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的影响 鲜为人知的历史:美国大跃进是误传,没有爱迪生哪来好莱坞?
鲜为人知的历史:美国大跃进是误传,没有爱迪生哪来好莱坞?
笔者昨天在网上瞎逛时无意翻到一个有点年数的贴子,看到里面有个吐槽,有位网友说他的一个室友貌似有点“不太正常”,画风如下,乍一看真是令人一言难尽。在咱们一贯的审美中,大老爷们穿个粉色衣服,要么颜值过硬,否则总给人一种十分奇怪的感觉。其实说句玩笑话,这个问题还得两看,说不定这位看上去“粉嫩”的仁兄其实打心眼里是个硬汉呢?
粉色在欧洲历史上曾经有着相当特殊的地位,正如名画《基督下葬》中主人公那条鲜艳夺目的粉色内裤一样。若把时间往回推若干世纪,那会儿的中国皇室还在疯狂追求金色带来的雍容华贵,而欧洲各国王室也将“皇室蓝”或是紫红色当成专属颜色,总而言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贵族都喜欢用鲜艳的颜色凸显尊贵身份,随着审美风尚的转变,王室和贵族们的选择也在发生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审美并不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唯一动力,从根本上来讲,“物以稀为贵”才是重点。受限于当时的生产技术,要染出一块色泽亮丽的布匹,成本可比浅色的要高出许多;即便没有法律限制平民百姓的衣着,恐怕也没几个人能够承受得起。于是,当有钱人身着各种大蓝大紫的衣服在大街上晃悠时,穷人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而在前者不断换装的过程中,粉色扮演了相当独特的角色。
19世纪甚至是20世纪初期,不少欧洲国家王室还鼓励年轻的贵族们穿粉色衣服。在他们的认识里:“粉红色是血液被稀释后的颜色”,代表着男儿的坚毅、勇敢和血气方刚。二战期间,超级贵公子路易斯·蒙巴顿还曾有过将整艘战舰漆成粉色并在海面上飙军舰的壮举。从咱的视角来看,这件事要多奇葩有多奇葩,但套入刚才所说的背景,这似乎顿时变得可以理解了。当然了,“粉红色代表血气方刚”这样一个文化符号的塑造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画家们借助耶稣基督这个无比强大的IP,一步步为粉红色注入了灵魂。
爱美是大多数人的本能,东西方在审美上也许存在许多共识,但生活和文化上怕是千差万别了,这其中有个相当典型的例子就是茶叶。

1545年,意大利地理学者在其著作中提到了茶叶,公元1607年,荷兰商船将茶叶作为商品从澳门贩卖到世界各地,于1610年通过航运进入欧洲。不过这其中鲜为人知的是,在17世纪上半叶,欧洲人觉得海运和陆运搞来的茶并不是同一种东西:他们把海运弄来的茶叶称为“tea”,把陆运搞来的茶叶叫做“cha”。雷人的是,对于后者,欧洲人有他们独特的料理方式——将茶叶冲开,把水倒掉然后吃叶子……
我们下面再来讲几个与美国有关的冷知识
20世纪初期,新泽西州的电影产业相当发达,不少电影人和影视公司纷纷聚集于此。然而,从1911年开始,各大公司不约而同地出走新泽西,选择在美国西部相对贫瘠的加州投资设厂。那会儿的人们都说,加州阳光明媚,交通便利,比新泽西州更加适合拍电影。不到10年,美国各大公司都在加州建立起了新公司;20年后,好莱坞成了美国的一个著名文化符号,这儿孕育出的全新的电影产业也成了美国第五大支柱产业。
实际上,当从业者纷纷出走新泽西,对洛杉矶的好莱坞大加赞赏时,恐怕他们心里并不平衡,因为这样的选择是被逼的——爱迪生位于新泽西州的公司霸占了大多数与电影产业相关的专利,前者隔三差五就派人跟电影公司打官司,借口侵权要钱,整个行业都被折腾得一惊一乍,焦头烂额。无奈之下,影视公司不得不放弃已经成型的产业,跑到西部搞“大开发”。重要的是,那会儿加州对这块管得很松,身在新泽西州的爱迪生就算着急也没用。换句话说,要是爱迪生慷慨一点,如今好莱坞怕是就不存在了。
美国有两座重名的城市,他们都叫“波特兰”。一座是缅因州首府,另一座便是位于美国西北部俄勒冈州、比较出名的那个波特兰。实际上,前者才是“正宗”的波特兰,19世纪,当人们开发这块土地时,如何给这座新城市命名成了一个难题。当人们绞尽脑汁也没有好办法时,分别来自马萨诸塞州和缅因州的两个人提出了一个建议,他们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输赢,三局两胜,赢了的人就以其家乡城市的名字为这座新城市命名。结果,来自缅因州波特兰的人获胜,否则如今的美国就要有两座“波士顿”了。
这枚一美分硬币便是著名的“波特兰便士(Portland Penny)”,如今被收藏在这座城市的历史研究学会展馆中。
这张照片在咱们中国估计相当有名,看过的朋友不在少数。有人说了,要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一套,美国人可是“前辈”!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美国人做出来的照片是够雷人,但却“无公害”——跟所谓的“浮夸”一点关系都没有。
随着福特Model-T汽车的问世,汽车逐渐在社会基层普及;20世纪最初的几年里,得益于汽车工业日益壮大,美国邮政事业也进入了飞速发展期。这段时期,美国联邦邮政推出了许多活动,其中就包括农村免费邮寄业务。几乎在同一时间,同样能被大多数人承受的柯达Brownie No.2胶片相机也被推出,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一种被称为“Tall Tale”的交流方式以明信片的形式受到百姓尤其是农民的追捧。
顾名思义,“Tall Tale”本身指的就是荒诞不经、被故意夸大的奇闻怪事,而这种明信片就是将做好的恶搞图印在一侧,另一侧由寄信人填写。给亲朋好友寄这种明信片的人,大多就两种心理:要么就是单纯炫富,你看,我都用上最新款的相机了,这就跟“富人爱看表,买好手机的人都没兜”一样;要么就是受了科技发展和生活方式变化的刺激,用“Tall Tale”来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当然了,大家也只是玩玩,谁也没把它当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