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唐朝历代皇帝 三藩之乱简介,汉朝历史介绍

火烧 2022-03-06 04:22:38 1073
三藩之乱简介,汉朝历史介绍 汉朝历史介绍汉朝(前202年-8年,25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主要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五年。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

三藩之乱简介,汉朝历史介绍  

汉朝历史介绍

汉朝(前202年-8年,25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主要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五年。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定都长安。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国策开创“文景之治”;

汉武帝即位后开辟丝路、攘夷拓土成就“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常安,史称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后,仍沿用汉作为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 ,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 ;

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大破北匈奴、收复西域,开创“永元之隆” ,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两汉时期奠定汉地范围,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戈壁,国土面积约达609万平方公里。公元2年,西汉全国人口达六千余万,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

扩展资料:

汉朝重大历史事件:

1、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又称张骞通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皇宫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

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2、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

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

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

唐朝历代皇帝 三藩之乱简介,汉朝历史介绍

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骞出使西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巾起义

昌平区平西王府简介

平西王府的主人到底是谁?它的身世有着怎样的谜团?昌平郑各庄记录了清朝惟一一个太子的最后时光,见证了清朝惟一一座不在内城的王府兴衰,还流传着一段令三位皇帝头疼的烟云往事……

王府揭秘·选址 清朝惟一不在内城的王府 在北京城中轴线的延长线汤立路上,有个地方叫郑各庄,北面就是蜿蜒的温榆河。过去,郑各庄叫郑家庄,这里还有个地名叫平西府。老人们都说,原来这儿有座平西王府,后来府没了,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确切地说,这座王府是理亲王府。据记载,理亲王府在德胜门外,俗名平西府。清朝的王府不少,可大多位于皇城周围、山明水秀之所,清朝不在内城的王府这还是惟一一座。 据说,郑家庄曾经是八旗的封地,也是木兰秋狝途中的必经之处,康熙皇帝曾有意在这里修建行宫、王府、城楼,但历史上对此并无明确记载。 王府揭秘·规模 恢宏府宅更像监狱 关于王府规模的记载并不多。有种说法是,当初王府规模极大,大小房屋有189间,饭房、茶房、兵丁住房、铺房近2000间,另有护城河,是规模最大的王府。也有专家称,王府内住人的地方规模并不大,但四周有高大的砖墙,非常坚固。周围还驻扎着部队,范围很广,更像是一座监狱。 但如今,这里早已找不到任何当年的遗迹,无论是王府还是监狱,早已被淹没在岁月之中。但有一个谜团仍未解开,为何一座位置偏僻的王府还派重兵看守?这还要从王府的主人说起。 王府揭秘·胤礽 康熙朝废太子终老郑家庄 胤礽是康熙的二儿子,生他时,皇后大出血死了。也许因为过于喜爱这位早逝的皇后,康熙早早就封胤礽为皇太子,这也是大清朝被封的惟一一位太子。 但胤礽想当皇帝心切,过早暴露了黄袍加身、取康熙而代之的心迹,因而失去康熙的信任被废,后复立、再废。第二次废黜后,胤礽被禁于咸安宫,直到康熙逝世。 雍正继位后,出于对皇位安全的考虑,继续对废太子胤礽实行软禁,但并不想让其住在宫里。于是雍正元年(1723年),他下诏于昌平郑家庄修盖房屋,驻扎兵丁,让胤礽迁居那里。第二年,胤礽在郑家庄去世。 胤礽死后,雍正追封其为理密亲王。“密”是谥号。有书记载:追补前过谓之密。胤礽生前曾受康熙宠爱,但一生未有封号。死后的这个理密亲王,也是因他的儿子理郡王弘皙而得。 王府揭秘·弘皙 正根后裔京郊建小朝廷 弘皙是胤礽的二儿子,雍正元年(1723年)被封为理郡王,府邸在北新桥。但雍正二年,皇帝便让他去郑家庄陪伴父亲胤礽。胤礽死后,弘皙仍居住在这里。雍正六年(1728年),弘皙被晋封为理亲王。 王府虽为胤礽所建,实则为弘皙所有,故也被称为理亲王府。但说是王府,其实更像一座远离朝廷的高级监狱,只因里面住着亲王,才有了王府一说。而居住于此的弘皙,却被乾隆视为强劲的政敌。 乾隆继位后,并未将这个堂兄放在眼里。弘皙很快扩张了自己的政治势力。据说,他仿照国制,设立会计、掌仪等只有皇帝才能有的机构,在郑家庄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乾隆发现后才意识到,弘皙是康熙与正引皇后的大孙子,是康熙真正的嫡长孙,血统甚至比自己还高贵,大大威胁到了自己。并且说:“自以为旧日东宫之嫡子,居心甚不可问。”遂将弘皙以谋反论处。 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削了弘皙的封爵,“弘皙逆案”成了清朝大案。后来,胤礽第十子承袭了理郡王,搬回了北新桥的理郡王府。弘皙获罪后数年,驻兵调走,郑家庄的王府也被内务府拆除了。 王府揭秘·秦可卿 废太子的私生女? 作家刘心武解密《红楼梦》时,说秦可卿是废太子胤礽的私生女、弘皙的妹妹,幼时为避祸,被送到贾家寄养,这也被贾家视为一种政治上的投资。但后来,谋反的事败露,秦可卿因此而死,贾家后来也受到牵连。这使得“平西府”与红楼梦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废太子一生娶了15位女人,养育了12个儿子,而且大部分儿子都受封,过着正常的生活。废太子在软禁期间,家庭也没有分崩离析。此外,清朝严密的制度也决定了太子不可能产生私生女问题。可见,作家所说,废太子获罪后子孙连坐,私生女是唯一没有被牵连的亲人,将成为他的惟一后代,比较牵强。 王府揭秘·遗迹 出土“铜井”未有定论 据记载,上世纪50年代文物普查时,王府附近还曾有500米的墙垣遗迹可寻。村中老人则说,今平西府中学就是原来王府的东南角,但都已无法考证。还有传说,在郑家庄建王府时,曾凿“铜井”专供王爷饮用,但一直没有人见过其真实面目。 2005年5月,温都水城施工中意外发现了一眼古井。井深7米多,水深3米,水质清凉、口感甘甜,可直接饮用。这口井的井壁用特殊烧制的御制青砖砌成,表面的金黄色涂层清晰可见,据说是当年粉刷的铜质涂料,故称之为“铜井”。 现在,“铜井”上又建了一座亭子,“铜井”旁也装上了辘轳,供人参观。但由于现存资料很少,挖出的“铜井”是否为王府遗迹,目前没有定论。 王府揭秘·新建豪宅 “平西王府”莫名成被告 温都水城在其考证的王府旧址上,仿建了一座现代平西王府。王府墙高数米,大门两侧各有一只麒麟,内有九龙壁,外有护城河及吊桥。正殿内都是高档红木家具、名人字画,更有一张雕刻了999条龙、价值百万元的紫檀木床。王府可容纳20人住宿,一晚的价格为22万元。据保安介绍,营业数月来,只有两拨客人曾在此住宿,身份不能透露。 近期,一位自称吴三桂后裔的辽宁省葫芦岛市公务员,以侵权为由将这里告上法庭,但这座平西王府和“平西王”吴三桂没有一点关系。 专家释疑 平西府一名可能为流传 李宝臣,北京社科院历史所清朝王府研究者 郑家庄的这座王府名为理亲王府,俗称平西府,这个俗称是缘何得名呢?最初建造时,这里并没有名称,理亲王弘皙住在这里后,才称为理亲王府。弘皙被削爵后,这里不能被称为王府,后人便叫它弘皙府或昌平弘皙府,久而久之,便被简化为平西府了,这个地名也因此保存了下来。 清朝封吴三桂的“平西王”,则是清朝沿袭了明崇祯皇帝对他“平西伯”的封号。无论是胤礽还是弘皙,都没有被封过“平西王”,平西府是由封号而来的说法不准确。 吴三桂在北京并无王府,倒是他的儿子吴应熊当了额驸后,在今天西单北大街的小石虎胡同建了额驸府。“三藩之乱”后,吴应熊同其子世霖在这里被捕后处死,幼子没官为奴,这里后来被改建为右翼宗学。还有一种说法,这座额驸府位于东城区王府井大街,但无论在哪里,现在都已难寻遗迹。

吴三桂与陈圆圆的故事简介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煤山(今景山)自缢。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只为陈圆圆被刘宗敏掠去,就怒发冲冠,拒降李自成,引清兵入关。结果清廷入主中原,奴役中华民族长达260余年,吴三桂也成为千古罪人。这就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

有一年,吴三桂随祖父到苏州采购绸缎,闲暇时与苏州好友周仝游览太湖。二人正在茶馆品茶,忽见隔岸游艇上有一位妙龄女子翩翩起舞,歌声优美动听,吴三桂不觉怦然心动。他问周仝:“这是何方女子,声色超群,令人倾倒?”周仝道:“你有所不知,她叫陈圆圆,是苏州艺美戏班子的当红歌妓,名震江南。”

李自成见了陈圆圆非常惊愕,心想:“天下竟有这样的美人!”但他不敢有非分之想,先用好言好语安抚陈圆圆,并答应吴将军进京时定使他们团圆,然后挑选10名宫女照顾陈圆圆的起居饮食,从此把陈圆圆保护起来。

李自成农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攻陷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李自成随即派要员携白银万两、黄金千两、锦缎千匹前往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并封吴三桂为侯。

吴三桂见了来使,深思良久。降清即汉奸,必落万世骂名;归顺李自成,虽说对皇帝不忠,但明朝已亡,还是归降李自成,共御外辱为上策。正在这时,吴三桂派往北京的密探回来了。他把探子叫到密室,询问北京城里的情况。密探说:“吴府被刘宗敏抄了!”

吴三桂说:“这不要紧,我回去后,他们自然会归还我。”吴三桂又问:“老太爷如何?”探子说:“老太爷被刘宗敏抓起来了!”吴三桂说:“这也不要紧,我回去后,他一定会放出来的。”接着他又追问了一句:“夫人陈圆圆怎么样?”密探哭丧着脸半天才说出:“大事不好,陈夫人被刘宗敏霸占了!”

吴三桂一听,二目圆睁,怒发冲冠,拔剑斩去案角,仰天大叫:“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不灭李贼,不杀刘宗敏,我誓不为人!”吴三桂咬牙切齿,一不做二不休,立斩来使,投降清廷,引清兵入关,很快攻下北京,将李自成农民军赶出北京城。

不久,李自成得知吴三桂在山海关“杀来使,降清廷,引清兵入关”,顿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他欲杀陈圆圆,以解心头之恨。陈圆圆不动声色,大义凛然地说:“妾听说吴将军只所以拒降大王而归顺清廷,完全是因妾身被刘宗敏所辱,以致叛国投敌。大王杀我,我命不足惜,只怕吴将军誓与大王血战到底,对大王反而不利,还望大王三思而后行。”

扩展资料

吴三桂降清叛清,其家族两次遭到灭门。据清朝官方史书记载,“三藩之乱”后,清廷将吴三桂祖、孙“锉其尸骨、传示各省”;至于陈圆圆,则有投湖自尽、逃离、隐居等多种说法。有关吴三桂的历史记述到此为止,似乎吴三桂已满门灭绝,无后裔存世,在清朝的官吏史书及学者的著述中,也再找不到吴三桂及其亲属的信息。

有学着认为,不能简单的看待吴三桂为了陈圆圆叛国的事件。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但还是全军缟素为崇祯举哀。他的这一举动又补给自己一笔。吴三桂在投降李自成后,按说已经进行了一轮政治抉择。但戏剧性的是,又出现了刘宗敏抢劫陈圆圆的变数。李治亭认为,陈圆圆对于吴三桂决策的改变,同样不容被历史忽视。

学着还认为,讽刺吴三桂为了一个女人而投降清朝,实在是忽视了对待一个女人态度的背后,是面对两大阵营的政策问题。“反过来说,刘宗敏为了占有一个女人,不惜拷掠吴襄,而完全不顾及吴三桂,这不是自坏大事吗?陈圆圆与吴三桂对于农民军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所以刘宗敏占有圆圆,不能说只是一个女人的问题,恰恰相反,是一个重大策略的原则问题。”

清军入关又称清兵入关、满清入关、 清朝入关、入关战争,是指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

驻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在李自成占领京师时,在是否归顺大顺政权的问题上摇摆不定,然而最终因为爱妾陈圆圆向清朝投降 。他向清摄政王多尔衮“乞师”,而多尔衮在假意再三推辞下,终于同意了吴三桂的请求,进兵中原。

历史上的李光地简介 李光地是怎么死的

李光地简介: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安溪(今福建泉州)人。清朝康熙年间大臣,理学名臣。

李光地死因: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五月,李光地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77岁。皇帝派遣恒亲王允祺前往吊唁,赏赐千两金,谥号“文贞”。雍正初年,加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

李光地墓在安溪县蓬莱镇新坂村柏叶林。墓原为石构,外观呈“风”字形,墓碑、石翁仲、石兽、华表、御制丰碑等均毁于1958年,石料被用于修渠。其后裔重修,恢复墓碑,草创墓型。1988年,安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扩展资料:

李光地这一生的官场生涯很是坎坷,在康熙二十一年,他的母亲想要回到自己的老家安度晚年,于是李光地就请假护送自己的母亲回老家,过了一年,家中就传开了母亲患病的消息,身为大孝子的他只好再次请假回家照顾母亲。

当他回到京城的时候,正是孝庄皇后的丧期,好多的官员都弹劾他,因为他的性格受到许多大臣的反感是非常正常的,他与那些大臣不一样,并且他也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

本应该被降职的他又得到了皇帝的赦免,在那个时候,皇上还是很欣赏他的,但是随后的一件事情让皇上非常的不开心,因为李光地向皇上上奏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皇上的不满,当即痛骂李光地,认为李光地在假冒道学,这样的人一定不能在翰林做榜样,所以当时就将李光地降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光地

历史(46)汉朝(5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