域的度量衡要统一,文学领域和日常生活,也有需要规范的地方。今天,人们将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统称为"古文",因为他们相似而又有不同。这样的书写差别,其带来的麻烦,远比繁简体字带来的麻烦还要大。而即使是在秦国内部,人们书写的文字也有差别。所以为了推动文化的发展,在当时尤其是保证政令文书的高效传达,商鞅还推行了"书同文"。 而在交通方面,"车同轨"也成了重要的改革内容。近代,中国曾出现多种铁轨标准并行的局面,使得物资流通效率大打折扣。在战国时期,国家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商鞅便对车马也进行了规范。 商鞅除了在农业领域,和其他法家学者一样劝课农桑以外,还在国家的官僚制度领域,撬动了周王朝的宗法制"围城"。为了调动将士的积极性,商鞅一改以往以血缘为标准的分封政策,提出"军功爵制",让真正有军功的人得以向社会上层流动。 通过将士斩获的敌人头颅数来决定赏赐,这虽然血腥,但相比于原本残酷的按血缘决定社会地位的现实,这一举措实在是深得人心。而商鞅对传统血缘政治的挑战,也为后世世袭制转变为官僚制凿开了一道透光的石缝。 虽然商鞅的系列变法,对李悝等人的变法都有借鉴,但其也有着很多开创性的举措。尤其是推行国家统一标准这一条,时至今日,都依旧分外重要。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的变革成果,不仅秦国焕然一新后硬是在历史机遇闭合之前抢夺出了能够保证生存权的免死金牌,更一举奠定了秦国新型制度根基,而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国家实力。可以说,在秦国由弱转强的过程中,商鞅作为法家集大成天才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直接决定秦国是否能够改变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改变。 而张良,作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汉初三杰"之一,为西汉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要说张良对后世的影响,就是刘邦在他的帮助下建立了西汉政权。张良号称'谋圣',但出的"计谋"并不多,那种阴谋论似的计谋,比如偷梁换柱、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其实他都没出过。比较有名的也就是在项羽败局已定的时候,唱了楚歌,加速项羽得失败,出了一个成语叫"四面楚歌"。 张良的主要作用是他惊人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在刘邦面临抉择的时候,替他做出正确的选择。取宛城、抚民心、入关中、鸿门脱险、烧栈道、下邑划策、脚踢刘邦封韩信、阻封六国旧王室、悔约建议刘邦急攻项羽。因为张良,刘邦少走多少弯路。可以说,在整个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张良的建议十分精准,如果没有他,楚汉相争恐怕还要多打许多年。 还有其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当初支持刘邦在关中定都。长安成为西汉的都城,这给关中一带的发展带去了极大的动力,使得这片富饶之地在西汉的两百多年间得到快速发展。 此外,张良还曾为刘邦出了安抚重臣的奇策。刘邦初称帝后,先后封赏了萧何、张良等近臣,却还有大量将士并未得到封赏。那些和刘邦关系不近不远的诸将,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获得赏赐,更搞不清之后到底会获得什么赏赐,因而一片躁动,甚至有人意图推翻刘邦。 面对这个困境,张良建议刘邦先封赏自己最讨厌的人,好给诸将一个定心丸。而在刘邦给雍齿重赏之后,局面很快就平静了下来。就是通过这么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计策,张良就化解了汉初建的一场大危机。 不过相较于商鞅,张良的所作所为,大多主要作用在项羽刘邦时代,对再之后的中国社会,影响不够大。 而诸葛亮,身为蜀汉的一大支柱,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人尽皆知的智者,他对于西南地区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诸葛虽有隆中对,但从来在刘备那里没有过言出必随,他的强项在于治国、整军,修明内政,也是一个全才,他不仅是萧何,还是张良和韩信,张良的工作就没有他丰富。 为皇叔筹划三分天下之计,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使得曹操暂时无力南下。而皇叔得以喘息,皇叔从漂泊无依到立足荆土,再到全据梁益,诸葛亮的功劳无疑是最大的,对内,诸葛亮早在定川后就制订了以法治国的方针,参与《蜀科》的制定。接受先帝托孤后,又强化了法制建设,使得季汉的社会风气好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 不过很可惜,一代巨匠最后过劳而死,最后还是让曹魏得了天下。 就商鞅、张良和诸葛亮三人而言,商鞅作为先行者,有着"开天辟地"之功。而更难得的是,他的政策具有普适性,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像是一缸陈酿,越酿越香。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