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海冰与海水盐度的关系 黄海与渤海在类别面积深度水温盐度大小等方面差别

火烧 2021-05-14 02:13:53 1045
黄海与渤海在类别面积深度水温盐度大小等方面差别 黄海: 西太平洋地边缘海,全部为大陆架所占地浅海,它位于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北面和西面濒中国,东邻朝鲜半岛。  中国的主要河流,如淮河、碧流河、鸭绿江及

黄海与渤海在类别面积深度水温盐度大小等方面差别  

黄海: 西太平洋地边缘海,全部为大陆架所占地浅海,它位于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北面和西面濒中国,东邻朝鲜半岛。

  中国的主要河流,如淮河、碧流河、鸭绿江及朝鲜半岛的汉江、大同江、清川江等注入黄海,因河水携带泥沙过多,使近海水呈黄色而得名。

  在黄海南部,东起韩国济州岛,西至中国长江口一线是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

在黄海北部,中国威海与大连连线为黄海与中国渤海的分界线。

主要海湾有西朝鲜湾和中国的海洲湾、胶洲湾。

海冰与海水盐度的关系 黄海与渤海在类别面积深度水温盐度大小等方面差别

并由济州海峡经朝鲜海峡、对马海峡与日本海相通,经渤海海峡与渤海相通。

黄海东部和西部岸线曲折、岛屿众多。

山东半岛为港湾式沙质海岸,江苏北部沿岸则为粉砂淤泥质海岸。

主要岛屿有长山列岛以及朝鲜半岛西岸的一些岛。

  中国山东半岛深入黄海之中,其顶端成山角与朝鲜半岛长山串之间的连线,将黄海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黄海是指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之间的半封闭海域,海域面积约为8多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0米,最大水深在白翎岛西南侧,为86米。

长江口至济州岛连线以北的椭圆形半封闭海域,称南黄海,总面积为30多万平方千米,南黄海的平均水深为45.3米,最大水深在济州岛北侧,为140米。

黄海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44米。

黄海的水温年变化小于渤海,为15℃--24℃,黄海海水的盐度也比较底,为32‰。

一般说来,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

  黄海渔场名闻遐迩。

中国、朝鲜、韩国及日本的拖网渔船均来此开发丰富的水底鱼类资源。

黄海上的中国重要港口城市有大连、青岛、连云港、南通等。

还有韩国的仁川及朝鲜的南浦。

  北黄海(指海州湾以北)中央略偏东处,有一狭长的水下洼地(亦称黄海槽),自济州岛伸向渤海海峡,深度自南向北逐渐变浅。

洼地东面地势较陡,西面较平缓。

北部从鸭绿江口到大同江口之间的海底,分布着大片呈东北走向的潮流脊,构成黄海北部海底地貌的一个重要特色。

这是由于此处潮差大、潮流急,致使海底沙滩在潮流冲刷下形成与潮流平行的“潮流脊”。

在北纬38°以南的黄海两侧,还分布有宽广的水下阶地。

西侧比较完整,东侧受到切割,分布的深度不一致。

黄海南部的海底发育着大型潮流脊群。

它们是在古黄河——古长江复合三角洲的基础上,经潮流的长期冲刷塑造而成的。

苏北沿岸潮流脊群南北长约200公里,东西宽约90公里,由70多个大小沙体组成,并以弶港为顶端向外呈辐射状分布。

南部有一系列小岩礁,如苏岩礁、鸭礁、虎皮礁等。

渤海: 渤海是一个近封闭的内海,地处中国大陆东部的最北端,即北纬37°07′~41°,东经117°35′~122°15′的区域。

它一面临海,三面环陆,北、西、南三面分别与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一市毗邻,东面经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辽东半岛的老铁山与山东半岛北岸的蓬莱角间的连线即为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

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犹如伸出的双臂将其合抱,构成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

放眼眺望,渤海形如一东北—西南向微倾的葫芦,侧卧于华北大地,其底部两侧即为莱州湾和渤海湾,顶部为辽东湾。

  渤海海域面积77284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2668公里,平均水深18米,最大水深85米,20米以浅的海域面积占一半以上。

渤海地处北温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多年平均气温10.7℃,降水量500~600毫米,海水盐度为30。

  渤海海底平坦,多为泥沙和软泥质,地势呈由三湾向渤海海峡倾斜态势。

海岸分为粉沙淤泥质岸、沙质岸和基岩岸三种类型。

渤海湾、黄河三角洲和辽东湾北岸等沿岸为粉沙淤泥质海岸,滦河口以北的渤海西岸属沙砾质岸,山东半岛北岸和辽东半岛西岸主要为基岩海岸。

从1994年到1998年,除了莱州湾1997年外,3个湾的TN浓度显著高于渤海中部海区。

1994年到1998年辽东湾和渤海湾的TP浓度亦大于中部海区。

莱州湾1994年到1996年TP浓度略低于中部海区,1996年以后,TP浓度增高,超过了中部海区。

总体上讲,海岸带地区的TN和TP浓度高于中部海区。

此外,渤海中部海区的TN和TP浓度较稳定,变化平缓,而在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各年变化剧烈。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海岸带地区比渤海中部海区更容易受到陆域活动的影响。

在不同海域和不同时间内,陆域活动具有不同的影响频率和程度。

显然,渤海中部海区水质是来自海岸带地区污染物混合扩散的结果。

所以,陆域活动应当认为是造成渤海中部海区水质下降和富营养化的最终原因。

  可以发现,出现污染的范围从河口区扩 渤海海面的景象 大到渤海整个海岸带地区,范围明显增加。

此外,据报道,海水达标率由1992年的78.77%降到1996年的49.05%。

2001年渤海受污染面积由24.7%增加到2002年的41.3%。

该结果意味着,过去几年中渤海水质明显下降。

TN、TP和石油类超过标准。

TN超标严重,石油类超标较小。

因此可以推断,渤海水质主要问题和富营养化主要原因来自于营养盐氮和磷。

  污染物浓度变化不大时,渤海受污染的面积亦逐年扩大。

解析渤海卫星遥感照片能够清楚地看到,1992年整个海域受污染面积为16347Km2达海域的21.2%,1996年则增加到39232Km2达51.0%。

这样一来,受污染面积较5年前增加了2.4倍。

另外可以看出,海洋水文和海洋动力学特性对污染物的扩散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海流较弱的物质输移作用下,大部分受污染海区靠近海岸带地区,尤其是在河口地区。

这就证明了渤海环境质量主要受来自陆域活动的影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