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哈达能做什么用 哈达的制作

火烧 2022-05-22 22:45:09 1151
哈达的制作 “哈达”一词是藏语的译音,藏族人雅称其为“拉泽”(即“神衣”之意)。是一种见面礼品,为长条丝织物或麻织物。哈达是藏民族的一种最普遍、最崇敬的礼物。藏族的礼仪是多种多样的,敬献哈达是一种最普

哈达的制作  

“哈达”一词是藏语的译音,藏族人雅称其为“拉泽”(即“神衣”之意)。

是一种见面礼品,为长条丝织物或麻织物。

哈达是藏民族的一种最普遍、最崇敬的礼物。

藏族的礼仪是多种多样的,敬献哈达是一种最普遍的礼节。

藏区逢年过节、拜会尊长、致敬祝贺、朝圣拜佛、婚丧嫁娶、迎来送往、通讯往来,以至新房竣工、认错请罪等都要敬献哈达,以表示尊崇、祝贺、祝福、惜别或哀悼等心情。

一、哈达的来源

“哈达”相当于汉族古代的礼帛,象征彼此之间的友好和睦,表明献者的真诚,用来表示敬意和祝贺的吉祥物。

关于哈达的起源或来历有如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哈达“始于元,兴于明,盛于清”。

相传,“哈达”是元朝时期传入藏族地区的,据《西藏风情》一书记载:哈达是公元13世纪时自元朝传入西藏的。

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之侄八思巴洛追坚赞(1235—1280)被元世祖忽必烈尊为国师、帝师,封为“大宝法王”,赐予玉印后,于公元1276年离京返回后藏萨迦寺时,带回了第一条哈达。

当时的哈达两边绘有万里长城图案,上面有吉祥如意的字样。

后传入西藏,又附以宗教解释,说哈达是仙女的飘带,献哈达逐渐演化成一种礼节。

第二种观点认为:哈达来自汉地,西藏日喀则地区的民歌中有:“洁白的哈达,源自东方的汉地”的唱词。

第三种观点认为:哈达起源于藏北牧区给初产母牛戴白羊毛束的习俗。

据说在聂荣牧区,每到秋天,当年轻的母牛第一次产犊后,在给这头母牛挤奶之前,要举行庄重的仪式。

届时,人们要用白羊毛束替母牛盛装打扮,在它的角、背和尾巴上都缠挂上长长的白羊毛束,习惯上称为“白羊毛哈达”。

有的还在牛脚上挂海螺壳等装饰物。

在秋冬之际给羊剪完毛之后,人们也要给长着美丽曲角的羊儿缠上白羊毛束。

经过世代传袭,白羊毛束的哈达逐渐演变成棉麻、丝绸等质料的哈达。

但至今藏北地区仍沿用白羊毛哈达,从其与生产的哈达的悠久历史来看,哈达来源于白羊毛束。

哈达能做什么用 哈达的制作

牧区人们在给初产母牛披挂上白羊毛哈达以后,一般还要唱起意境深远的颂歌,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初产的母牛哦,/那戴上洁白哈达玛瑙似的母牛哦,

金装活佛般的母牛哦,佩上海螺头人样的母牛哦,

长翡翠鼻子宝贝儿子般的母牛哦,/挂五彩绸缎亲爱女儿似的母牛哦,……

第四种观点认为:在西藏民间曾流行一种白羊毛当成吉祥物的习俗,即把白羊毛弄成束裹在头上、脖子上,每逢过年时,套在水缸上、套在粮食的袋子上和酒壶上,而这种习俗来源于吐蕃王朝第九代王布德贡杰时,苯波教创始人兴饶祖师(大约1300年前)的弟子白吞,他常用羊毛束裹在额头,特别是在出门时更少不了。

他用羊毛裹头,是因为他耳朵特别大,不同于一般人,出门不好意思,用羊毛束遮盖耳朵。

所以人们给他起名叫“白吞”(白为羊毛的译音,吞为额的译音)。

老百姓不知道羊毛裹头的真正原因,只知道他是有名的苯波教徒,所以把羊毛当成吉祥物进行崇拜,以致形成每当过年就有束白羊毛的习俗。

二、哈达的制作

关于“哈达”的制作,据史料记载:“每年由四川邛崃、大邑等处,织造贩康,实贸易中之大宗输入品也”。

在历史上,织高档的哈达,要数鲁西北的历史古城临清市为最,曾经有“织机五千,织工万余”的说法,是当地“日进斗金”的三大行业之一。

临清的哈达图案相当丰富,有福寿、小佛像、八宝、横佛、三大士、丈帕、花喜棱等十多种。

据传,清初西藏的某官员曾奉命去苏杭一带选购哈达,挑来挑去总是不如意,没有办法,只好沿着运河北上,沿途访选,最后在临清地方购得称心如意的哈达,满载而归。

从此以后,临清哈达声誉大振,畅销于藏区各地,并经过西藏、云南远销印度、尼泊尔、泰国及伊朗等佛教邻国。

“哈达”质地有沙布、一般丝绸、高档丝绸之分。

但是,人们都不计较质料的优与劣,只要能表达出对尊者的敬意就行了。

哈达的颜色有“白”、“黄”、“蓝”三种。

白色哈达极为普遍,白色表示素雅纯洁,具有柔和恬静、平和清淡的特点。

按照佛教教理中的解释:白色是“正直”、“善良”、“温和”、“慈悲”、“吉祥”、“光明”、“纯洁”、“胜利”之意。

藏族视其为吉祥,甚为崇拜,也是藏族人民纯洁无瑕的心灵的象征。

以洁白的哈达作见面礼,意味着真诚坦白,祝愿吉祥如意。

藏族谚语说:“哈达洁白的好,人品诚实的好”;藏族有一首歌中唱道:“一条洁白的哈达,凝结着翻身农奴的深情,千里雪山,万里草原,手捧哈达上北京,哈达献给md!”。

蓝色表示蓝天,象征江河;蓝色哈达象征着天空一般晴朗,“本性是空”,往往通行在贵族首领的交往之中。

黄色象征大地;黄色哈达是“高贵”、“华丽”、“笃诚”之意。

最为精彩珍奇的哈达上织有九尊佛像和艳丽的吉祥图案,是敬佛求神的珍品,也有用来献给最尊贵的人。

还有万字纹和视为瑞相的莲花、宝瓶、海螺等之类以及表示吉祥的字符,常见的如“扎西德勒”等藏文字符。

“哈达”形状为长方形,哈达的质地、规格、颜色各有不同,可按敬献对象和各自的经济条件选择。

有纺得稀疏如网,长三四尺、宽数寸的三等哈达——索达(zub-btags);有质地中等的哈达——素喜(zub-she);有丝绸做料,质地优良,长五六尺、宽尺许,有吉祥或菱形图案的头等哈达——阿喜(a-she);亦有长一两丈、宽两尺的特制上品特等哈达——囊尊(nang-mdzod),即内库哈达。

索达哈达多用麻为原料织成,看上去类似加了增白剂的沙布,长短在一米左右。

阿喜哈达较内库哈达略短窄,长两米多,质地也略显松散。

素喜哈达又要比阿喜哈达次之。

内库哈达一般都比较长,也较宽,质地优良并织有暗花或吉祥字符,最长的有3米以上,甚至有一两丈长的。

内库哈达中央织有隐花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金轮、胜利幢、宝瓶和金鱼八祥瑞图;上下两边为二龙戏珠;左右两边为相互连结、象征坚固不摧、永恒常在的“卐”符号和藏文偈句:“白昼吉祥夜吉祥,日照中天亦吉祥,日日夜夜呈吉祥,愿得三宝赐吉祥”字样。

敬献内库哈达是最为隆重的礼节,在通常的社交场所极为少见。

五彩哈达是最隆重的礼物,一般只献给菩萨或近亲做彩箭使用。

据记载: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是献给菩萨和近亲做彩箭用的,只在特定时使用。

云南中甸的藏族民歌中亦有“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黄色哈达是活佛的衣冠”的唱词。

在康巴地区除白色之外,亦有向上师、活佛敬献黄色哈达的习俗。

三、哈达的作用

“哈达”在很早以前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只在上层人物之间流行,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这种礼敬法器如今已经被沿用到民间,并且对此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欢庆、祝贺、礼俗的形式,作为藏族在礼宾交往中的一种表示敬意的吉祥物了。

当今,每逢新春佳节来临之际,藏族群众中亦有在各家客厅的显要位置挂一幅md像, 上面敬献一条哈达;或者在堂屋的中柱上拴一根哈达;当夹道欢迎尊贵的领导和高僧大德时,向缓行中的座轿抛献哈达;在婚礼上要举行为新郎新娘挂哈达的仪式;赛马节上骑手从飞奔的马背上弯腰捡拾地上的哈达等等习俗。

有的领导和活佛接受群众敬献的哈达时,顺手将哈达回敬于对方颈项上。

有的地位显赫的人赠盖有自己印鉴的哈达,此类哈达常被视为福物,珍藏起来作为永久的纪念。

哈达代表藏族人民的祝福、问候、祈愿、和睦、友好。

哈达在藏族人民生活中的用途十分广泛,在宗教礼仪中是最纯洁、最虔诚的供品,敬神献佛、喜婚嫁娶、谒见尊长、馈赠迎送等,哈达是第一道贵重礼品。

双方会见商讨有关诉讼、械斗、纠纷之时也要相互赠送哈达,它象征着息事宁人的意愿,若拒绝对方献上的哈达,就意味着拒绝和好。

请求别人帮助若不献哈达,则被认为是礼仪不周,办不成事情。

有事相求献哈达,对方应允,接受其哈达,不应允,则当面退还。

向对立的一方献哈达,表示愧悔、致歉,对方接受哈达,意味着取得了谅解,愿意重归旧好。

在某种情况下,一条哈达的陪礼道歉也往往能化干戈为玉帛。

按照藏族人民的规矩,哈达可以充当被罚款的对象,因为他可以代表一匹马,也可以代表金、银、牛、羊、布匹等。

音讯往来,亦缠哈达于信函中,以表示恭敬和祝福。

媒人提亲,亲戚间探望,知已相聚,逢年过节,迎宾接客中也都用哈达作为见面礼物,以表示庄重、典雅、高贵、互献互敬,心明如镜。

据史料记载:“凡进见,必递哈达一条,如中华投递手本之意。

若系平交,则彼此交换为礼,即书信中亦置一哈达”。

藏族人民在各种政治、经济社交活动交往中如果礼品中没有哈达,就会被认为失礼而遭到嘲弄。

在著名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载:格萨尔带兵即将征讨水晶国,当格萨尔出现在臣民面前时,前来送行的众喇嘛、王室的众伯叔兄妹,以及宫中的嫔妃们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

众人都为出征英雄们沿途平安、没病没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而深深祝福。

在仪式中,由格萨尔王的王妃珠牡,腕颈上戴着如意白璁玉手镯,手捧镇日吉祥哈达,端着绘有八宝吉祥图案的白瓷龙碗,斟了满满一碗甘露似的长寿酒,恭恭敬敬地献到格萨尔王尊前,然后用《九狮六变调》唱起了敬献哈达饯行敬酒的祝福歌:

这条镇日吉祥的哈达,缀有乳白色上等聪玉,

为送驾呈献我雄狮王,愿我王长寿一路安宁,

愿我王克敌在反掌间,愿魔地处处佛法昌明,

愿拉达克众百姓康泰,愿佛法僧的福力无垠,

愿冈底斯圣门重开放,愿水晶国向我王归顺。

此外,战争时期向敌对一方敬献哈达,或从被包围的碉堡、楼房窗口悬挂哈达,则为愿意握手言和或归顺、投降之意。

四、敬献或接受哈达的规矩

在旧西藏,敬献哈达的规矩很多,这些规矩中渗透着严重的等级观念。

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及资历不同,献法也不同。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向班禅和有名望的喇嘛及贵族献哈达,一般不能超过膝盖以上,(这些人接见百姓不站起来,就地盘腿而坐,拜见者把哈达献在他们的膝盖上或横放在他们座位跟前的地上)。

第二种是家庭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及资历相同或相近的,直接献在对方手上。

第三种是家庭经济好、社会地位高和资历较深者,向低于自己身份的人献哈达,就献到对方脖子上。

第四种是贵族家操办婚事,客人向新郎新娘献哈达,不能献脖子上,而把哈达横放在他们座位前的桌子上。

平民百姓结婚,客人直接把哈达献在新娘的脖子上。

第五种是群众个人上访、求婚、请喇嘛到家里念经等,拜访者必须带上哈达,把叠好的哈达直接交给对方。

第六种是请客人到家来访时,把哈达“仓叠”(即对叠)的叠法,让被请方看哈达来示意。

如果有谁违反了上述规定,就会遭到人们的嘲笑和责骂,让其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

解放以后,党和国家都十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据载:1956年,副总理陈毅元帅率中央代表团赴藏参加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大会,在途经西安时,他组织全体成员学习党的民族政策,请藏族领导同志介绍西藏宗教和藏族的风俗习惯,并详细询问见达赖、班禅,应该怎样献哈达、怎样送礼品;别人献哈达、敬酒应该怎样接受、怎样答谢等,生怕违反了藏族同胞的风俗习惯,伤害了他们的宗教感情和民族感情。

敬献哈达和接受哈达都有它的规矩,如果不懂得这个规矩,反倒被人讥笑,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因此,敬献哈达时,献者必须双手捧上哈达,将双叠楞边对着客人。

当他人为自己敬献哈达时,应将身体微微前倾,恭敬地用双手接过,然后绕过头顶挂在自己颈项上,以示向对方的谢意。

按照通常的习俗,下级向上级、晚辈向长辈敬献哈达,表示深切的敬意、衷心的感激之情,应微微躬身,双手捧着献于其手上或置于座前的桌上,对方不回赠哈达;向大活佛敬献哈达时,献者必须虔诚低头、弯腰至九十度,双手捧哈达过自己的头顶,献于活佛座前。

一般德高望重的活佛或师长受礼后,又把哈达回赠给献者,领受者上身向前倾,接受回赠的哈达,使对方能用双手方便地举过头顶挂在脖子上,以表示真诚地感谢。

对长辈或一般活佛敬献哈达与向大活佛献哈达基本相似,只是腰不需要弯至九十度。

平辈平级间献哈达,表示诚挚的友情,亦只应献于手上,对方接受后应回敬一条哈达,俗称交换哈达。

上级对下级、长辈给晚辈赠哈达,表示亲切的关怀和慈祥的爱意,可直接将哈达挂在对方颈项上。

对待小辈或下属,可以将哈达搭在颈子上,接受哈达的人,必须弯身俯首,双手承接,表示回敬。

所领受的哈达,人们都要珍藏起来,挂在屋内较高而洁净的地方象征吉祥,并表示对活佛或师长的敬重、怀念等。

“哈达”凝聚着藏民族的一片深情,一条条祥瑞、洁白的哈达,是珍贵的礼物、是纯洁的心灵、是衷心的祝福、是亲切的关怀、是团结的象征、是友谊的桥梁、是文明的标志。

哈达是藏族心目中庆祝胜利的吉祥物,沟通友情的纽带,调解纠纷的钥匙,交换感情的信物,交际场所不可缺少的媒介物,敬佛求神的珍品。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