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煮茶的历史 茶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
茶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居老末,在百姓日用的事物里都排不到前面去,隨便張三李四,閑著沒事都能泡壺茶喝喝,混得至不濟,大搪瓷缸里滿滿一杯釅茶,也不是什麼難事。但這是現在,在古

茶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居老末,在百姓日用的事物里都排不到前面去,隨便張三李四,閑著沒事都能泡壺茶喝喝,混得至不濟,大搪瓷缸里滿滿一杯釅茶,也不是什麼難事。但這是現在,在古代,可要複雜得多。古人起先是不喝茶的。茶,一般是藥用。中國人喝茶的歷史,頂多上溯到西漢時代,聽著是夠古老的,但想想那時候我們有文字都快兩千年了,所以還得說真夠晚的。而喝茶成為一種時尚,就到了魏晉時期,在唐朝才真正成了氣候,並且作為中土燦爛文化的一部分,還傳到了日本,現在日本的茶道成了人家的國粹,阿Q點兒想,那是我們老祖宗玩剩下的;哀怨點兒說,傳統淪喪可見一斑。就看您怎麼想了。
不過,要照唐朝那樣喝茶,恐怕現在的人還喝不慣。那時,喝茶不叫泡茶,叫煮茶——先把茶葉做成茶餅,然後把茶餅烤乾、碾碎,越細越好,成了茶末都不算完,最好成了茶粉。再燒水,水開了也不著急倒茶粉,而是放鹽,等水再開了才放茶粉呢。水三沸以後,這茶才算煮好,然後把茶水上的茶沫子倒進茶碗里喝。聽我這麼一說,估計很多人就嘀咕呢,這茶是什麼玩意兒呢,咸不拉幾有什麼好喝。我告訴你,這還是上流社會人士的喝法呢,普通百姓喝茶,裡面還放蔥、姜、桂圓、棗、奶等等你所想到和想不到的東西,那又是什麼味道,反正我是不敢想。
宋朝時候,喝茶又不叫煮茶了,叫點茶——還是茶粉,放進茶碗倒進開水調成膏糊狀,然後再倒開水,一邊倒,一邊還要用一種叫茶筅的工具(就理解成更細緻的攪拌器吧)攪拌擊打,使之泛起泡沫,然後再喝。說起來似乎簡單,其實比煮茶還麻煩呢。因為首先你調膏得調得好,稀了稠了都不合適,其次倒水要倒得好,快了慢了都不合適,要和茶筅攪拌配合,所謂「點茶三味手」,只有這樣,才能點出最佳的茶湯來。有詞為證:「誰斫碧琅軒,影憾半庭風月。尚有歲寒心在,留得數莖華髮。龍孫戲弄碧波濤,隨手清風發。滾到浪花深處,起一窩香雪。」這是劉過寫的《好事近·詠茶筅》,大家名字都叫「過」,劉過能喝,楊過也能喝。
因為點茶是這樣的麻煩,所以這玩意兒只有閑得沒事兒的文人最喜歡干,他們會觀察茶湯的顏色、泡沫的圖案和湯花消散的時間等以定優劣,所謂「茗戰」,亦有詩為證:「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這是范仲淹寫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中的幾句,原來范仲淹先生也不是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他玩得蠻高級的。
很赞哦! (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