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江西龙虎山骗局 龙虎山简介

火烧 2021-09-25 18:41:49 1223
龙虎山简介 洞天福地 十洲三岛 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 名山 泰山 衡山 华山 恒山 嵩山千山 武夷山 武当山 青城山 茅山 崆峒山 终南山 合皂山 齐云山 崂山 龙虎山 庐山罗浮山龙虎山
江西龙虎山骗局 龙虎山简介

龙虎山简介  


洞天福地 十洲三岛 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 名山 泰山 衡山 华山 恒山 嵩山

千山 武夷山 武当山 青城山
茅山 崆峒山 终南山 合皂山
齐云山 崂山 龙虎山 庐山
罗浮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南20公里处的贵溪县境内,是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最初修道炼丹的地方,为道教正一派的祖庭。山之得名,一说两峰对峙,状若龙虎;一说张道陵在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现。龙虎山景色秀丽,风光奇特,素有「形似武夷,神似桂林」之称,为道教洞天福地中的第三十二福地。

据道书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以后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龙虎山较早的道教庙宇是唐会昌(841-846年)中所建的真仙观。至宋代,张道陵后嗣渐受朝廷重视,龙虎山道教随之兴盛。宋代龙虎山拥有大批道教宫观,著名的有上清宫、正一观等。至元代,张道陵后嗣被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龙虎山、茅山、合皂山)符箓。

明代前中期,龙虎山道教续有发展。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除熟谙家传符箓教法外,亦精通内丹术,且较熟悉儒家经籍,为当时的著名高道。明中叶以后,特别是清代,朝廷对张道陵后嗣的待遇多加贬抑,龙虎山道教渐趋衰落。

龙虎山地区在道教兴盛时期,曾先后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十个道庵,其繁荣景象于此可见一斑。然自汉至今,桑海靡常,多数宫观早已废圮,山野茫茫,无可辩认。保存至今者只有天师府。

天师府全称「嗣汉天师府」,又称「大真人府」,坐落在上清镇的中部,是历代天师起居和祀神的地方。初建于宋代,现在的建筑大部分为清代所重修。它坐北朝南,以府门、二门、私第为中轴线,修建了玉皇殿、天师殿、玄坛殿、法箓局和提举署、万法宗坛等,从而把宫观与王府建筑合为一体。

天师府具有特色的景点主要有:

府门,系1990年重建,有三个大门,中门正上方悬「嗣汉天师府」直匾一块,金光夺目。前正中两柱挂有黑底金字抱柱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 元代铸造的9千斤重铜钟和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手书的大石碑。 「灵泉井」,据传系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奉天师法旨所凿。 玉皇殿。此处原是天师的演法大堂,初建于明嘉靖五年,1992年大堂破损拆除,改建为今天的玉皇殿。

私第,是历代天师的住宅。天师私第分前、中、后三厅。前厅是天师府的议事之所。它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1985年改为天师殿。天师殿正中大柱擎起的穿枋上有三块金匾,中为「道契崆峒」,系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赠给第62代天师张元旭的。中厅原为内客厅,系接待贵宾之处,誉为「壶仙堂」。后厅又叫「上房」,是天师食宿生活之处。中堂上挂有乾隆皇帝赐给第56代天师张遇隆的匾额「教演宗传」。

整个天师府规模宏大,古朴典雅,不愧有「西江无双地,南国第一家」之称。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四册,第188至193页。 顾军、朱耀庭:《长生久视的胜境:古代仙山道观》(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5至68页。 聂亮祥:《龙虎山嗣汉天师府》,载《中国道教》1999年第5期,第39至43页。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