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孔融为什么把大梨让给别人 孔融不過就是在家裏讓了個梨,爲何一下搞得天下聞名流芳千古

火烧 2022-03-14 02:02:22 1058
孔融不過就是在家裏讓了個梨,爲何一下搞得天下聞名流芳千古 “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記載在《後漢書》中,“(融)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孔融不過就是在家裏讓了個梨,爲何一下搞得天下聞名流芳千古  

“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記載在《後漢書》中,“(融)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後來通過歷代兒童啓蒙教材《三字經》的廣泛傳播,“孔融讓梨”的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

孔融为什么把大梨让给别人 孔融不過就是在家裏讓了個梨,爲何一下搞得天下聞名流芳千古

(孔融讓梨)

那麼,“孔融讓梨”其實是一件很小的事,爲什麼其知名度會那麼高呢?我試着來分析一下。第一,“孔融讓梨”這件事,看起來小,其實不小。

爲什麼說“孔融讓梨”其實不是小事呢?因爲“取大棄小”乃是人的本性,尤其對一個小孩來說,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當然了,若是大人經常對他進行這方面的教育,這也不算什麼。不過,從“大人問其故”來看,應該是大人沒有教過他這樣。而大人沒教過,他竟然能這樣做,這尤其是難能可貴的。

說這件事不是小事,還在於這裏涉及到儒學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儒家學派的兩大重要弟子——孟子和荀子,還就“人性善”還是“人性惡”的問題展開過討論,後世也爲此爭論不休。但人們普遍地認爲,荀子的“人性惡”更有道理一些。而“孔融讓梨”這件事,卻是“人性善”的最好註解,所以尤其難能可貴。

(孔子畫像)

第二,孔融的身份特殊,其小時候所做的這件事,意義重大。孔融是孔子的二十四孫。

我們知道,孔子的地位是非常尊崇的,因而,從漢朝開始,孔子的後人,就在後世歷朝歷代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漢高祖曾封孔子第8世孫爲奉祀君,此後一直封祀不斷。從宋朝開始,孔子的嫡長子孫,又被封爲奉聖公、衍聖公,一直到民國,才取消這個封號。

既然歷代尊奉儒學,因此,孔子後人的言行,就尤其值得關注。因爲儒學對於他們來說,不僅僅是“國學”,而且還是“家學”。“孔融讓梨”這件事,可以說是對儒學最爲生動和直接的註解,因爲會受到廣泛關注。

(董仲舒畫像)

第三,“孔融讓梨”在當時有非常重要的存在價值。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這個亂最大的特點就是人們不能各安本分,農民不像農民的樣子,要舉旗造反。諸侯大臣不像諸侯大臣的樣子,要僭越皇位。皇帝不像皇帝的樣子,荒淫誤國。而“孔融讓梨”的價值,就在於這事體現了一種順守本分的思想。孔融說:“我小兒,法當取小者。” 孔子要求“克己復禮”,董仲舒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孔融覺得小兒該食小梨。如果天下人都能像孔融一樣,各安本分,那麼就不可能出現天下大亂的情況了。

不光是東漢末年,後世也一直存在這個問題。因此,“孔融讓梨”的事,不僅當時意義重大,後世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曹操)

第四,孔融後來因爲“不孝”被曹操殺掉,讓“孔融讓梨”之名更大。孔融最後是被曹操殺掉的,罪名主要是,他說父母對兒女並沒有啥恩情。父親不過是情慾發作的一個結果,母親不過是一個容器罷了。因此,子女也沒有必要對父母孝道。

但是,據魯迅先生分析,孔融這樣說,其實是他對時人不遵禮法,不安本分的一種“怒其不爭”的表現,尤其是對曹操僭越皇位的不滿。也就是說,是一種反諷,是一種“曲意”的表達,並非他的本心。

不管是怎麼回事,總之這反常的表現,又反過去讓他小時候“讓梨”這件事,變得更加有名。

(參考資料:《後漢書》《三國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