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中"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1、就已经过去的历史而论,阶级斗争自国家和阶级形成始,就一直存在于历史的任何阶段从未断绝,所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句话本身并不片面。
2、然而,“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句话存在有被误读的可能,比如最常见的误读就是“社会的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也是共和国前期“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论据之一,而纵观历史,阶级斗争虽然从始至终都在贯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历史的所有方面都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比如大多数艺术成果、比如大多数文化成果。
3、其实不同社会学派对于社会活动有不同的理解,马主义(确切说似乎应该是马列主义)固然是斗争史观,但是其他学派也有其他史观——这似乎也在说明,社会的运转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个社会产物的诞生会混杂各种原因,不同学派以不同视角就能观察到不同原因,斗争只是其中一个视角。
二、至今的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是不是 如何理解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
其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在原始社会时,当时人们的生产工具极其简陋,获得的食物很少,于是不得不实行公有和共有,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公有制,以便大家都有吃的,都能勉强生存下来,共同对付生存困难。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生产工具进步了,获得的食物多了,产品有了剩余,一些部落首领利用自己的权力将剩余产品据为己有,于是产生了私有财产和私有制,可见,私有财产和私有制的出现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可是伴随着私有财产和私有制的出现,人类社会也进入到了阶级社会。阶级是指相同经济利益的人组成的利益集团,如奴隶社会有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封建社会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资本主义社会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由于各阶级的经济利益不同,所以在以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些阶级社会里,两大阶级之间的关系是根本对立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被剥削阶级必然会起来发动革命运动,反抗剥削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于是就有了奴隶阶级反抗奴隶主阶级的奴隶起义、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农民起义、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革命,这些革命斗争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最后马克思主义断言: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将人类社会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
一切阶级斗争,都是在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互相对立和冲突的基础上发生的,归根到底也都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而进行的。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首先在各个社会形态的两大基本阶级之间展开,如奴隶社会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斗争,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
三、关于社会历史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人。
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
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
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
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
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
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
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
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
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
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