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 国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案例
国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案例
一、中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策略有哪些共同点
尽管各国保护的立法体系与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 1、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健全与各自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相配合,形成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框架。
2、给保护对象提供资金保障是各国法律的重要内容之一,资金保障的内容往往不仅包括资金投入的对象,还明确提供资金的机构,甚至还涉及具体的金额与比例等,非常详细而落实。 在英国的主要保护法令中多数的文件涉及保护费用的提供及其来源;法国最重要的两个法令《历史古迹法》和《马尔罗法》中对资金补助的规定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日本在法律文件中不但规定了资金的来源,而且对国家、地方政府的资助比例也有明确的规定。

保护资金的立法保证是各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保障。 3、法律文件内容的操作性很强。
法律文件在明确对象和范围的基础上,对保护的方法与手段仅给予原则性的限定,而对保护管理的程序、国家、地方及民间团体的各自职责与相互关系,以及保护资金的来源及违反罚则的规定内容则更为详尽与严格。这就是说,对保护管理过程本身的严格控制与约束的同时,给予具体的保护做法以一定的灵活性,这无疑使法规本身兼具了操作性强与适应性强的双重特点。
。
二、求对中外古城的破坏与保护的实例
1、绍兴有哪些重要的文物古迹?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绍兴是中华民族立国始祖夏禹与诸侯会盟之胜地,古越国的都会。
这里山明水秀,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素有山青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的美誉,,是一座有4000多年文化积淀和近2500年建城历史的文明古城,文物资源极为丰富,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绍兴因其文物古迹、传统街巷、民俗文化和浓郁的古都氛围而成为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 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天赋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名人辈出,贤才 流寓,构成了绍兴人文荟萃的特色。790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拥有各类文化遗迹3600余处,至今仍保存着春秋、战国、汉、晋、五代、唐、宋、元、明、清,直到现代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其中历年来已被各级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92处,内有国家级4处(古纤道、鲁迅故居、秋瑾故居、大禹陵)、省级46处、市(县)级142处,此外,地方馆藏文物也不可小觑,3.5万余件文物中仅一级品就达100多 件,这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力依托。 2、这些文物古迹的现状如何? 在我国现有的103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由于没能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也遭受了人为的破坏。
从总体上说,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正面临着九大矛盾。 第一大矛盾,名城保护和城市开发的矛盾。
由于对历史文化的价值和城市开发的价值在认知上出现的偏差,拆古城、建新城的个案屡屡出现。 第二大矛盾,古城的道路结构和当代交通需求的矛盾。
历史文化名城的道路普遍较窄较短,而当代交通则要求快速通畅。一些古城为了拓宽道路而破坏了古城的格局。
第三大矛盾,古民居的落后性和现代化生活需求的矛盾。历史文化名城的房屋设施难以满足当代百姓对舒适生活的追求,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政府为了改善市民生活条件,将“旧城改造”作为政府政绩,古城格局随之破坏。
第四大矛盾,名城保护的财政保障和城市经营、开发经费的矛盾。现有的“文物保护经费”只能用于已发现文物的抢救性保护,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需的大量经费却缺乏财政保障,财政经费往往支持看得见“实惠”的城市经营、开发项目。
第五大矛盾,名城文物合理利用过程中的文化性和商业性的矛盾。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为发展旅游业,出现了开发过度、利用过度的状况。
第六大矛盾,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的政策不对等矛盾。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为保护古城,在老城区外围开辟了新城区。
但在政策制定和管理力量上往往向新城区倾斜。 第七大矛盾,古城保护的整体性和点、线、面保护的矛盾。
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重点往往着立足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而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却缺乏有效措施,使古城文物成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孤岛”。 第八大矛盾,破坏与恢复的矛盾。
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有识之士的呼吁和随着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历史文化名街区的恢复开始列入政府工作日程。
但与前些年的破坏速度和力度相比,保护和恢复显难以相匹。 第九大矛盾,管理体制的矛盾。
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过程中,出现了管理的多元性和抵抗性,与名城古迹保护和利用相关的部门有建设、文物、旅游、园林、文化、城管、工商管理等,有的主保护,有的主利用,体制上的不相容产生的政策上的相对抗也屡见不鲜。 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出现这些矛盾,关键是缺乏正确的政绩观。
自1982年以来,我国先后有103座城市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加快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决策管理者把“旧城改造”当作政绩,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下,历史文化名城的遭受了认为的破坏。
在“古城长高了”的欢庆声中,高楼大厦代替了传统街区,现代化建筑取代了古代民居,原本是整片森林的历史名城被砍伐得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株文物大树,文物遗迹成了现代都市中的“孤岛”。更有甚者,一些领导视黄钟为瓦釜,在历史文化名城中拆真古董,建假古董,历史的文脉被他们活生生地阻断。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原则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文化已经是城市的灵魂。中国的社会经济越发达,中华七千年的文化内涵越显得厚重。
城市建设必须顾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不应以毁坏古迹作代价。历史文化名城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保护好这一载体,就是历史文化名城政府的最佳政绩。
就绍兴而言,这座古城所孕育的丰厚文化,就是当代绍兴最大特色和最大财富,也是绍兴发展的动力之源和重要支撑。城市越是现代化,越要依赖文化的支撑。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发展力,就是促进可持续发展。 绍兴在处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关系上做了“六个坚持”的尝试:坚持科学规划,制定了《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开展保护古城格局、整治河湖水系、修复文物古迹、修缮历史街区的各项工作,使古城保。
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旅游开发与保护
桂林市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容,是发展特色旅游的重要资源。
文章分析了研究桂林市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的背景,并就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保护与开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无形的文化特质与有形的旅游产品转化的悖论进行了探讨与修正,指出桂林市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需要从整体联合、动态开发、主题特色化、“官、产、学、民”一体化、创意等方面进行发展的理念方略。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旅游;旅游发展;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名城”一词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仅在我国通用,这个概念国外有不同的称呼,国际上更多的是把它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来加以评定和研究。
历史文化名城不同于一般城市,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符号和一个城市的品牌,更重要的是它们拥有重要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属于人类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反映了一个区域城市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等文化底蕴。同时,它也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实践意义:从法律角度而言,它是国家(或地方政府)确认的,具有法定意义的历史城市中的杰出代表,城市非经批准不得以历史文化名城自称;从保护角度而言,它在我国城市中首先建立起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从旅游角度而言,虽然它的提出最初是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种宣传教育方式和政府的保护策略,但后来更多地在旅游开发中被用作旅游宣传的形象与品牌。
正因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如此之重要,同时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独有名称的文化遗产符号,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对其进行了极大关注,截至2006年5月30日,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以“历史文化名城”为篇名进行检索的文献共有436篇,比较系统研究的有9篇,这些文献多是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对名城的旅游发展问题进行专门探讨的凤毛麟角,只有在一些文献当中稍有略论,这些研究缺位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的拓展空间。 一、研究的缘起与动因 桂林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由于长期以来,桂林一直致力于山水景观资源开发,以“山水甲天下”自居,形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优质旅游品牌,在这个优质旅游品牌的光环照耀下,旅游者只知道桂林拥有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山水,却不知道也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旅游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被自然资源所掩盖,这种重观光轻文化的旅游发展方略使得桂林旅游虽然取得了游客数量增长上的优势,却在旅游质量、旅游业在对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旅游业对财政的贡献率、游客停留时间及消费支出水平等均不高的尴尬局面,因此,桂林市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如何与山水观光旅游并驱发展方略问题就成了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然而,也要承认,在旅游市场逐渐转向以文化取胜、以质量制胜的新形式下,桂林市也积极探索了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发展问题,开始从单纯的山水风光旅游逐渐重视发展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品牌塑造过程。这些探索成果体现在80年代至今逐步开发了甄皮岩古人类洞穴遗址、李宗仁官邸、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桂海碑林、桂林博物馆等历史遗址和场馆;整修了靖江王城、王陵;修建了虞山公园、华夏之光历史文化广场;2000年随着桂林市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深入,也加大了对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工作,当年以桂林作为宋代的“岭南会府”这个无形的文化遗产为凭借,兴建了木龙湖仿宋古城,并将“两江四湖”环城水系通过雕刻、塑像、石刻、古典园林等环境营造手段再现了桂林的古代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2005年推出了以秦文化为背景的兴安秦代灵渠水街,将兴安县的旅游定位为“历史文化主题城镇”,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年兴安并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城镇”。
从桂林近几年来的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实践看,其旅游发展有两种明显的模式,一是以单纯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景区景点进行开发,像甄皮岩古人类洞穴遗址、李宗仁官邸、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等,这种发展模式已经证明是不成功的,投入大收益小,游客不感兴趣,哪怕是黄金周期间,这些景点也是门庭罗雀的;二是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山水景观融合在一起,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互动交融,相得益彰,如桂海碑林、仿宋古城、靖江王城王陵,这种发展模式是取得很大成功的,这些景区景点经常游人如织。这说明,历史文化遗产即使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或者历史研究价值但未必就具有旅游价值,诸如甄皮岩、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等等,那些研究价值不是很高的未必就不具备旅游价值,诸如宋城、环城水系、栖霞寺等等。
因此,如何确定历史文化名城的利用价值及其旅游发展的基本方略,就成了研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桂林市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的理论悖论及其修正 在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中,一直有几个基本的发展悖论在困扰着人们,使得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难以开展或者是滞后,不但达不到保护利用之目的,也没有得到良。
四、中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策略是什么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其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都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古代名城文化遗产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仅就中外城市发展中有关历史文化名城的外在建筑景观,管理体系、投资与立法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战略理念与做法作简要的比较分析,希望能对当前我省的城市更新和社区出新等现代城市建设有所启迪。
中外都市计划中建筑文化和景观特色的保存 从中国到世界各国,每个都市都有自己发展的轨迹,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特别是世界历史名城、文化古都,不仅没有彼此雷同的,而且都是各自民族传统文化在都市计划与建筑中的卓越体现,其个性特色就更为强烈、突出。它们都按照各自民族优良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
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沿着历史文脉构成不同的变迁历程,进而形成不同建筑风格、街区形态和内涵丰富的都市风貌。 城市发展的个性特色,实质上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总体风格在都市计划和建筑中凝结、表现的特征。
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如雅典、罗马、开罗、伊斯坦布尔等城市的规划与建筑始终体现着他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把最富有生命力的个性特色留传给后代继承、保护和发展。 古希腊建筑的各项成就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柱式系统,就具有强烈民族文化传统和个性特征。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雅典巴台农神庙,由12500多根重达10吨左右的大理石支柱构成,在整个卫城建筑群中体量最大,是唯一的周围柱廊式建筑,外观宏伟、风格庄重,每天都吸引成千上万名游客前来参观。古希腊建筑在造型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能考虑视差矫正问题,这是一个科学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重大成就。
法国的哥特建筑是中世纪欧洲艺术与建筑形式发展辉煌的纪念碑,是建筑史上一朵美丽的奇葩。特别是哥特教堂,结构上采用尖券、正券和骨架的方法,造型上强调高纵的构图、玲珑剔透的雕饰,使哥特教堂表现出“向上飞升”与“脱尘超俗”的崇高、神圣的境界。
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卢昂奥文教堂等就是哥特建筑的典型代表。 陕西西安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曾是十三个朝代的都城。
西安城市发展结构形态,道路格局始终以汉唐长安城“棋盘式”、“井田式”发展起来。道路宽大平直,显示了汉唐长安严整的格局和宏伟的气势。
明城内,相互垂直的两条主干道,分别以高大的钟楼、城楼作为对景,建筑沿轴线对称,完整地保存了传统布局的艺术特色。 建国以来,古城西安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正是沿着一条继承传统文化,发展地方个性特色的脉络存在并不断延续。
1950年代西安市的第一部总体规划,就扎实地打下保护与发展的基础,总体布局划分为五个功能分区,合理配置城市用地,运用多种规划手段,继承传统的城市格局,保护标志性古建筑,保持古都历史风貌。后来的第二部、第三部总体规划使这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有了一定深度和广度,在文物古迹周围划分绝对保护区、环境协调区、文物环境影响区,对重要的历史街区和古建筑群划出成片保护区,在保持古都风貌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城市。
西安人民引以自豪的是以未央路、金花路、雁塔路、朱宏路立交为纽带的二环工程和明城墙、城河、环城路、环城林四位一体的环城建设工程;以及北大街、太白南路道路的拓宽,初步形成了古城保护与发展并举的大格局。高新科技区、经济开发区、曲江旅游渡假区、未央湖和现代农业开发区的建设,张家堡文化广场、南北城门、钟鼓楼、玉祥门、大土门什字等一系列绿化广场的落成,省文体中心、城运村、西安图书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电子信息广场等一大批体现城市新貌的现代建筑,像珍珠般散落在西安这座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
特别是由建筑大师张锦秋设计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它浓厚的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气息,成为西安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 中外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系统比较 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实行国家及地方两级管理,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监督及指导工作;地方一级的名城保护管理的机构设置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由地方城建或规划主管部门、地方文物、文化主管部门共同承担。
我国名城中的大多数城市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如福州市由市文物管理局、市城市规划局共同负责,上海市由市规划管理局、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同市房屋管理局共同负责。 二是设立专门的名城保护机构。
根据其职能范围又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名城保护机构为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的城建、规划、文物、环保等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协助保护工作;另一类是为协助城建规划部门、文物、文化部门而设置的,其成员往往由相关部门成员共同组成,以协调名城保护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监督、检查名城管理实施为主要职责,有些名城还下设日常办公机构负责日常保护有关管理工作。属前一类型的名城有广州、韩城、丽江等;后一类名城有正定、襄樊等城市。
英国的文化名城保护与管理也是由中央及地方两级管理体系组成。国家环境保护部是英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级行政管理机构,而有关法规。
五、世界文化遗产都有哪些
明清故宫:文化遗产,1987年列入,北京市 颐和园:文化遗产,1998年列入,北京市 天坛:文化遗产,1998年列入,北京市 长城:文化遗产,1987年列入,北京市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化遗产,1987年列入,北京市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1994年列入,河北省 平遥古城:文化遗产,1997年列入,山西省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文化遗产,1994年列入,山东省 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1987年列入,甘肃省 大足石刻:文化遗产,重庆市 秦始皇陵:文化遗产,1987年列入,陕西省 州古曲园林:文化遗产,1997年列入,江苏省 武当山古建筑群:文化遗产,1994年列入,湖北省 拉萨布达拉宫:文化遗产,1994年列入,西藏自治区 丽江古城:文化遗产,1997年列入,云南省 泰山:自然与文化遗产,1987年列入,山东省 黄山:自然与文化遗产,1990年列入,安徽省 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自然与文化遗产,1996年列入,四川省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1992年列入,四川省 黄龙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1992年列入,四川省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1992年列入,湖南省 庐山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景观,1995年列入,江西省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自然与文化遗产,1999年列入,福建省中国二十九处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作为著名的文明古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截至2003年8月共有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源远流长的历史使中国继承了一份十分宝贵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它们是人类 的共同瑰宝.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1987.12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因本世纪二十年代出土了较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而闻名于世,尤其是1929年发现了第一具北京人头盖骨,从而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到目前为止,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及大量骨骼碎块,代表约40个北京猿人个体。为研究人类早期的生物学演化及早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
根据对文化沉积物的研究,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之间。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
北京人属石器时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其次为砸击法,偶见砧击法。北京人还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并能捕猎大型动物。
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 在龙骨山顶部于1930年发掘出生活于2万年前后的古人类化石,并命名为“山顶洞人”。
1973年又发现介于二者年代之间的“新洞人”,表明北京人的延续和发展。2、甘肃敦煌莫高窟 1987.12 俗称千佛洞。
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飞天4000余身, 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 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本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
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 3、山东泰山 1987.12 泰山,古名岱山,又称岱宗。
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专家在泰山考察时发现,泰山既有突出普遍的自然科学价值,又有突出普遍的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是一座融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的神奇大山。4、长城 1987.12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
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
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987.12 位于陕西临潼县城东5公里, 距西安36公里, 是秦始皇嬴政的皇陵。
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 ,顶部略平, 高55米,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帝陵, 也是最大的皇帝陵。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 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对外开放。6、北京故宫 1987.12 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 为明、清两代的皇宫, 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
始建于1406年, 至今已近600年。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 占地72万。
六、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外文文献有哪些
1、D.J.Timothy. Managing heritage and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essays [J].Land use policy,2009(4):1205
2、Nick Marriner, Christophe Morhange. Under the city centre, the ancient harbour Tyre and Sidon: heritages to preserve[J].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2005(6):183-189
3、Les Secteur Sauvegardes. editions Villes Terrrtoires,1997
4、Sharon Zukin:"cultural btrategie and urban identifies: Remaking public space. In New Yord, Cities in transformation-in cities, Avebury, p205.
5、H.L.Gornham. Maintaining the Spirit of Place
6、Philip Jodidio. Sir Norman Foster. taschen, 2001:74
7、Kenh Powell.La Ville de Demain. Edition du Seuil, 2000:234
8、Muriel Rosemberg. Le Marketing Urbain en Question. economica, 2000:89.
七、保护与破坏遗产的历史事件
仅举一例
1950年初,梁思成与都市计划委员会的陈占祥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但建议没有被采纳。之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的团城。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蔓延。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担任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八、我国重视保护文化遗产的事例有什么
丹青:学者、新疆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员 .1955年生于北京,知青十年,卖过苦力、当过工人,大学毕业后当过秘书、记者。
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 2002年5月18日,他组织首届“中国古镇保护论坛”在浙江西塘召开:中国文物保护届的三老作了主题发言。罗哲文认为:“中国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空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中国古镇研究迫在眉捷的课题。
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保护好这一人类理想家园。”郑孝燮就文态环境的保护与研究指出:“21世纪是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非物质遗产申报高潮时代,行政主管部门除了正确引导,专家参与,在人类文态环境的保护上更要加强力度。”
谢辰生就“文物法规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根本基础,依法保护不可动摇”阐明了观点。他在会上作了总结发言,并多年来为中国古镇(村)保护做出了一定贡献。
2003年9月9日至28日,由他组团与新疆大学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物报》共同参与从新疆的库车、阿克苏、乌什、阿凡提、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哈什、塔什库尔干、洪旗拉普、再回到哈什,转道沙车、墨玉、和田、洛普、民丰、库尔勒、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地共计行程9700多公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调研与考察,为新疆非物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当时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事业的起步作出了标志性的贡献。 2004年7月中旬,他担任领队,带领中国教育电视台“走进康藏”剧组拍摄大型纪实片,数次面临生命的危险,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同年他的文化大散文《丹巴美人谷》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在该书的序言中,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这样评价他——“作为一个散文家,多年来投身到文物保护战线上来,并做了实质性的行政事务工作,这在中国文物保护界是不多的。”
2005年冬天,他与谢辰生先生在新疆调研时,发现某集团公司在南疆地区疯狂吞并文化遗产的违法活动。受谢老的委托,他冒着严寒单身行程数千公里自费调查取证,为谢老给中央领导的报告提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最终在中央和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解决了问题。
2006年4月,受谢辰生、郑孝燮、罗哲文三老的委托,他调查江苏某市大拆文物建筑的违法行为,并把调查情况如实汇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干峙同志,受到周干峙同志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其支持。在郑孝燮、罗哲文、谢辰生给江苏主要领导和部门去书,呼吁无用的前提下,他在《中国文物报》第三版整版发表《延陵悲歌——历史文化名城**大拆之风狼烟再起》一文,产生一定社会反响。
《南方周末》在引用该文章的基础上用四个版面讨论此案,全国有30多家新闻媒体、网站参与进来。在种种高压下,他始终没有妥协。
在2006年9月号的《中华遗产》上,他的专栏文章《常州被毁的无言悲歌》再次刊出,又一次受到媒体的关注。 2006年9月,他作为遗产专家受到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广播新闻中心、电视新闻中心、新华社长三角新闻中心、新民晚报、长三角周刊、《中华遗产》杂志社、新华网、新浪网、东方网和长三角15城市交通广播联手,推出的“穿越长三角”大型采访报道团的邀请,随团解读15座城市的文化遗产。
15天解读15座城市做了15档现场直播节目,写了15篇文章同时在新华网、新浪网、东方网发表。 2007年6月,新华社•新疆频道发了他的《麦积山:面临的亵读与尴尬》专稿,此文受到中央高层领导的关注。
天水市政府于2007年8月18日,由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文智、副市长郭奇若召集市旅游局、麦积山风景管理局、小龙山林业局、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香积寺筹建处等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召开现场会。对《麦》文中所反映的香积寺遗址和森林植被遭到人为破坏作了处理,并发了天水市纪[2007]22号市长办公会议纪要。
接着他再次自费赶到香积寺停工现场,看到有些情况不容乐观,建寺者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国文物报》于同年的8月31日,刊载了他的《生活没有旁观者》。
文中对停工现场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了披露。 2006年的冬天,他和罗哲文、谢辰生受中国文物学会的委派,协助南京军区进行文物建筑的普查和营区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的制定。
由他起草、谢辰生指导,经军区各大部门首长的申阅和专家学者多次论证,于2007年9月13日出台《营区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中国文物报》11月21日头版头条——以“首部军队营区文物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施行”为题,作了专题报道。
报纸同时刊登了《人民军队保护文物的传统在发扬》的评论员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一办法的施行。 二十余年来,作为中国文物界的守望者,丹青没有辜负罗哲文恩师对他的厚爱与培养,他一直坚守在文化保护的阵地上。
他身体力行,用鲜活的事例感染周围的人们。 这么多年来,有关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文章、论文和以散文手法弘扬祖国历史文化的专著,数百万文字记载了他走过的人生之路。
他的《情泊吐鲁番》第二部又将在年内出版。另一部专谈名镇保护的27万字大散文集《品味同里》也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