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霁古诗的意思 史达祖《秋霁·江水苍苍》原文及翻译赏析
史达祖《秋霁·江水苍苍》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霁·江水苍苍原文:
江水苍苍,望倦柳愁荷,共感秋色。废阁先凉,古帘空暮,雁程最嫌风力。故园信息,爱渠入眼南山碧。念上国,谁是、脍鲈江汉未归客。还又岁晚,瘦骨临风,夜闻秋声,吹动岑寂。露蛩悲,青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年少俊游浑断得,但可怜处,无奈苒苒魂惊,采香南浦,剪梅烟驿。
秋霁·江水苍苍翻译及注释
翻译江水苍茫无际,眼望柳丝倦疲荷花愁凄,我跟柳荷共同感受到了秋意。荒废的楼阁先感到寒凉,陈旧的帷帘空垂著暮色,远飞的鸿雁最厌恶猛劲的风力。羁旅中企盼故园的消息,我爱故乡那映入眼帘的南山翠碧。眷念著京都,谁是那羁旅江汉、怀恋家乡美味的未归客?很快又到了岁末,瘦骨嶙峋,临风而立,听着夜晚萧瑟的秋风,吹动起我心中的冷寂。夜露中蟋蟀叫得悲戚,一盏青灯照着冷屋,翻著书禁不住愁肠满腹,将两鬓染成了白色。年少时豪爽俊逸的游伴已完全断绝了消息。最使我可怜难堪的地方,使我痛楚无奈,柔弱的神魂惊悸,是在南浦采撷香草相送,是在雾绕烟迷的驿馆剪梅赠别!
注释秋霁:词牌名,据传此调始于宋人胡浩然,因赋秋晴,故名为《秋霁》。倦柳愁荷:柳枝荷花凋落的样子。废阁:长久无人居住的楼阁。古帘:陈旧的帷帘。雁程:雁飞的行程。信息:音信消息。渠:你。入眼:看上。上国:首都。南宋京城临安。此泛指故土。脍鲈(kuai lu):指鲈鱼脍。晋人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而思家乡吴中的鲈鱼脍等美味,辞官归乡。后遂以鲈脍作为思乡的典故。岁晚:岁未。岑寂:寂寞,孤独冷清。蛩(qiong):蟋蟀。俊游:好友。浑:还。断:订约。苒苒(rǎn):柔弱的样子。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剪梅:用陆凯寄梅给范晔的典故。
秋霁·江水苍苍赏析
词以写景导入。「江水苍苍」三句是愁人眼中的秋色。江水浩渺而苍茫,秋天江潮常是最为壮观的,但在流放异乡的词人看来,江水仿佛离人之泪,纵使秋江都是泪,也流不尽许多愁。「倦柳愁荷」更是情景交融。秋霜以后,柳叶行将败落,已不是春夏时节的青翠欲滴,荷叶几个月来辛勤扶持着娇艳的荷花,这时花落叶老,往日的郁郁葱葱已不复存在,以至只留下听秋雨的「残荷」(别本「愁」即作「残」)。而这江、这柳、这荷,都感受到秋天的袭来。「废阁」、「古帘」与下文「清灯冷屋」都是写词人居所的。阁已「废」,却还住人;帘已「古」,却还挂著,可见词人生活的清贫。「雁程最嫌风力」句,「雁程」,指雁之行程。「嫌」,即怕。雁飞最怕风大,逆风飞翔,吃力而难停歇,自然也就不能捎来故园信息。史达祖原籍是北宋故都汴梁,但他生于高宗绍兴末年,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南宋都城临安度过的,其亲友也大都在那里。这里的「故园」,应指其西湖边葛岭一带的家园。「爱渠入眼南山碧」一句是忆旧。「渠」,即它。
「南山」在临安是实有的,大旗山北有一座高四十余丈的山即名南山,山上有杜牧墓。西湖周围尚有南屏山、南高峰,皆可谓之「南山」,但这里当是泛指居所南面的群山。词人身处贬所,故格外留恋过去临安的家居生活。一「爱」字,一「碧」字,与上文贬所景象之感情色彩成了鲜明对照。「念上国」一句,明白道出所念乃是京都。词人尽管身遭不幸,而忠君爱国之心并未改变。「谁是脍鲈江汉未归客」一句,乃反躬自问,这江汉未归之客实指词人自己。「江汉」指长江、汉水间的地域。如杜甫在江陵(今属湖北)作诗自称「江汉思归客」,即指旅居在江、汉之间。此词的「江汉未归客」字面亦当本于杜诗。「脍鲈」用晋人张翰的典故。张翰任齐王冏之东曹椽,因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辞官,命驾归。
作者以张翰自诩,但却不能如张翰之全身远祸。宋代官员得罪流放远州,轻者送某州居住,稍重曰安置,又重曰编管,皆指定居住地,受地方官约束,不得自由行动。况且他是鲸面流放,身不由己,有家难归,并非留恋爵禄。词写至此,词情更为抑郁,便由伤秋怀乡转而感伤不幸身世。
过片句以「还又」二字作过渡,更进一层。苍苍江水,倦柳愁荷,已使江汉未归之客黯然神伤,又值「岁晚」,况是「瘦骨临风,夜闻秋声」,故倍增孤寂之感。「岁晚」,犹岁暮。俗话说:「年怕中秋月怕半」,中秋以后,一年过去大半,仿佛日之黄昏,无怪乎杜甫《秋兴》诗中「一卧沧江惊岁晚」即谓深秋为「岁晚」。「瘦骨」二字道出词人贬中体貌枯槁,精神憔悴。

「夜闻」二句写客中的所闻所感。秋时西风作,草木凋零,多肃杀之声,而称「秋声」。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暮志铭》谓「树树秋声,山山寒色」。秋声乃西风吹动树木所发。「岑寂」,为冷清、寂寞之意。词人孤身羁旅,对萧瑟之秋风,萌发寂寥之情。
此情既是触景而生,也是贬谪中的爱国志士无往而不在的身世之感的真实流露。词人一心报效祖国,他曾「每为神州未复」(《龙吟曲》)而忧心忡忡,也曾幻想「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满江红》),更希望有一天能「办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满江红》)。但他寄予厚望的开禧北伐失败了,主战者的头颅成了向敌人讨好的贡品,当时的形势诚如王夫之《宋论》指出的:「侂胄诛,兵已罢,宋日以坐敝而讫于亡。」国事一日不如一日,有着报国之心的词人不能无动于衷。但眼前的现实却如此冷酷:「露蛩悲、清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蛩即蟋蟀,秋露降下,蟋蟀悲鸣,仅有冷屋中的一盏孤灯与词人相伴,只能以「翻书」来打发这漫漫长夜。屋是冷的,阁是破的,词人的心也是碎的。他忧国伤时,故愁得鬓发都白了。曾几何时,公元1201年(嘉泰元年)张镃为他的词集作序时还称他「郁然而秀整」,且「须发未白」,时间过去不多几年,他竟然已「瘦骨临风」、「鬓毛白」。其实他这时还不到五十岁,却已早衰。他早年也曾到过江汉一带,当时正值青春年少,与好友们相约嬉游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犹如昨日。可是此时贬谪故地,却是万般无奈,惊魂不定。史弥远政变的刀光剑影仿佛还在词人眼前晃动。继韩侂胄遇害后,丞相陈自强也被贬死雷州,北伐主帅苏师旦被处斩于韶州。史弥远虽对外只会腆颜事敌,但对政敌的迫害却从不手软。这时,史达祖在贬所会不会受到新的迫害只有天才知晓,但这种威胁是无时不在的。他既无辛弃疾那样的雄才大略,性格上也缺少稼轩的英雄气概,在这首词中也不难看出。
「苒苒」二字乃柔弱之意,「苒苒魂惊」,正透出他性格上软弱的一面。故当其客中送客之际,只能一洒志士之泪,却无一壮语赠别,连牢骚也不敢发。后结二句,为送别寄远之辞。「南浦」指南面的水边。《离骚》有「送美人兮南浦」之句,又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里借「南浦」而点出送别之意。「烟驿」,指词人之居所,与前文之「废阁」、「冷屋」同义。「剪梅」乃寄远常用之典。据《荆州记》载,「陆凯、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因无所有而折梅寄远已属可叹,何况词人身处贬所,寄远之际更多一番不足为外人道的苦情。词即在这哀怨之中结束了,更显得一往情深。
从这首词的艺术表现手法看,也是颇具特色的。词人身遭不幸,家国之恨、身世之感郁积于胸,不可不言而又不可明言,故形成了一种沉郁苍凉的风格和回环往复、虚实相间的抒情结构。词人深沉哀怨之情是历历可感的。「雁程最嫌风力」、「无奈苒苒魂惊」等语,都写得沉郁深挚,颇为感人。梅溪词受清真影响,在章法结构上常常通过种种回忆、想像、联想等手法,前后左右,回环吞吐地描摹出他所要表达的东西,看到的和想到的融于一篇。这一特点,在他被贬流放后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首词正是如此。词中之江水、柳、荷、废阁、古帘、清灯冷屋,都是实景,而「受渠入眼南山碧」,「年少俊游浑断得」则是回忆与想像,全词以伤秋怀归贯穿全篇,虚虚实实,欲言又止,摇曳生姿,朦胧而不晦涩,这就比直抒胸臆更感人肺腑、耐人寻味。
含蓄蕴藉是沉郁风格的又一表现。结尾数句,既点明是送别友人,又将未了之情引起读者遐想,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显得含意隽永,余音不绝。清人对此词非常推崇,推它为《梅溪词》的杰作,显然是有见地的。
秋霁·江水苍苍创作背景
词人是在公元1207年(开禧三年)被黥面流放到江汉一带的。当时开禧北伐失败,史弥远政变,太师韩侂胄遇害身死,他被牵连下狱,家产也被抄没。写作此词时他被贬江汉已有几年时间,大约公元1212年(嘉定五年)前深秋时节。怀归思乡之情日益强烈,适值深秋,又逢送别友人,故孤独惆怅之情一寄于词。 诗词作品:秋霁·江水苍苍诗词作者:【宋代】史达祖诗词归类:【秋景】、【思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