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朝才是中国正统 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

火烧 2021-09-07 07:15:44 1060
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 今天的講座是以我的書名作為講座的主題,就是《何處是江南》。我覺得《何處是江南》書名有一點欺騙性,猛一看有點像武俠小說,所以買了以後大家覺得有點上當,以為是江南的風花雪月、
明朝才是中国正统 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

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  

今天的講座是以我的書名作為講座的主題,就是《何處是江南》。我覺得《何處是江南》書名有一點欺騙性,猛一看有點像武俠小說,所以買了以後大家覺得有點上當,以為是江南的風花雪月、劍客之類,打開才發現是非常難讀的。所以感謝大家這次有耐心聽我講書中的意思,也是我思考的主題,就是「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
清朝正統性的特點
在座各位先生看到《何處是江南》一書的導言可能會發現,其實書裡面寫的是面臨的一種挑戰,我在回應這個挑戰,寫本書帶有很強的目的性。這個挑戰是近幾年一直爭論的,即清朝為什麼能獲得它的正統,清朝統治的合法性和正統性是怎麼取得的,這一直是在研究清史中探討非常多的問題。因為我們知道清朝以異族政權入關,在東北不過區區幾百萬人,但最終實現了中國真正的大一統,一直延伸到南方,不僅是江南,而且統治了整個中國。最後經過血腥的屠殺和衝突之後,漢人才認同了異族的政權,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問題。以前我們對這個問題有一個傳統的解釋,就是因為它是異族。異族為什麼能統治中國呢?中國傳統的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種說法其實是宋朝以後形成的,也就是說你既然是異族,不是漢人,你的統治肯定沒有正統性。
那麼,為什麼滿人能得到漢人最終的支持,到底是什麼原因?這裡面有一個解釋,就是全面接受了漢人的文化。我書裡面所說的主題是漢人文化在宋朝以後集中在江南地區,滿人在接受漢人文化逐漸漢化過程中,取得了漢人的支持之後得到了這種認同。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最近新起的說法,尤其是美國學者也這麼認為,滿人獲得政權恰恰是以異族的身份。因為是滿人建立了清朝,而不是漢人建立的政權。恰恰清朝跟明朝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明朝疆域只有清朝一半左右,但在清朝則形成了大一統的疆域格局,西藏、新疆、東北、蒙古全部納入版圖,只有清代能實現這樣大一統基本疆域的統治,這在歷朝歷代是很難完成的。在此之前只有一個元朝佔領的面積非常大,一直延伸到歐洲,包括西伯利亞地區都是在元朝的統治之下。但元朝實際上不是實際控制,而是派代理人或者是本地人來控制,只不過是名義上的統治。清朝真正實現了疆域的大一統,實際控制滲透到地方各層,這是歷朝歷代所沒有做到的。
這裡面出現了一個問題,我們知道漢人政權沒有實現過這麼大疆域的統一控制,這個控制恰恰是由滿人來完成的,這就變成了一個非常奇怪的悖論。我們談到滿人能夠得到漢人支持統治中國一種原因就是漢化,接受了漢人的文明。還有一種目前形成的解釋,即它不是吸收了漢人的文明,而恰恰是它的滿洲特性,用自己的制度維持了大一統的格局,而不是因為吸收了漢人文化。這就非常有意思,形成了一個非常大的爭論。清朝的統治,正統性的建立,到底是因為吸收了漢人的文明,還是保持了自己滿洲特性之後,確實是形成了它的一套新的統治方式和途徑呢?這就變成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如果我們仔細看清朝的統治,確實有些滿族特性。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八旗制度建立起了游牧體系。八旗制度來引申到內地很多地區,包括江南地區有專門的滿城,就是滿族和八旗子弟聚居的地方,跟漢人是隔開的。還有一個非常有效的統治就是把蒙古、西藏、新疆這些地方全部納入它的版圖,這是以往所看不到的。這樣的局面就形成一個問題,就是到底是漢化還是滿族特性使清朝的統治得到合法認同。
當然從我個人的觀點來說,其實我們傳統的漢化論和後來的滿族特性論是有很大的不同。從空間上看,滿族特性論特彆強調清朝在東北地區和內亞地區統治的獨特性,也就是清朝統治的東西橫向狀態。東北入關之後實際上是和蒙古聯合,通過聯姻、宗教信仰,比如有喇嘛教,從蒙古一直延伸到西藏,靠這樣的宗教信仰建立起了對藩部統治的正統性,這就把新疆、西藏、蒙古等地區納入到它的版圖。
但是漢化論有另外一套系統的說法,就是說它實際上更關注漢人南北縱向統治帶來的影響,也就是說滿清在不斷的向南推進的過程中,逐漸跟江南士大夫的文化相融合,吸收他們的東西之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清朝統治風格,對漢人的吸收是建立其正統的主體性因素。這兩個不同的爭論,我覺得是非常有意思。也就是說到底是東西向的空間安排佔據了主體,還是南北走向的文化對它更有影響,形成了一個非常大的爭論。我當初寫《何處是江南》這本書的時候,也面臨這個大的爭論漩渦,我想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兩方各持一詞,漢化論堅持認為是滿人徹底被同化了,滿洲特性論認為滿人保持了很多特性,所以它的統治是非常有特色的。
甚至有一種說法,大家可以姑妄聽之,說清朝根本不是中國。因為清朝根據它的特性建立起了一個跟明代所建王朝完全不同性質的政權。明太祖有一個口號叫「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孫中山引用的這個口號作為反滿的口號。我們實際上把滿人、清朝作為一個對立面。但清朝統一天下之後,就把「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給排除在外,實現了多民族的共同體。這兩者之間誰是誰非,就變成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他們各有道理。清朝在建立王朝正統性的時候,其實恰恰吸收了東西向的文化成分,同時也把南北向以江南為中心的自宋以來所形成的文化,納入到它的統治框架裡面去,形成一個東西南北縱橫的統治框架。這是我的基本觀點。我想糅合兩邊的爭論,放在更平衡、更全面的視野里重新加以安排。
這裡面涉及到一個問題,即滿族特性跟以前明代的統治或者漢人統治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剛才我提到了八旗制度,是有一套游牧民族為代表的制度。還有就是特殊的滿語,滿語是從蒙語裡面脫胎出來的一種語言。所以乾隆時期特彆強調國語騎射,其實恰恰可以看出,滿語流失很厲害。滿人寫奏摺需要用雙重語言,有時候是漢語有時候也用滿語,但漢人基本是用漢語來表達。結果到乾隆的時候,發現很多滿族官員的滿語水平越來越低,所以他就提倡國語騎射,就是倡導學習滿語和保持入關前騎馬打仗的實力,怕失掉滿族的這些特色之後,滿人逐漸退化成漢人。所以,我們看到滿族特性也在逐漸消失,尤其是面對江南文化的時候,消失的速度在加快。
面對江南的文化,滿族的皇帝有一種尷尬和非常緊張的心理:一方面羨慕江南的文化,非常優雅、長時間浸染在其中的文明狀態;另一方面,他自己又特別擔心自己滿族的語言消失之後,完全同化於漢族,所以就導致了緊張的心理。我個人認為,這種緊張恰恰是反映了滿族特性在消失。滿人統治確實有些東西是跟漢人統治不一樣的。滿人的皇帝在統治的時候不斷在移動,冬天在紫禁城,夏天的時候到避暑山莊,成立另一個中心。在兩個統治中心移動的過程中,實際上具有統治的象徵意義,就是他在紫禁城時主要考慮面對漢人進行統治,挪到了避暑山莊之後,在裡面接待蒙古王公和來朝覲的各族客人。正是用承德避暑山莊這樣一個特殊的地點,來象徵著對其他非漢人地區的統治,因此通過不斷移動統治中心的方法建立起自己的多民族認同。
還有一個特點,清朝是沒有宰相的,包括內閣權力非常小,基本權力下放在一個叫軍機處的地方。面對打仗的時候,雍正皇帝缺少一個得力的秘書班子,於是就希望挑選最優秀的人到軍機處工作成為軍機大臣,面對戰爭這樣極端的情況,直接給皇帝出謀劃策。我們知道清朝有個密折制度,皇帝可以直接給督撫寫私人信件,越過內閣的權力直接跟督撫建立關係。這都是跟以往的漢人政權不一樣的特點,這些特點導致政權的性質和正統性是建立在一個多民族的互動框架之內,而不僅僅面對漢人政權相對單一的統治局面來形成它的統治方式。
下面這點我想跟大家交流的,就是清朝政權到底跟漢人以往的朝代有什麼不同。我想有個說法可能有點過分,就是你們認為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是個連續體,但我們從清朝本身統治來看,恰恰是這個文明體的斷裂。就是最後它不是一個和明朝一樣的統治方式,是有獨到特點的、帶有民族特性的統治。這種統治和幾千年下來的中國歷史其實不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當然,我在寫《何處是江南》這本書的時候,是絕對不同意這種看法,不如說清朝雖是由滿人建立的政權,與漢人王朝的統治有很大差異,但總體而言清朝與漢人建立起來的傳統文明仍然有若即若離的關係,其實是在整體框架下形成了清朝的統治特色。
導師簡介
楊念群, 1964年,教授,博士生導師。晚清名人楊度的曾孫子,晚清名人梁啟超的曾外孫。1988-1991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學習,獲歷史學博士學位。首批中國人民大學傑出人文學者特聘教授,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所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
此文據講座錄音整理,獨家版權,轉載務必聯繫。
讓閱讀成為習慣 讓靈魂擁有溫度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