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國軍當初為何不直接炸了瀘定橋,而只是拆掉木板?其實老蔣很想炸

火烧 2021-09-06 10:03:04 1042
國軍當初為何不直接炸了瀘定橋,而只是拆掉木板?其實老蔣很想炸 康熙皇帝在位時期,西藏人民與漢族想要進行貿易交流,就只能通過大渡河,將物品用渡船或者溜索渡到對岸,很不方便。有的時候遇到特殊情況,物品常常
國軍當初為何不直接炸了瀘定橋,而只是拆掉木板?其實老蔣很想炸

國軍當初為何不直接炸了瀘定橋,而只是拆掉木板?其實老蔣很想炸  

康熙皇帝在位時期,西藏人民與漢族想要進行貿易交流,就只能通過大渡河,將物品用渡船或者溜索渡到對岸,很不方便。有的時候遇到特殊情況,物品常常堆積如山。如果是一些生鮮食品,就更是遭了殃,會造成大面積腐爛。
而且康熙皇帝更關心的是,軍隊在這裡的調度成了一大難題。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加強中央對西藏地區的管控,康熙皇帝在1795年下令,修建一座溝通大渡河兩岸的橋樑。這是歷史上第一座連接藏漢兩個民族的交通紐帶,歷史上各朝各代不是不想修建,而是難度太大。
不過,發展到了康熙皇帝時期,一來財力可以供應得上,二來技術上相比前朝也更加成熟,因此,耗時一年的時間,這座大橋終於竣工。康熙皇帝取「瀘水」和「平定」之意,為這座橋命名為「瀘定橋」。他還親自書寫了御碑立於橋頭,正文為「瀘定橋」,橫批是「一統河山」。就這樣,一座具有重要意義的橋樑,就此建成。而他周邊的瀘定縣也因此而得名。
在修建這座大橋的時候,還留下了一些有趣的故事。據說當時,鐵鏈無法到達對岸,建橋的工匠用了很多辦法,都失敗了。後來,一位名叫噶達的藏族大力士來到修橋現場,只見他雙腋夾著兩根繩索,乘船到達對岸,工匠才得以安裝,用這種辦法,噶達運輸完成了13根鐵鏈,最後鐵鏈運完了,噶達卻因為體力透支倒了下去,再也沒有站起來。
當地人為了紀念他,在附近修建了一座噶達廟,時常有人參拜這位英雄。顯然,這只是一個神話傳說。在修橋的時候,其實是周邊的能工巧匠全部聚集於此,大家共同商議之後,才擬定了修橋的辦法。只是從這個傳說中,我們也知道了修橋的艱難,也間接知道了當地之險。
1935年,紅軍渡過了金沙江,在四川南部地區迅速向北進軍。5月25日,紅一軍團的17名戰士在連長熊尚林的帶領下,成功強渡大渡河。不過,由於地勢險要,水流湍急,這裡根本無法架設橋樑。如果要使用小橋渡河,千軍萬馬只怕是要用個半個月時間。而身後的敵人緊追著,只要5天就要到了,為了搶在敵人到來之前迅速前進,中央軍委下令,必須在29日之前奪取瀘定橋。
收到命令的時候是28日清晨,也就是說戰士們需要在一天之內走完120公里的路程,還要搶奪瀘定橋。當天天空還下起了雨,路面濕滑難行。但是他們心中充滿著必勝的信念,眼前的困難又算得了什麼?戰士們一路追趕,渴了就抬頭喝幾口雨水,餓了就從懷中拿出被打濕成的迷糊糊放到嘴裡。就這樣,他們終於在29日清晨到達了瀘定橋。這個時候,敵人已經在對面叫囂:看你們怎麼飛過來!
在敵人猖狂的叫囂聲中,我軍22名戰士拿著短槍、背著大刀就行動了。他們冒著槍林彈雨前進,連對面的敵人都驚呆了。面對熊熊烈火,他們毫不退縮,利箭一般穿梭過去,就與敵人展開搏鬥。只用了兩個小時,瀘定橋就被拿下,後面的大部隊獲此通道,順利前進,北上抗日。
也許有人要問了,當時國民黨把守此處,幹嘛不炸了橋,而只是拆了橋面的木板呢?這就要說到把守在西康的劉文輝了。他之所以不炸橋,是因為這座橋是當時唯一一座連接藏族與漢族的橋樑,如果炸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就要分割成兩個部分,他斷然不願意麵對自己的權力被分散的局面。
而且炸了之後,再次修建的話,代價太大,他出不起這個錢。更何況當地百姓對炸橋頗有怨言,一不小心,就要激起民憤。所以,他才想出了這個糊弄蔣介石的辦法,只拆橋不炸橋。只可惜,他太低估了紅軍的作戰能力,後來後悔也來不及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