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磨西镇如何到海螺沟 海螺沟摩西镇有什么好玩的
海螺沟摩西镇有什么好玩的
泸定桥
磨西镇
泸定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始建于清朝康熙44年(1705年)翌年4月竣工。
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了,“泸定桥”三字由康熙亲笔所题。
两岸桥头堡都是木结构的古建筑(已重新修建过了)。
其桥身有13根铁链锚固在大渡河两岸,桥长101米宽3米。
泸定桥一直是川藏交通咽喉要道,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重大胜利,泸定桥因此而闻名天下。
我们走在这铁索桥上,头脑里出现的就是十八勇士抢渡大渡河的壮举,缅怀英烈的心情油然而起。
天主教堂
在磨西中式建筑的小巷深处有一座天主教堂,它的存在给小镇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很难想象,在这个中国人都很少涉足的化外之地,竟然点缀着如此西方的色彩。
这座教堂悠久的历史,民国7年,也就是1918年,天主教康定教区开始修建磨西教天主堂,在民国11年完成了住房和经堂到民国15年钟楼得以完成。
这座教堂最先出自浪漫的法国传教士之手,但在建筑风格上,它又融入了中国西南部地区传统意义上的庙宇的样式。
在它的东北侧,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老式的中庙宇中经堂可以看到的圆形窗,而它的南北方向的窗户则呈现出欧式风格。
从正面看,它能够算得上真下正意义上的欧式建筑了,但是从侧面上看,却又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飞檐。
这就是磨西的天主教堂,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同时引入了西方想法;或应该这样说,磨西的天主教堂就像它思想上归后不可避免地要同当地的民俗结合起来,在建筑上,它首先实现了本地化,拉近了与当地人的距离。
而这也从总体上给人们造成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奇异的感觉。
这种感觉,不管是从建筑的直接感观,不是对古镇深入探坊之后都会产生这一感觉。
当地举行弥撒先随着奏响的宗教间乐,悠悠的圣乐传入耳中,它使用的是中国传统的乐器——唢呐。
与以往拜访的教堂中那浑厚而充满神秘的管风琴相比,这用极具中国化的声音让人感觉独特而新献。
天主教堂
值处一提的是,在长征期间,红军曾把一名叫博萨特的瑞士籍传教士也带上了漫漫的行征之路则为了让他翻译缴获的法语地图,在漫长的途上,博萨特了解到红军长征的目地,了解到红军队伍是在为了一个伟大的理想,为了建立一个更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在努力奋斗。
到了最后,这位瑞士籍传教士转为理解和支持红军的革命事业。
一年多以后,博萨特拿了红军给他的路费,回到了欧洲并且最后定居英国。
这段经历出现在博萨特写的自传《合拢的手》中,在这本书中,博萨特大量谈到了当时红军的共产主义和传教士的相同之处。
金花寺
在古镇的尽头,有一处藏传寺庙。
曰“金花寺”。
这是一处奇怪且很有特色的寺庙。
庙左上方的屋顶,悬着太极图。
应侍奉道教。
庙右上方的屋顶,悬着万字图,此应为佛教。
庙的正中是达喇图,无疑是藏教。
说来,这是一处三教合一的寺庙。
庙里香火正旺,少不了虔诚的游客。
不敢貌然造次,总是认为,人间有道,仙有仙道,哪里容得我这不懂之徒混淆仙界次序!倒是这晚间的古镇,夜凉如水。
空气清新的仿佛经过过滤一般,只剩下甜甜的,凉凉的味道。
这是否就是仙界的味道?

磨西镇
磨西镇,不仅是今天成为人们游览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安营扎寨之处,在当年,也是往来于川藏的盐帮、马帮驻足歇脚的地方。
磨细虽小却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
茶马古道地势陡险,骡马难以通行,只有人的双脚可以攀援其间,所以自古便造就了茶马古道独有的社会现象,即人力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