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古代名人爱情故事简短 关于古代名人的爱情故事

火烧 2022-11-10 19:59:57 1059
关于古代名人的爱情故事 陆游与唐婉的千古悲情在浙江的绍兴,有一座沈园。南宋时期那里叫做山阴。传说从前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阙《钗头凤》,据说第一阙是诗词名家陆游所写,第二阙是陆游的前妻唐婉所和。这两阙词

关于古代名人的爱情故事  

陆游与唐婉的千古悲情

在浙江的绍兴,有一座沈园。

南宋时期那里叫做山阴。

传说从前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阙《钗头凤》,据说第一阙是诗词名家陆游所写,第二阙是陆游的前妻唐婉所和。

这两阙词虽然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

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

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

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

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

成年后,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

从此,陆游、唐婉更是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

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

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

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

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

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

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

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

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

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

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

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

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

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

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有机会就前去探望,诉说相思之苦。

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

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

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

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

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

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

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

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

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

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

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

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

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

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

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

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

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

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

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用餐。

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用餐。

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

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

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这就是开头所提到的第一首词。

随后,秦桧病死。

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

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

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开头提到的第二首“钗头凤”。

唐婉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

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

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

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

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

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

此时的陆游,仕途正春风得意。

他的文才颇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称赏,被赐进士出身。

以后仕途通畅,一直做到宝华阁侍制。

这期间,他除了尽心为政外,也写下了大量反映忧国忧民思想的诗词。

到七十五岁时,他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

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

此番倦游归来,唐婉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

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

沈园是陆游怀旧的场所,也是他伤心的地方。

他想着沈园,但又怕到沈园。

春天再来,撩人的桃红柳绿,恼人的鸟语花香,风烛残年的陆游虽然不能再亲至沈园寻觅往日的踪影,然而那次与唐婉的际遇,伊人那哀怨的眼神、差怯的情态、无可奈何的步履、欲言又止的模样,使陆游牢记不忘,于是又赋“梦游沈园”诗 。

李清照是宋朝南渡前后的著名词人,她18岁时嫁给了大她一岁的大学士赵明诚。

明诚博学多才,小俩口婚姻生活十分幸福愉快。

夫妻两人喜欢收藏古董字画,

整理展玩,深夜不倦。

累时,坐在归来堂中烧茶喝,两人爱玩翻书堵茶之戏,

说某事在某书,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看谁记得准,嬴的人就可以先喝茶。

清照常嬴,得意地大笑,有时笑得茶水都倾溅杯中,反而没得喝。

这样的夫妻, 真是神仙眷侣!

苏东坡待妾王朝云灵根慧心,长年诵佛念经,身体却很单薄,结果三十四岁就病死了,遗下一个年幼的儿子。

东坡感悼不已,将她葬在惠州丰湖(又称"西湖"大圣塔孤山南边的竹林中。

朝云走后,东坡常在梦中遇见她,只见她裙履尽湿,便问她为何如此?朝云说:"妾每夕自孤山返家哺儿,须涉湖水故耳。

"东坡醒后,痛怜不已,令人在湖中筑堤,以利行走。

这就是今日丰湖中的苏堤。

张丽容千古奇情

紧邻苏州的松江府,有一处张氏园林,花木扶疏,住在这里的也算是

书香门第。

男主人早已谢世,留下母女两人相依为命,那女孩子人如其名,

容颜艳丽。

更有一奇特的地方,是双眉入鬓,翠似柳叶。

加上幼承庭训,家

学渊源,更显出她那兰蕙资质。

与其比邻而居的便是松江的首富李家。

元世祖至至十六年初春,南宋丞相张世杰兵败崖山,陆秀夫誓不投降,

背着南宋最后一个小皇帝赵柄沉海自尽。

蒙古人成为统治全中国的主人。

开始汉族士大夫出于“夷夏之防”,反对蒙古人入主中原。

蒙古人也以

高压手段对抗汉族读书人,后来元世祖忽必烈为了笼络人心,采纳善言,置

招贤馆,开经史科,不惜优给廪饩以培养人才。

文人无行,本固坚守信义而

过着凄惶日子的知识分子,抛弃了满嘴的道义,又热热闹闹地奔走在功名之

中。

纷纷收拾起心猿意马,埋首窗下,皓首穷经。

松江首富李家的公子李玉

郎,自然是不能免俗。

这李玉郎虽生于富贵之家,学习还算刻苦,弱冠之年,文名就已远近

闻名,夏天他来到城南的别墅避暑,仍不辍学业。

这里地旷风清、楼高宜人,

凭栏远眺,不远处人烟辐辏的地方就是青楼云集的地方,丝竹之音随风隐约

传来,间有脂粉香息飘入窗棂。

李玉郎耳闻鼻嗅,久而久之,也不以为异了。

一日,同窗好友数人来访,对于不远处随风飘送过来的音韵及香息特

别敏感,不觉中开起玩笑来,笑问李玉郎:“但闻声息,不见其形,难免不

想入非非吧。”李玉郎笑道:“若见其形,则不赏其声息矣。”就这样一问一

答,撩起了无限的暇思冥想,于是议定每人作诗一首聊以佐酒。

李玉郎才思

敏捷,一挥而就,众人立即传观。

正在兴头,忽报老师来到,慌得众人连忙

下楼迎接,李玉郎深恐诗稿被老师觉察,赶紧纳入怀中,想想还是不妥,干

脆揉成一团,凭栏抛向墙外。

好风凭借力,那纸团眼看着悠悠地落到张氏园

林。

此时的张丽容年已及笄,久居雅舍,春花秋月,倍感寂寥。

夏日乘凉

绿荫深处,隔墙听到笑语声喧,常常为此心往神驰。

这天正在云里雾里地遐

想之际,忽见一团彩笺凌空跌落,毫不犹豫地拿起就读,一看是:

曲栏深处一枝花,浓艳何曾识露华;

素质白攒千瓣玉,香肌红映六铢纱。

金铃有意频相护,绣帏无情苦见遮;

凭仗东皇须着力,向人开处莫教差。

张丽容当然知道这是隔壁李家公子的诗。

这些描写青楼妓女的诗句,

自然是若隐若现,不庄之处在所难免,张丽容不明就里,反而误认是隔壁李

家儿郎给自己写的情诗,并想入非非地认为这是李郎苦无沟通的管道,只有

隔壁一掷。

也真难为了他。

想到此处,不禁哑然失笑,内心窃喜,立即根据

原诗原韵,和诗一首:

深谢韶光染色浓,吹开准拟倩东风;

生愁夕露凝珠泪,最怕春寒损玉容。

嫩蕊折时飘蝶粉,芳心破处点猩红;

金盘华屋如堪荐,早人雕栏十二重。

张丽容怀着忐忑的心情,用一枚胡桃核裹入白绫柏中,颤巍巍地爬上

太湖石顶,用力掷人李家楼窗。

李玉郎将诗读完,便了然张丽容的情怀。

天都将头伸出窗外探视,一天正遇着张丽容也正悄悄地望着这边。

四目相对,

恍若触电,原来彼此之间就略有所知。

此刻更加像相识多年的老友,于是互

展笑靥,款款而谈。

每当这时,女孩子就更显得大胆,更积极一些。

张丽容十分大方地问道:“以君才情,傲视一方,何以至今未婚?”

李玉郎答道:“欲得才貌如卿者方可!”张丽容满面飞红,羞羞答答地

说:“蒙君不弃,妾自当留此身以待君也。”两人于是隔壁盟誓而别。

李家为松江首富,媒婆为李玉郎提亲的络绎不绝,李父辄用门不当、

户不对为由一概拒绝。

等到李玉郎心有所属,告诉父母,李父又以张家寡母

孤女,其父亲在日,只会作赋吟诗,空谈心性,腐儒世家,想必他的女儿也

必不切实际,认为并不是理想的对象。

只是迫于儿子的要求,随便答应下来,并没有认真央媒说合。

李玉郎以为好事得谐,不过是时间而已,因此常常在花晨月夕,神采

飞扬地凭栏吹笛。

张丽容每天听到笛声,心中窃喜,于是诗兴大发,再写一

诗,仍借助胡桃掷上楼头:

自从闻笛苦匆匆,魄散魂飞入梦中;

莫怨粉墙高如许,心有灵犀一点通。

转瞬溽暑易过,李玉郎即将再往学馆从师问道,而婚事却了无消息,

心神惶惑不已。

于是整天斜倚楼头,一曲又一曲地吹笛解闷,心中悒郁,笛声中也呈

现出幽怨的音韵,呜呜咽咽,使人不忍卒听,面对佳人的垂询,答道:

栏干闲倚日偏长,吹笛无俚苦断肠;

安得身轻如飞燕,随风飘飞到妆台。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李玉郎白天想的是情人的举止神情,晚上便在

梦中与情人尽情欢会。

于是神移情牵,学世荒废,茶饭无心,终于恹恹成疾。

父母透过玉郎的同窗好友探得实情以后,迫不得已,备齐六礼遣媒到张家订

亲。

李玉郎听说婚事得成,一跃而起,沉疴不药而愈,准备冬天一到就要佳

人过门。

不料事出意外,平白地拆散了一椿好姻缘。

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同时将今天山

东、山西、河北等地划为直辖区。

另外将全国划为十个“行中书省”,分辖

一百八十五路、三十三府、三百五十九州及一千一百二十七县。

松江府所属的“路”,总管叫阿鲁台,任满赴京候选另派职务。

当时京

城独掌人事任免大权的是右丞相伯颜。

伯颜一方面严刑峻法压制汉人;一方

面贪婪无度,对各级官吏多所需索,稍不如意,立即黜罢。

阿鲁台心想,至

少得白银万两,否则出路不堪设想。

阿鲁台大概还不算贪官,他检点囊橐,还不足五千两白银,直觉得前

途堪忧。

这时就有心腹佐吏向他献谋:“丞相府金银堆积如山,所缺者,非

财也。

倘能于辖下各府、州、县,选得才色双绝之妙龄美女二三人,所费不

过千把两银子,必能博得丞相欢心。

如此将可获得优差。”

阿鲁台深以为计,立即命令佐吏打着丞相的旗号,前往各府探访。

经选择,仅得才色双绝的女子两人,首选就是张丽容。

李玉郎父子听到此事,犹如晴天霹雳。

多方奔走说项,都无济于事。

经过一个短时期的习礼,易装,便坐上大船北上大都。

张丽容临行托

人寄语李玉郎:“此次北行,惟死而已。”从登船那天起,就开始绝食。

随行

的张母看到女儿这样,哭着说:“你死了一定牵累我,你可稍稍进食,再作

计较!”

张丽容不忍老母受累,可又苦无良策,真个是求死不得、求生不能,

进退两难,一路沿运河北上。

李玉郎随船追赶,风雨无阻,为情所苦,明知

不可为而为之。

白天踉跄呼号、晚上露宿堤岸,前后月余,跋涉三千多里。

从松江一直追到山东临清,脚上打满血泡,蓬首垢面,已经不像人样了。

张丽容从船窗中窥见李玉郎的狼狈模样,心如刀绞,悄悄派船夫对李

玉郎说:“妾之所以不死,都因寡母未能有所安排,抵大都前,定必有以报

玉郎。”

李玉郎听到这话,悲痛万分,一跃投水。

船夫急忙救起,已气绝身亡。

张丽容眼看李玉郎已死,跟着自缢于船舱中。

阿鲁台怒不可遏:“何物女子?不爱锦衣玉食,富贵荣华,而迷恋一介

古代名人爱情故事简短 关于古代名人的爱情故事

寒儒,诚贱骨也。”

下令船夫剥下她的衣裙,裸而烧之。

奇迹出现了,肉身已化为灰烬,

而一颗赤心却完整无损。

船夫十分惊骇,用脚猛踩,突然有一件东西从里面

挤出,大小似手指,酷似人形。

用水把它洗干净,颜色象珊瑚,晶莹如玉,

质地坚硬。

仔细审视,衣冠眉目样样俱备,宛然一精雕细琢的李玉郎。

船夫啧啧称奇,连忙告诉阿鲁台,并请将堤岸上的李玉郎也一样地烧

了,看看究竟。

李玉郎被焚后,果然也留下一小小人型像,颜色金黄,俨然一精雕细

琢张丽容。

阿鲁台大惊道:“异哉!精诚所结,竞一至于此呀?”接着大喜,说道:

“这两样东西实际是稀世罕见的宝贝,献呈丞相,必邀青睐!”于是用锦帛

包好,装在檀香木匣中,写上“心坚金石之室。”

到京后,阿鲁台喜孜孜地来到丞相府,将这两样宝贝献给伯颜,并将

事情的来龙去脉详详细细地叙述一遍。

伯颜闻所未闻,更见所未见,于是眉

飞色舞地打开木匣以观究竟。

谁料展开锦帛,只见酱色血肉一团,刹那间腥

味四溢,令人作呕。

伯颜大怒,立刻将阿鲁台下狱,认为此事太过荒唐。

直是有意触他的霉头,于是治以“强夺民妻,致人于死”之罪,判处死刑。

有人讲:男女之私,精坚志确,而始终不谐,衷心思念,至死不化而

凝聚成形,坚如金石。

由抽象的真情,转而为具体的形体,既得合二为一,

此情得谐,此气遂伸,于是化为血肉了!于理或可解释.于情确实不可思议董永的故事早有流传,50年代以来,由于严凤英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上映,更使这一故事迅速走向全国,形成“天仙配热”。

时至今日,在大大小小的晚会上,“夫妻双双来相会”和“我挑水来你浇园”,仍然是男女老少都能哼几句的脍炙人口的唱段。

董永到底有无其人?他的故事产生在哪一朝代??

董永的故事是有出处的,它见之于史乘、类书、笔记、子集之中较早的有三四处。

普遍地认为他是汉代青州千乘人,在今山东北部,至于他卖身葬父途遇仙女的故事的发生地点,则说法不一。

?

湖北《孝感县志》(光绪8年)记载:董永青州千乘人,早年丧母,汉末遭黄巾之乱,奉父流落该处,佣耕为生,后来乃有了卖身葬父、路遇仙女的故事。

“南朝宋以故名其地曰孝昌”。

顺治、康熙间修的《孝感县志》同样说是“以汉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陆县东境置孝昌县”。

到了五代后唐时,又改孝昌县为孝感县。

孝感者,因孝而感动天地也。

孝昌也好,孝感也好,在官修的方志中,突出的是一个“孝”字。

?

著名笔记小说晋干宝的《搜神记》也记有董永的故事。

“汉董永,千乘人,少遍孤,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

父亡,无葬,乃卖身以供丧事……”?

魏曹植长诗《鼙(pí)鼓歌五首·灵芝篇》歌咏孝子的故事,也写到董永:“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

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

责(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

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可见在汉末董永的故事已广为流传,其产生的年代可能更早。

?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所编的《太平御览》也记有董永的故事:“刘向《孝子图》……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

’,主甚悯之。

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逢一妇人,求为永妻。

永曰:‘今贫若是,身复为奴,何敢屈夫人之为妻?’妇人曰:‘愿为君妇,不耻贫贱。

’永遂将妇人至。

钱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问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织耳。

’主曰:‘为我识千匹娟,即放尔夫妻。

’于是索丝,十日之内,千匹绢足。

主惊,遂放夫妇二人而去。

行至本相逢处,乃谓永曰:‘我是天之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

’语讫,云霞四垂,忽飞而去。”刘向,西汉宣、成间人,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他之所记必有所本,故董永的故事至迟也应发生在西汉中期。

《梁山伯与祝英台》讲的是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

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

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

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

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

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

梁祝化蝶双舞。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