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史添新史料 中日关系史的资料急啊
中日关系史的资料急啊
徐福东渡给落后的日本带去了文明的火种。
徐福是日本第一个天皇。
汉光武帝赐奴国王 金印 铁剑 铜镜。
日本人合称为 “三种神器”,两千年来一直被当作日本皇室的信物。
581年隋朝建立,日本派出许多留学生和留学憎,回国后都以其所学,作出相应的贡献。
随着日本文明程度的提高,反而妄自尊大。
第二次遣隋使国书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第三次遣隋使国书称“东天皇敬曰西皇帝”
大唐盛世,日本狂妄付出代价。
公元663年8月,白江口海战。
大唐舰队击焚日本400余艘战船。
日本在白江口海战败于中国之后,完全臣服于中国。
开始派遣规模更大、次数更多的遣唐使,鉴真七次东渡。
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
佛教生于印度,盛于中华,开花于日本。
元朝舰队4400艘船进攻日本,毁于台风。
日本人谓之【神风】
后来,元朝覆灭,尘封近千年的灭亡中华之心终于开启。
明朝建立,中朝联军,击败日军,丰臣秀吉忧郁而死。
日本完成明治维新后,步步为营,杀向中国。
1874年武力吞并琉球。
1894甲午战争旅顺大屠杀,全歼北洋舰队,洋务运动在日本直接打击下破产。
日本占领中国辽东和台湾。
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5年日军占领旅顺口、沈阳、铁岭。
1915年【二十一条】
1919年《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承袭。
1925 年“五卅惨案”。
1926东北日军驻扎的开始。
1928年济南惨案
1931年“九一八"事变,战争一直打到1945年。
1931——1945年日军的暴行,以后专门开贴。
二战以后,日本臣服美国。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日本从废墟爬起来,今日日本已然是一个强盛的国家。
对于中日关系,我们有一个近乎专用的名词,就是"一衣带水";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就是"中日两国友好了两千多年,只是近一百年才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还有一个十分美好的愿望,就是"世世代代友好"。
对此,本人曾经深以为然,十分赞成。
但近些年来,由于出了一些事情,看了一些材料,作了一些思考,觉得对于中日关系的历史和本质,应该 有一个重新的思考和把握。
(一)历史上 ,日本对中国的挑衅始于唐朝,近百年间,侵略持续了七十年,其害罄竹难书
中国与日本的交往始于何时,并无准确记载。
中国最早涉及日本的记事见诸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其中有这样的说法:"盖国在巨燕南,倭北,倭属燕。
"据考证,"盖"指的是朝鲜半岛上的盖马,"燕"是指古燕国,位于现在河北北部、辽宁西部;而"倭"则指今天的日本列岛诸国。
后来的《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这印证了《山海经》的记载不虚,且说明倭人来过中国大陆。
中国人到日本的最早记载是传说中的"徐福东渡",中日两国史家均认为徐福东渡确有其事,且认为徐福故里就在今天的江苏赣榆的后徐福村或在山东龙口一带。
比传说更有说服力的是实物。
1784年,日本北九州志贺岛上出土的一枚金质印章上刻有五个汉字"汉委奴国王",史家认为"委"应为"倭",这枚金印印证了《后汉书》的记载:公元57年,日本列岛上有一个叫倭奴国的统治者,派遣使者到中国京都洛阳朝见东汉王朝皇帝刘秀,汉光武帝刘秀授以紫色丝带的金印。
当时的规矩是皇帝自用玉印红带,诸王和宰相用金印紫带,九卿用银印青带,再往下还有钢印黑带、木印黄带。
汉光武帝以天子之尊授予倭奴国王金印紫带,给以诸王的规格,说明中国皇帝是十分重视倭奴国的。
50年后,汉安帝即位时,倭奴国又派使节来"奉贡朝贺"。
《后汉书·倭传》记载:"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所谓"献生口百六十人",也就是向汉安帝献了一百六十个奴婢。
进入三国时期,日本列岛出现了三十多个小国,相互攻伐,最后共立实力较强的邪马台国女王为头领。
三国时期,魏国地处中国北方,且较强盛。
公元238年,邪码台女王卑弥呼遣使难升米大夫来朝,魏明帝盛礼接见,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并仿照汉光武帝成例,授以金印紫带,甚至还热情洋溢地亲复诏书于女王。
据《魏志·倭人传》记载,从公元238年到公元247年的九年间,魏国与邪马台国的相互遣使达七次之多,形成中日通交的一个小高潮。
其中邪马台国来使四次,魏国也曾三次派使前往日本列岛调解各国之间的纷争。
当时的日本并无文字,因此《魏志·倭人传》成为记载日本历史的重要文献。
日本的小国如此热衷于和中国中央王朝交往,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枚中国皇帝的封印,而是有着切实的功利目的。
一是通过中国皇帝的封授提高自己在日本列岛诸国中的地位,二是通过朝贡得到物质回报。
事实上,他们的每次朝见的确都得到了丰厚的回赠,包括铜镜、铜剑、铜矛等青铜器,铁器、种子等农耕技术,还有绢帛、玻璃珠等生活用品。
这些日本所没有的先进器物和技术,推动了日本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汉字的传入。
公元五世纪以前,在日本自己仿制的铜镜上镌刻的汉字差错百出,不成文句,这说明当时的日本人还没有掌握汉字。
但随着双方交往的增多和东渡汉人的增多,汉字开始在日本普及。
开始是上层统治者,然后是普通老百姓也学会了使用汉字。
公元478年倭王武就曾以汉字向中国皇帝书写奏文。
之后,日本慢慢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文,但直到公元九世纪,不少日本人仍以汉字进行写作。
从公元六世纪到九世纪的六部日本正史,都是用汉字写成的。
文字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汉字传入日本后,不但使中日两国的口头与书面沟通更为方便了,还使日本民族发生了由刻木结绳记事向文字记事的历史性转变,大量记载着先进文明的汉字典籍也开始传入日本,这对于促进日本文明发展的影响是极其重要和深远的。
蜀、吴、魏相继灭亡后,从公元265年到589年的300多年间,中国进入了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
从西晋到东晋的150年间,正是日本的邪马台国衰落,大和民族不断崛起的时期。
到公元四世纪末五世纪初,大和政权基本统一日本列岛之后,又开始了和中国的交往。
据《宋书·倭国传》记载,公元421年、425年、430年,倭王赞曾三次遣使向南朝刘宋朝廷朝贡。
宋武帝修诏回复,封赞为"安东大将军"。
赞死后,其弟珍继任。
值得注意的是,中日关系从此开始出现微妙变化。
从汉光武帝授予倭奴国王金印起,至倭王赞止,历代倭王都是虔敬地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而没有主动提出自己的要求;但珍打破了这一传统,开始向中国皇帝提出过分的要求。
公元420年,宋武帝在册封倭王赞为"安东大将军"时,同时册封朝鲜半岛的百济王为"镇东大将军",爵位在倭王之前。
珍认为大和的实力在百济之上,对于自己的封号低于百济王表示不满。
公元438年,赞遣使赴宋朝贡,要求宋文帝给自己加封"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这意味着珍不仅要求将自己的封号排列于百济王之前,还要求由自己来控制朝鲜半岛,这是日本第一次表露自己觊觎朝鲜的野心,并且是在自己的宗主国皇帝面前公开地表达这种欲望。
这一非同寻常的要求,既显示了珍的个人傲慢不羁,也体现了日本民族的一个显著特点。
一个羽翼未丰的小国之君竟敢在宗主天子面前如此咄咄逼人,宋文帝当然感到震惊,对其无理要求当即予以拒绝,只同意授予其兄赞一样的封号:"安东将军倭国王"。
珍死后,其子济即位。
这时刘宋王朝已逐步衰败,济继续遣使来华重提珍的要求,宋文帝底气不足,终于同意把济册封为"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将军"。
济死后,其子武更上一层楼,遣使来华告知自封为"七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
当时的宋顺帝无可奈何,只是将"七国"改为"五国"而已。
刘宋王朝对日本的让步标志着中日关系的一个新的开始,从此日本得寸进尺,并开始在朝鲜半岛扩张势力,日本与中、朝之间的历史恩怨就这样埋下了伏笔。
663年,中国的唐高宗(武则天的丈夫)时期,日本军队为控制朝鲜半岛,公然向强大的唐朝军队开战,这一仗史称"白江口之战",结果日军失败。
到了明朝,日本侵略朝鲜,并歧途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被中朝联军击败。
日本军阀丰臣秀吉在尚未统一日本的情况下,竟誓言"灭亡中国,迁都于北京,天皇住北京"。
其野心之大,于此可见。
明朝中后期,日本倭寇侵略骚扰中国东南沿海,祸害中国人民数十年。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情况 。
从日本的历史和中日之间的上述交往中可以看出,日本民族有其显著特点,可谓"国家不大而野心不小,民族不众而桀骜不驯"。
他们并不是强大起来以后才有野心的,而是在弱小的时候就野心勃勃。
1874年,日本发兵攻打台湾,从此每隔三五年就发达一次对华侵略行动,直到1945年战败为止。
仅甲午战争一仗,日本从中国勒索的赔偿就是日本年财政收入的6倍。
1931年到1945年侵华战争,日本给中国造成的人员伤亡是3500万人,直接财产损失是1000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是5000亿美元。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造成如此严重的灾难;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日本这样,对中国造成如此严重的浩劫。
如果打一个比喻,可以说日本是一条"恶狼",专门吃人,而且主要是吃中国人。
更严重的问题是,这条"狼"吃了中国人,至今还不肯认错,更不肯承担由此产生的罪责。
东方进行的是"羊"的教育,培养的是温文尔雅、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
西方进行的是"狼"的教育,培养的是个性张扬、敢于挑战、不断超越的人。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我们要对孩子进行"狼"的教育,而不应是"羊"的教育。

这是深圳市南山区学府小学名为《出征》的狼群雕塑底座上刻下的一段文字。
这个光辉思想,不光适用于小学生,也适用于全中国各族人民。
如果这种教育真的能够推开,把中国人民都变成"狼"--当然是"文明狼",也就是强悍的文明人,而不是到处吃人、欺负人的野蛮狼--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真的可以实现了。
最后,还建议大家看一本书--《狼图腾》。
这本书可以说是对广大读者进行"狼文明"教育的最佳启蒙读物,有助于我们了解强悍的民族精神与强国之间的内在联系,值得一读。
还要声明一下,本人用"狼"来形容日本 ,不是妖魔化日本,而是以物喻理,如此而已。
对于那些公正和主张中日友好的日本人士,本人认为非但不要待之以强硬,还要热忱地欢迎和予以支持,这是另一个话题,今天没时间细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