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腐败的根源是什么

产生腐败的根源是什么
腐败现象根源于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它与我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对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严重的破坏性。
1、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当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道德准则的失范,引起道德行为的失序。
这种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权力的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相当严重。
2、对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对腐败现象的真正遏制。
权力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反映了对权力的失控失监。
3、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
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规范,它不仅有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功能,也有内化的特性,可以使只顾个人需要而不顾法律的规范要求的行为受到惩处。
4、缺乏俸禄养廉的经济条件。
俸禄养廉是一个有异议的话题,但这是回避不了的。
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严重的政府腐败,重要根源之一就是那些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因为收入太低无法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而不得不利用其工作之便谋取私利。
扩展资料:
整治查处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基层干部思想教育,做好基层工作。
开展财务管理业务知识培训和法律法规培训,有序组织乡镇各站所各村干部到警示教育基地学习,解决法纪观念淡薄问题,在心灵深处知纪懂法,产生敬畏。
(二)健全监督机制。
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监督执纪问责体系,调研制定如何加强完善乡镇纪委监督方面和如何抓好村民监督委员会方面方法措施,多组织开展乡镇、村监督委培训,特别是实行“三转”后如何提高监督执纪能力和业务水平问题,扩大培训面,提高整体业务和监督能力。
(三)实行定期重点检查。
州、县、乡三级监督执纪部门要形成统一协调机制,经常性监督,特别是每年州级部门下达的重大惠农资金,重点选择,直接跟踪到村、到户进行抽查,每年到村1—2次,形成震慑力,对苗头性问题及时早提醒、早纠正,防止演化成大问题,这也是实践“四种形态”的有效方式。
(四)督促发挥职能部门监督作用。
州县相关主管部门下达项目和资金后,如何监督落实好本身就是职能部门自己工作的一项职责,纪检干部要深入主管部门熟悉掌握对口部门工作,对项目及资金要经常性过问检查,经常到县乡村及村民小组跟踪调查、电话过问、书面询函、踏看现场、入户调查等,这些都将会起到积极监督提醒作用。
(五)深入开展抓早抓小。
实践四种形态最基础、最根本措施抓早抓小,好比发现小病要及时医治。
实践好第一种形态是基础、是关键。
执纪监督部门不能守株待兔,要经常到对口、联系部门、县乡村一线检查,主动深入监督,形成经常性监督的震慑效果,让主动上门形成常态、形成共识,只有抓好平时监督教育,才能防患于未然。
参考资料:gcdzg新闻网-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