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有勇无谋的人 被宰相斥为「 ”有勇无谋,心存侥幸”,却报了大非川的一箭之仇

火烧 2022-02-02 22:28:57 1046
被宰相斥为「 ”有勇无谋,心存侥幸”,却报了大非川的一箭之仇 大唐名臣名将系列:被宰相斥为「 ”有勇无谋,心存侥幸”的河西节度使,却报了大非川的一箭之仇! 河西节度是唐朝设立的第一个节度使,唐睿宗景云
有勇无谋的人 被宰相斥为「 ”有勇无谋,心存侥幸”,却报了大非川的一箭之仇

被宰相斥为「 ”有勇无谋,心存侥幸”,却报了大非川的一箭之仇  

大唐名臣名将系列:被宰相斥为「 ”有勇无谋,心存侥幸”的河西节度使,却报了大非川的一箭之仇! 河西节度是唐朝设立的第一个节度使,唐睿宗景云二年(711),为有效抵御吐蕃的进攻,隔断吐蕃与回纥联系的可能性。 唐朝对西北防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合,将黄河以西从陇右道中割出,成立了河西道,领凉(武威)、甘(张掖)、肃(酒泉)、瓜(瓜州县)、沙(敦煌)、伊(新疆哈密)、西(新疆吐鲁番)7州。 命贺拔延嗣建府凉州,「 ”为诸将节度,以定其乱”,赐双旌双节,树六纛,威仪极盛。 从此,节度使这一让唐朝又爱又恨的官职,走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作为屏佑西北的大帅,河西节度辖区广袤、兵员众多。 《唐通典》记载:「 ”河西节度使,理武威郡,管兵七万三千人,马万九千四百疋,衣赐百八十万疋段。” 因此,历任河西节度使堪称将星璀璨,盖嘉运、王倕、夫蒙灵察、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 但有位河西节度,身居这一票牛人之间,唐史对他的记载却相当分裂。 这位便是本文的主角——王君㚟。 一、名字古怪的猛将 王君㚟名字中的「 ”㚟”[chuò] 字相当少见,很多人都不认识,有些文章误写做「 ”勠”或「 ”毚”。 「 ”㚟”不光字体怪,字意也很怪。作为「 ”㲋”的异体字,《说文解字》解释为:「 ”兽也。似兔,青色而大”。 不过,王君㚟能混成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当然不是因为名字怪,而是靠纵横沙场的勇猛。 开元九年(721年),首任陇右节度使郭知运,病逝于军中。 去世前,他向朝廷举荐王君㚟,称其「 ”骁勇善骑射”。 王君㚟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后,二人并称为「 ”王、郭”。 要知道,王君㚟能与猛将郭知运并称,可不是因为他们是老乡(瓜州常乐人)。 宰相张说给郭知运写的神道碑中,如此描述他的勇猛,「 ”公太白之精,雷泉之灵。身长七尺,力能扛鼎,猿臂虎口,射穿七札,剑敌万人。” 王、郭二人能「 ”名著西陲,为虏所惮”,自然都是一刀一枪,硬砍出来的威名。 但很有意思的是,在《旧唐书》不过区区数百字的王君㚟传里,对他的描述却极其分裂。 既有深入青海草原腹地重创吐蕃,报大非川一箭之仇的战功;又有其不敢出战,登城而哭的记载。 那这位如此分裂的河西节度使,究竟走过了怎样一段人生经历呢? 二、轻骑奔袭一战成名 身挂两镇帅印的王君㚟,没给自己的老乡丢人。 724年(开元十二年),在探知吐蕃后勤基地位置后,他亲率精锐骑兵奔袭数百里。在深入草原腹地的牧场上,给了吐蕃军队一个黑虎掏心。 由于吐蕃军队牧骑结合的特点,每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几乎都征发整个部落全族向前。 这些被征发的部落,青壮年在前线厮杀,老幼妇孺则在后方放牧,进行后勤保障。 (相关内容,见拙作《动辄兴兵数十万,吐蕃军队是如何解决后勤问题的?》) 论钦陵与薛仁贵在大非川决战时,吐蕃能先调动二十万人围歼郭待封部,而后又集结四十万重兵逼薛仁贵摊牌。 所凭借的,正是这种全族而进的动员方式。 随着青海草原战争态势的稳固,吐蕃逐渐开始在青海湖周边,建立半永久的后勤放牧基地。 这些平时的放牧集散地,战时的军队前进基地,对唐军极具威胁。 故在唐蕃交战中,发生了大量破袭战的案例。 (相关战例,见拙作《帝国嗜血——两封唐军贺表,藏着三次河陇大捷!》) 王君㚟发动的破袭战也很成功,措手不及的吐蕃守军大败而逃。 后勤基地里大量牲畜、毛毡、粮食等物资被唐军缴获,很多不及逃走的吐蕃部落民也被俘虏。 王君㚟将牲畜赶回河西,俘虏则送到长安去「 ”报功献捷”。 唐玄宗为显示自己的好生之德,并没有处死吐蕃战俘,而是假模假式的说:「 ”凡事俘囚,法当处死。我好生恶杀,覆育万方,汝等虽是外蕃,物类亦同中国,今舍汝性命,以申含养。并向鸿胪,待后处分。” 三、大非川下一雪前耻 726年(开元十四年)冬,吐蕃主帅悉诺逻恭禄,率兵大举进攻河陇地区。 蕃军取道大斗拔谷(今扁都口隘路)穿越祁连山,突然出现在甘州(张掖)附近,焚烧村庄掠夺边民。 河西唐将都以为,敢于冒险的王君㚟要与吐蕃死磕一番。不成想,王君㚟却命众将各自坚守城防,不得擅自出战。 很快,王君㚟等来了他想要的东西。 时值冬日,天降大雪,蕃军围攻甘州不克,只能大肆掠夺一番后,取道积石军(青海贵德县西)西归。 王君㚟似乎早就算准一切,事先便派人在积石军等地焚烧草场,驱赶周边部落,断绝蕃军归途的补给。 蕃军行至唐朝伤心地——大非川(今青海省共和县西南)时,天寒地冻,粮草全无,战马冻死过半。(「 ”牧草皆尽,马死过半”) 悉诺逻恭禄心知不妙,马上下令全军火速开拔。果然,他所担心之事,并非杞人忧天。 王君㚟所部唐军正衔尾而来,蕃军大部刚刚通过大非川。黑压压的唐军就已赶到,此时浩浩荡荡的青海湖早已封冻,恰恰成了唐军前进的捷径。 尚未通过的大非川的多为蕃军辎重和伤员,这些人在唐军的利刃下,成了待宰的羔羊。 此战,王君㚟准确的判断重创了吐蕃军队,「 ”入至青海之西,时海冰合,将士并乘冰而渡。会悉诺逻已度大非山,辎重及疲兵尚在青海之侧。君㚟纵兵,尽俘获之,及羊马数万。” 这次空前的大胜,一血大非川之耻,也让王君㚟成了李隆基眼中的河西巨擘。 得以奉诏入京,授左羽林大将军,封晋昌县伯,「 ”其父其妻并受荫宠”,授予其父王寿少府监,封其妻夏氏武威郡夫人。 四、不敢出战登城而哭 《旧唐书》的记载写到这里,王君㚟有勇有谋,河西悍将的形象跃然纸上。 如果此时,王君㚟咔嚓一下死了,或者干脆死在青海湖边,可能反倒是全功而退。 因为他的华彩时刻戛然而止,此后的际遇将急转直下。 在大非川吃了爆亏的悉诺逻恭禄可非凡品,作为吐蕃军史上有名的悍将,他很快便还以颜色。 次年(开元十五年,727年)9月,重整军马的悉诺逻恭禄,再次攻入河西。 这次准备更加充分的蕃军,不但大败河西唐军,还一举攻下了王君㚟的老家瓜州。 瓜州刺史田仁献和王君㚟在家养老的父亲王寿,都成了吐蕃军队的俘获。 手里捏着这俩「 ”宝贝”,悉诺逻恭禄一边拆毁瓜州城墙,一边积极进攻玉门军(甘肃玉门市北)和常乐县(甘肃安西县南)。 同时,悉诺逻恭禄还不忘刺激一下老仇人。他派当地僧人给王君㚟捎话,「 ”将军常以忠勇许国,何不一战?” 面对准备充分的吐蕃军队,王君㚟在凉州「 ”登城西望而泣,竟不敢出兵”。 我们无从判断,王君㚟究竟是怯战,还是不愿在吐蕃有准备下,无端消耗唐军的有生力量。 反正吐蕃军队在大掠河西等地后,带着斩获心满意足而去。史料中,也再不见王君㚟父亲的记载。 相比于王君㚟的悲泣,时任常乐县令贾师顺,却表现得浓墨重彩。 蕃军攻陷重镇瓜州后,悉诺逻恭禄并未将小小的常乐县放在眼里,只派了一支偏师围攻。 但困守孤城的贾师顺,却防守的滴水不漏,让蕃军屡攻不能得手。 等到悉诺逻恭禄亲率主力「 ”会攻之”,依旧在常乐城下崩了牙齿,「 ”吐蕃力尽,不能克”。 挠头不已的悉诺逻恭禄决定退而求其次,他派人进城传话,「 ”城我们不要了,只要明府(对县令的尊称)把城中的财物献出。我保证马上撤军。” 结果,这贾县令也挺逗,他让城上的士兵脱下甲胄,光着身子给蕃军看,表示「 ”爷就光棍一条,要钱没有!要命也没有!!” 讨了个没趣儿的悉诺逻恭禄只能假装撤军,没想到贾县令真不愧是老炮,脑子转得贼快。 吐蕃军队前脚刚走,常乐县的唐军就出城打扫战场,能用的军械全都划拉到城里,还把受损的城墙也修了。 杀了个回马枪的悉诺逻恭禄,见贾县令在城墙上乐,只能无可奈何的摊手而去。(「 ”还视城中,知有备,乃去”) 不过,常乐县的攻防战只是河西之役的小插曲,并不影响吐蕃此战大胜的战果。 河西重镇瓜州,可不止是王君㚟老家这么简单。悉诺逻恭禄的战役目的,也不是来报大非川之仇的。 瓜州城作为河西唐军的军资储备库,存储了大量经营河西的军备物资。 此役过后,蕃军完美的实现了战役目标,获利之丰让吐蕃各个阶层都受益匪浅。 敦煌吐蕃文书记载道:「 ”那时唐廷疆域十分辽阔,北方的突厥诸部也归属唐朝,大食以下均属唐之疆土。唐廷从上方取来的众多宝物,原先储存在瓜州城,吐蕃攻占后将其全部接收,上层仕人因之得到许多财宝,属民黔首也普遍获得上好唐绢。” 一战成名的悉诺逻恭禄声威大震,在此年冬天受封为大论,一时风光无两。 而他的老仇人王君㚟,却再没有翻盘的机会了。他的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在河西的风中。 五、结怨回纥力战而死 玄宗时期,初唐建立的府兵制早已崩坏殆尽,为保证边军的战斗力,唐朝一方面开始推行募兵制,另一方面也开始用城傍制的方式补充兵员。 所谓城傍制,就是将边境的少数民族(「 ”内徙蕃族”)迁至军镇城旁,保持其部落组织,「 ”轻税之,战时发其自备鞍马从行。” 这些迁至城旁的部落民,平时自由放牧,部分从事农耕,朝廷只征收极少的税赋。 但相应的,他们必须每年接受唐朝军官的训练,而且一旦战事爆发,城傍部落必须自备战马、甲胄跟随唐军出征。 这一方式的推行,是玄宗朝能在河西,多次大败吐蕃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城傍的部落游骑完美补充了,唐军机动能力不足的短板。 河西节度设置之初,凉州周边分别居住着「 ”回纥、契芯、思结、浑”四大部落。 这四部均为凉州城傍,统归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管辖。 但可以想象,河西甘凉一带做为汉、蕃杂居地区,农耕为生的汉人与游牧部落间,必然针对农田和牧地存在矛盾。 而为了保证城傍的战斗力,历任凉州都督都采取优遇四部,裁抑汉人的方法化解、和缓矛盾。 这种处理方式,很容易导致四部,持军功跋扈难御。 王君㚟作为一个河西汉人土著,说不定年轻时就受过四部欺负。《旧唐书》记载为「 ”君㚟微时往来凉府,为回纥等所轻”。 等到王君㚟一朝登天,身挂两镇帅印成了领导,四部酋长反倒有点不乐意了。(「 ”及君㚟为河西节度使,回纥等怏怏,耻在其麾下。”) 人有的时候就是这么奇怪,如果王君㚟是个长安外放而来的节度使,四部酋长不知底细,说不定还要忌惮几分。 王君㚟可是他们看着长大的,现在一朝登天,酋长们难免心里不爽。加之,当年互相之间还有点小瑕疵。 当王君㚟以河西节度使的身份,依法处罚四部时。酋长们立刻便觉得,这是他公报私仇,便暗中派人去东都洛阳告黑状。(「 ”君㚟以法绳之,回纥等积怨,密使人诣东都自陈枉状。”) 此时恰逢吐蕃攻陷瓜州,王君㚟在面对唐庭质询四部诉状时,又有点不太地道的「 ”甩了一下锅”。 将瓜州之败,归咎于四部组成的「 ”赤水军”不从将命,声言「 ”四部难制,潜有叛计”。 这下,整个事情的性质就变了。 唐玄宗特派专使来凉州调查,可四部首领也不知吃了什么药,居然不给专使面子,"上使中使往按问之,回纥等竟不得直。” 使臣回去添油加醋一汇报,四部酋长全被流放异地,甚至与此事无关的右散骑常侍李令问,仅因儿子与回纥酋长关系不错,便被贬为抚州别驾。 (「 ”由是瀚海大都督回纥承宗长流瀼州,浑大德长流吉州,贺兰都督契苾承明长流藤州,卢山都督思结归国长流琼州。右散骑常侍李令问、特进契苾嵩以与回纥等结婚,贬令问为抚州别驾,嵩为连州别驾。”) 这下王君㚟可触了众怒,时任瀚海司马的回纥护输发誓要「 ”纠合党众为承宗报仇”。 就在此时,王君㚟得到情报,吐蕃暗中派人联络突厥四部。他亲率少量人马在肃州(酒泉)附近,设伏截击吐蕃使臣。 但就在王君㚟返程的路上,一张死亡之网已经张开。 在甘州(张掖)城南的巩幰[xiǎn]驿,等待多时的回纥护输暴起袭击。 王君㚟率领几十名部下,面对人数占优的敌人,从早上一直拼杀到下午,直至全部战死。 《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等书,对此事有详尽的描述: 「 ”还至甘州南巩笔驿,护输伏兵突起,夺君㚟旌节,先杀其判官宋贞,剖其心曰:‘始谋者汝也。’ 「 ”君㚟帅左右数十人力战,自朝至晡(申时,即午后三点至五点),左右尽死。护输杀君㚟,载其尸奔吐蕃;凉州兵追及之,护输弃尸而走。” 王君㚟在河西腹地受袭而死,震动了整个河陇地区。 玄宗非常痛惜,命灵车载其尸身还京安葬,并让宰相张说亲自为王君㚟撰写碑文。 有点讽刺的是,这位号称「 ”大手笔”的唐朝宰相,对王君㚟很不感冒,给了个「 ”勇而无谋,常思侥幸”的差评。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内容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 欢迎关注「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