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dp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理论基础:广义—人类创造的先进文化,狭义—马克思列宁主义、md思想。
历史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文化大革命”和苏联的兴衰。
现实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p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不同主要变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世界开始了多极化格局的进程;二是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
三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鉴于以上这种种变化,dp作出了当今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是dp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正确认识时代的基本特征,准确把握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是各国政党、政府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出发点和依据。
20世纪百年历史风云变幻,世界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前半个多世纪是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历史时期,后半个世纪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历史时期。
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
第一,世界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主要斗争形式由武装斗争转变为和平竞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旧的殖民体系瓦解了,亚非拉上百个殖民地国家相继获得独立,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力量不断加强, 制止战争的因素逐步增长,各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两个超级大国,在进行全球战略争夺中,矛盾重重,都遭受挫折。
冷战结束后的当代世界,正向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尽管局部地区的冲突和战争仍有发生,但战后持续了30多年的紧张国际局势开始趋于缓和,世界大战可以避免,世界和平的潮流不可阻挡。
第二,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和重视的大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不仅要和平,而且要发展。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国家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国力强则不被人欺,国力弱则受制于人。
所以,在当代世界,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还是北方国家,都把发展经济作为中心任务。
第三,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成为这个时期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最显著的特征。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为前沿,以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为特征,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
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当代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国际化、全球化方向迈进。
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鉴于国际形势发生的这些重大变化,dp果断地作出了当今时代主题转换的新判断。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正是基于对时代主题的这种判断,以dp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调整了我国的对内对外政策,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坚决地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任务以及相应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dp理论正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对世界形势和时代发展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