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施甸野鸭湖 施甸的历史

火烧 2022-12-11 10:37:16 1054
施甸的历史 1.云南省施甸县有多少年的历史很久了,都是一些不知道的历史!施甸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县境南部姚关蒜园村的小汉庄北侧万仞岗发掘出土的智人头骨化石(称姚关人),距今约8000年左右。从发现多处

施甸的历史  

1.云南省施甸县有多少年的历史

很久了,都是一些不知道的历史!施甸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县境南部姚关蒜园村的小汉庄北侧万仞岗发掘出土的智人头骨化石(称姚关人),距今约8000年左右。

从发现多处旧石器、新石器遗址所出土的大量石器、陶片及兽骨化石,表明距今约3500——4000年左右,古人类活动频繁,各族先民在这块上劳动、生息、繁衍。在姚关境内先后出土春秋战国至东汉时期的青铜器,展示2000多年前,境内的人民从事原始农业、牧业和狩猎的场景,创造出了灿烂的史前文化。

据《云南各族古代史略》文字记载,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就置了不韦县,县令陈立,属益州郡;到南北朝(齐)(561-578年)时期置不建县,隶永昌郡;元朝十一年(1274年)设石甸长官司,隶镇康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更名施甸,隶永昌府;二十二年置施甸巡检司;嘉靖十九年(1540年)置姚关守备道;清顺治六年(1649年)设平彝州;十八年裁州并入保山县;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设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厅;民国元年(1912年)设施甸分治县,二十一年裁撤分治县。1950年设三、四、五、六、七区,属保山县;1962年12月1日,经国务院第123次会议批准设立施甸县,隶属德宏州;1963年12月改属保山地区。

据族谱记载,我们的祖先大都居住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在元、明、清三代充军,经商和迁徒入境定居。夏、商、周时为哀牢部族所居,按云南史学家之见,永昌濮即哀牢,故当时施甸历史文化,可称之“哀牢文化”,即布朗、彝等民族文化源。

南沼统一云南后,大量汉文化传入,汉语与民族语言逐步释同。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邓子龙率兵3000南下,驻守姚关,筑五关即大关、小关、里骚关、芭蕉关、茨竹关,军民大规模开发建设,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融为一体。

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和中原文化结合,明代古建筑、天王庙、玄帝观、玉皇阁、武候祠、万寿宫、戒月庵、财神庙、观音寺等仿效内地,至民国时期多达110座。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柱,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永昌兵备副使朝廷伟开创施甸、姚关和木瓜榔三所社学。雍正十二年(1734年)保山知县张福昶改设施甸文昌宫、姚关文昌宫、由旺玄帝观3个义学馆。

光绪六年(1880年)由旺贡生李济川和廪生孔继勋创办少保书院,贡生朱以仁创办摩苍书院;十年(1884年)施甸街陆家巷陈小园在施甸街开办私塾,姚关大乌邑蒋文炽在大乌邑开办私塾;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设施甸、姚关、由旺高等小学堂,1912年开办第一所女子小学。民国13年(1924年)河北人戚福山率杂技班到由旺、银川、施甸等地表演;17年(1928年)四川艺人梁文兴到由旺龙井寺传授滇剧打击锣鼓技艺;18年(1929年)贵州艺人范秉章到保场萧祠,银川木瓜榔传授滇剧武打技艺;19年(1930年)由旺民间文艺表演团体扶风社成立,开始演出滇剧,并于民国25、29、31年三次出访缅甸演出。

民国28年秋,八乡教育绅士段子勉及其他绅士在施甸街创办甸阳中学,1950年1月1日改名潞江人民中学,并创办第1期校刊《潞中学报》,8月,由旺区银川建立秧歌队和歌咏队,1955年成立银川农村俱乐部。1954年施甸街成立滇剧团,1963年1月建立施甸放映队,8月5日建立县文化馆,25日建立县新华书店;11月在银川何家寺创办第一所农业中学。

1965年12月建立山区文艺工作队,开展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幻灯、代售图书等活动,1976年3月18日创办教师进修学校,1977年1月建立银川文化站,1978年3月15日创办师范学校;1979年10月1日,县电影院落成首映,1980年1月1日县档案馆成立,9月7日建立县图书馆,藏书2万册。1983年12月设立文化局,1995年成立县文化体育局。

1984年6月4—5日,县城举办第一届端阳花木展销会;8月创办高级职业中学,1986年8月,《大西南文学笔会》编辑部和正安皮革工业公司联合举办首届“雪兰文学笔会”,10月30日县首届青年歌手调赛汇演开幕,石鼓山地面卫星接收站破土动工。各种外来文化和传入与各类文化机构的建立,使施甸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能和文化知识,还带来数千年培育而成的华夏文明与礼仪,遂使施甸告别了蛮荒状态,逐步迈向文明、进步的新时代。

2.云南省施甸县有多少年的历史

很久了,都是一些不知道的历史!

施甸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县境南部姚关蒜园村的小汉庄北侧万仞岗发掘出土的智人头骨化石(称姚关人),距今约8000年左右。从发现多处旧石器、新石器遗址所出土的大量石器、陶片及兽骨化石,表明距今约3500——4000年左右,古人类活动频繁,各族先民在这块上劳动、生息、繁衍。在姚关境内先后出土春秋战国至东汉时期的青铜器,展示2000多年前,境内的人民从事原始农业、牧业和狩猎的场景,创造出了灿烂的史前文化。

据《云南各族古代史略》文字记载,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就置了不韦县,县令陈立,属益州郡;到南北朝(齐)(561-578年)时期置不建县,隶永昌郡;元朝十一年(1274年)设石甸长官司,隶镇康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更名施甸,隶永昌府;二十二年置施甸巡检司;嘉靖十九年(1540年)置姚关守备道;清顺治六年(1649年)设平彝州;十八年裁州并入保山县;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设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厅;民国元年(1912年)设施甸分治县,二十一年裁撤分治县。1950年设三、四、五、六、七区,属保山县;1962年12月1日,经国务院第123次会议批准设立施甸县,隶属德宏州;1963年12月改属保山地区。

据族谱记载,我们的祖先大都居住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在元、明、清三代充军,经商和迁徒入境定居。夏、商、周时为哀牢部族所居,按云南史学家之见,永昌濮即哀牢,故当时施甸历史文化,可称之“哀牢文化”,即布朗、彝等民族文化源。南沼统一云南后,大量汉文化传入,汉语与民族语言逐步释同。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邓子龙率兵3000南下,驻守姚关,筑五关即大关、小关、里骚关、芭蕉关、茨竹关,军民大规模开发建设,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融为一体。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和中原文化结合,明代古建筑、天王庙、玄帝观、玉皇阁、武候祠、万寿宫、戒月庵、财神庙、观音寺等仿效内地,至民国时期多达110座。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柱,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永昌兵备副使朝廷伟开创施甸、姚关和木瓜榔三所社学。雍正十二年(1734年)保山知县张福昶改设施甸文昌宫、姚关文昌宫、由旺玄帝观3个义学馆。光绪六年(1880年)由旺贡生李济川和廪生孔继勋创办少保书院,贡生朱以仁创办摩苍书院;十年(1884年)施甸街陆家巷陈小园在施甸街开办私塾,姚关大乌邑蒋文炽在大乌邑开办私塾;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设施甸、姚关、由旺高等小学堂,1912年开办第一所女子小学。民国13年(1924年)河北人戚福山率杂技班到由旺、银川、施甸等地表演;17年(1928年)四川艺人梁文兴到由旺龙井寺传授滇剧打击锣鼓技艺;18年(1929年)贵州艺人范秉章到保场萧祠,银川木瓜榔传授滇剧武打技艺;19年(1930年)由旺民间文艺表演团体扶风社成立,开始演出滇剧,并于民国25、29、31年三次出访缅甸演出。民国28年秋,八乡教育绅士段子勉及其他绅士在施甸街创办甸阳中学,1950年1月1日改名潞江人民中学,并创办第1期校刊《潞中学报》,8月,由旺区银川建立秧歌队和歌咏队,1955年成立银川农村俱乐部。1954年施甸街成立滇剧团,1963年1月建立施甸放映队,8月5日建立县文化馆,25日建立县新华书店;11月在银川何家寺创办第一所农业中学。1965年12月建立山区文艺工作队,开展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幻灯、代售图书等活动,1976年3月18日创办教师进修学校,1977年1月建立银川文化站,1978年3月15日创办师范学校;1979年10月1日,县电影院落成首映,1980年1月1日县档案馆成立,9月7日建立县图书馆,藏书2万册。1983年12月设立文化局,1995年成立县文化体育局。1984年6月4—5日,县城举办第一届端阳花木展销会;8月创办高级职业中学,1986年8月,《大西南文学笔会》编辑部和正安皮革工业公司联合举办首届“雪兰文学笔会”,10月30日县首届青年歌手调赛汇演开幕,石鼓山地面卫星接收站破土动工。各种外来文化和传入与各类文化机构的建立,使施甸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能和文化知识,还带来数千年培育而成的华夏文明与礼仪,遂使施甸告别了蛮荒状态,逐步迈向文明、进步的新时代。

3.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由旺镇的历史

施甸县由旺镇辖街道、杨家、永福、坡脚、大庄、银川、木榔、源珠、华兴、中村、常村、四大庄、躲安、王家、岚峰、大秧田16个村民委员会,164个村民小组,96个自然村。

2003年末全镇有10109户,总人口39938人,其中农业人口37026人,占全镇总人口的92.7%。 由旺镇位于施甸县坝子北端,距县城18公里,距保山城45公里,历来是施甸县经济发展较快,集市贸易较为兴旺,文化艺术较为繁荣的一个大镇。

由旺具有悠久的历史,有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始建于明朝年间的土主庙、西竺庵、太子寺、山耳寺等名胜古迹(图二);有始建于光绪16年的由旺文笔塔(“文革”遭彻底毁坏,92年又恢复重);有组建于解放前后至今仍活跃在农村的农民滇剧团和花灯剧团。由旺,是施甸县民间艺术较为丰富的一个乡镇,无论是造型艺术或是表演艺术都具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县内、市(区)内甚至省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从造型艺术上看,有泥塑、木雕、石刻、刺绣、编织、绘画、染织、纸扎等。 泥塑、木雕、石刻、绘画(图三、四) 在由旺的土主庙、西竺庵、太子寺、山耳寺等古建筑上都显示了极高的工艺水平。

明、清以来塑造的各种佛象栩栩如生,人物造型有鲜明的性格特点,文革期间遭到彻底毁坏,现又由群众自愿集资重新恢复。 由旺老年协会,利用做庙会的机会集资 十多万元人民币,对土主庙重新扩建,新建了具有古建筑风格、雕龙刻凤的长廊八格、古亭三座、龙山水池一个,并修平道路、接通电源,每当庙会期间,便举行讲书、洞经、吹打弹唱等民间文艺表演,吸引了不少外地和当地的游客,成为人们闲暇时的旅游点。

由旺文笔塔(图五),由原正安皮革工业公司投资14万元人民币重新建造。外观上保留了原来的风格,又超过了原塔的高度。

内部是空心的,转角楼梯一直通向顶层,通过瞭望孔可以观赏到四周风光,使由旺这方风水宝地更加增辉美丽,为施甸旅游增色加彩。 竹编业在由旺比较普遍,农户利用农闲时编织提篮、背箩、竹篮、囤箩、碗箩、坦笆等到集市上出售。

作为一种副业收入。这些编织器具制作精密,工艺水平较高,还销售到外地倍受亲睐。

染织业,自明、清、民国及解放初期,由旺都有私营的染房,备有染缸、晾晒场。用人工织制的土白布染成青布(黑布)、蓝布、红布、黄布等。

也有少量的蜡染,染制的花布多用于被包、背腰等。染料从一种植物“甸叶”中提取。

由于轻工业的飞速发展,各种色彩鲜艳的棉布、丝绸及化纤布的大量生产,老式染织业已不存在。 纸扎(图六、七),在解放前和文革后较为时兴,一般有纸人、纸马、灵床、棺罩等。

还有专供表演用的如大龙、小龙、仙鹤、旱船、跑驴等。首先用竹篾编制,后用棉的纸裱糊,用布绷制,再上各种颜料、色漆、清光漆等。

制作精良、形象逼真,美观大方,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观赏价值,反映出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另外,还有用胶泥首先制成模子,再用棉纸层层裱糊,最后绘画、上色、着漆而制作出来的“狮子头”、“笑和尚”、“孙悟空”等面具,也是当地民间艺人的佳作。

由旺早在1929年便成立了“扶风社”,设置戏箱八个,购置服装、道具价值二万多大洋。先后到缅甸的果敢、耿马及施甸坝八乡地演出,很受群众欢迎。

由旺的群众性文艺活动十分活跃,被世人冠以“滇戏之乡”、“花灯之乡”的美称。多年来,无论是省或市组织的农民调演,凡是由由旺镇出队代表县参加演出,大多获奖。

而县内举办的文艺调演或大型群众性文艺活动或其他节日活动,由旺从不缺席,演出的节目深受群众欢迎,故而2000年3月由旺镇被云南省文化厅、保山行署命名为“云南民间民族艺术之乡”。 二、由旺花灯的基本情况 由旺不但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施甸野鸭湖 施甸的历史

还是滇西通往南亚的交通要道。由旺人民祖祖辈辈都有爱好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的传统习惯。

解放前就有滇剧、老花灯、花鼓、山歌、小调、唱八仙、洞经、耍龙等民间文艺的表演队伍。 由旺镇现有滇剧团队二个,花灯队十一个,洞经队三个,龙队十个(其中大龙二个队),狮子队48个,高跷队五个,矮跷队一个,八仙队一个,秧歌队二个(其中百人秧歌队一个)、腰鼓队二个。

共85个表演队伍活跃在各村各寨,其中由旺街道老年花灯队、银川青年花灯队、银川青年龙狮队影响力较大,演出地点已外延至德宏、缅甸等地。 由旺,素有施甸县“滇剧窝子”之称。

由旺财神庙戏台,建于清朝光绪年间(1875年)。台柱楹联:“檀板谱新声,千古英雄归月胆;梨园传旧事,一时子弟檀风流”。

抗战时期,71军87师师长张绍勋撰楹联:“真中假,假中真,上下五千年无非似此;虚若实,实若虚,纵横数万里尽属如斯”。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建太平寺戏台。

1963年银川公社建盖现代戏台一个,1970年银川中学、由旺中学各建露天舞台一个,1980年由旺街北门建活动戏台一个。 民国十九年(1930),由旺的杨世昌、杨应昌兄弟二人出资组织“扶风社”,购买了全套戏装。

并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到缅甸果刚县土司及英国官贵盖厅厅长家演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段林宾筹资成立银川滇剧。

4.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由旺镇的历史

施甸县由旺镇辖街道、杨家、永福、坡脚、大庄、银川、木榔、源珠、华兴、中村、常村、四大庄、躲安、王家、岚峰、大秧田16个村民委员会,164个村民小组,96个自然村。

2003年末全镇有10109户,总人口39938人,其中农业人口37026人,占全镇总人口的92.7%。 由旺镇位于施甸县坝子北端,距县城18公里,距保山城45公里,历来是施甸县经济发展较快,集市贸易较为兴旺,文化艺术较为繁荣的一个大镇。

由旺具有悠久的历史,有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始建于明朝年间的土主庙、西竺庵、太子寺、山耳寺等名胜古迹(图二);有始建于光绪16年的由旺文笔塔(“文革”遭彻底毁坏,92年又恢复重);有组建于解放前后至今仍活跃在农村的农民滇剧团和花灯剧团。由旺,是施甸县民间艺术较为丰富的一个乡镇,无论是造型艺术或是表演艺术都具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县内、市(区)内甚至省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从造型艺术上看,有泥塑、木雕、石刻、刺绣、编织、绘画、染织、纸扎等。 泥塑、木雕、石刻、绘画(图三、四) 在由旺的土主庙、西竺庵、太子寺、山耳寺等古建筑上都显示了极高的工艺水平。

明、清以来塑造的各种佛象栩栩如生,人物造型有鲜明的性格特点,文革期间遭到彻底毁坏,现又由群众自愿集资重新恢复。 由旺老年协会,利用做庙会的机会集资 十多万元人民币,对土主庙重新扩建,新建了具有古建筑风格、雕龙刻凤的长廊八格、古亭三座、龙山水池一个,并修平道路、接通电源,每当庙会期间,便举行讲书、洞经、吹打弹唱等民间文艺表演,吸引了不少外地和当地的游客,成为人们闲暇时的旅游点。

由旺文笔塔(图五),由原正安皮革工业公司投资14万元人民币重新建造。外观上保留了原来的风格,又超过了原塔的高度。

内部是空心的,转角楼梯一直通向顶层,通过瞭望孔可以观赏到四周风光,使由旺这方风水宝地更加增辉美丽,为施甸旅游增色加彩。 竹编业在由旺比较普遍,农户利用农闲时编织提篮、背箩、竹篮、囤箩、碗箩、坦笆等到集市上出售。

作为一种副业收入。这些编织器具制作精密,工艺水平较高,还销售到外地倍受亲睐。

染织业,自明、清、民国及解放初期,由旺都有私营的染房,备有染缸、晾晒场。用人工织制的土白布染成青布(黑布)、蓝布、红布、黄布等。

也有少量的蜡染,染制的花布多用于被包、背腰等。染料从一种植物“甸叶”中提取。

由于轻工业的飞速发展,各种色彩鲜艳的棉布、丝绸及化纤布的大量生产,老式染织业已不存在。 纸扎(图六、七),在解放前和文革后较为时兴,一般有纸人、纸马、灵床、棺罩等。

还有专供表演用的如大龙、小龙、仙鹤、旱船、跑驴等。首先用竹篾编制,后用棉的纸裱糊,用布绷制,再上各种颜料、色漆、清光漆等。

制作精良、形象逼真,美观大方,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观赏价值,反映出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另外,还有用胶泥首先制成模子,再用棉纸层层裱糊,最后绘画、上色、着漆而制作出来的“狮子头”、“笑和尚”、“孙悟空”等面具,也是当地民间艺人的佳作。

由旺早在1929年便成立了“扶风社”,设置戏箱八个,购置服装、道具价值二万多大洋。先后到缅甸的果敢、耿马及施甸坝八乡地演出,很受群众欢迎。

由旺的群众性文艺活动十分活跃,被世人冠以“滇戏之乡”、“花灯之乡”的美称。多年来,无论是省或市组织的农民调演,凡是由由旺镇出队代表县参加演出,大多获奖。

而县内举办的文艺调演或大型群众性文艺活动或其他节日活动,由旺从不缺席,演出的节目深受群众欢迎,故而2000年3月由旺镇被云南省文化厅、保山行署命名为“云南民间民族艺术之乡”。 二、由旺花灯的基本情况 由旺不但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还是滇西通往南亚的交通要道。由旺人民祖祖辈辈都有爱好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的传统习惯。

解放前就有滇剧、老花灯、花鼓、山歌、小调、唱八仙、洞经、耍龙等民间文艺的表演队伍。 由旺镇现有滇剧团队二个,花灯队十一个,洞经队三个,龙队十个(其中大龙二个队),狮子队48个,高跷队五个,矮跷队一个,八仙队一个,秧歌队二个(其中百人秧歌队一个)、腰鼓队二个。

共85个表演队伍活跃在各村各寨,其中由旺街道老年花灯队、银川青年花灯队、银川青年龙狮队影响力较大,演出地点已外延至德宏、缅甸等地。 由旺,素有施甸县“滇剧窝子”之称。

由旺财神庙戏台,建于清朝光绪年间(1875年)。台柱楹联:“檀板谱新声,千古英雄归月胆;梨园传旧事,一时子弟檀风流”。

抗战时期,71军87师师长张绍勋撰楹联:“真中假,假中真,上下五千年无非似此;虚若实,实若虚,纵横数万里尽属如斯”。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建太平寺戏台。

1963年银川公社建盖现代戏台一个,1970年银川中学、由旺中学各建露天舞台一个,1980年由旺街北门建活动戏台一个。 民国十九年(1930),由旺的杨世昌、杨应昌兄弟二人出资组织“扶风社”,购买了全套戏装。

并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到缅甸果刚县土司及英国官贵盖厅厅长家演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段林宾筹资成。

5.布朗族的历史

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施甸居住着的濮人,自称“乌”,他称本人,俗称“花濮蛮”。从日老(今保山)迁来勐底(今施甸),现主要居住在木老元、摆榔两个乡。布朗族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无文字,习汉文,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

布朗族既属人口较少民族,也是云南历史上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在岁月长河的洗涤历练下,他们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由于其发展过程历经磨难,多次流离失所辗转迁徙,直至明清才安定下来逐步形成今天之格局.

6.保山市的历史是怎样的

保山,古称永昌。 历史上,曾是滇西最早的原始居民“蒲缥人”的栖息地;战国中期,为古哀牢国统治中心;公元前109年,汉王朝在此设县置吏,“哀牢转衰”;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内属”,保山市的前身永昌郡宣告成立。文献记载,当时的永昌郡地域极广,大致相当于今滇西、滇南及缅北广大地区,有231897户计1897344人,从面积看为卓立东汉的天下第二大郡。 此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天子几度易姓,永昌郡制有存有废,辖地亦有伸缩。至唐宋时期,保山先属南诏,为永昌节度 城市景点照片(18张);继归大理,前期仍承节度,后改为永昌府。两个地方民族政权都建都大理,又倚保山为其向西发展的基地。元初,设永昌三千户,隶大理上万户府, 后相继改设永昌府、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帅府不在大理而在保山)。明代,先后置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永昌军民府—“保山”这一今名即首用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设保山县为“府附郭”之时。清代设永昌府,领土府一,厅、县、土州、长官司各二及安抚司三,宣抚司五,是全省领州县级政区最多、设治也最复杂的府。 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置县,因为甘肃省金水市下有一个县的名称叫永昌,所以易名保山,同时在其原辖地腾冲设腾越道,辖域相当于今保山、临沧、丽江、大理、德宏、怒江、迪庆7地州;1930年裁道设第一殖边督办署,辖12县、10行政区;1940年改设腾龙边区行政监督;1942年设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移保山;1948年改设第十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再移腾冲,辖4县、7设治局。

保山因城市西倚太保山而得名

保山市于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其前身保山地区则始建于1949年12月28日,当时辖域甚广,共7县、7设治局,包括今保山、德宏全部及临沧、怒江一部分,后几经调整,形成现在格局。即一区四县: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 保山由于自然的环境比较好,兰花很适宜在当地种植。所以保山人民挖兰花、养兰花、买卖兰花成为风气。所以保山赢得了“兰城”的称号。

7.云南保山的发展历史,哪里有

云南保山

保山市,古称永昌,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市府所在地距省会昆明486公里,外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67.78公里,内与大理、临沧、怒江、德宏四州市毗邻,国土面积19,637平方公里。辖隆阳、施甸、腾冲、龙陵、昌宁一区四县,总人口246.8万人,有世居少数民族13种,少数民族人口有24万人,有华侨、侨眷、归侨28.9万人,华侨分布在29个国家和地区,是云南省主要的侨乡。

保山市,古称永昌,位于云南省西部,距省会昆明498公里,外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67.78公里。2000年撤地设市,全市国土面积19637平方公里,辖1区4县,人口250.6万, 保山龙王塘有世居少数民族13个。

保山为云南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公元前21世纪,保山的先民就在这里建立了哀牢国,西汉置不韦县,东汉永平12年(公元69年)设永昌郡,为当时全国第二大郡。是古代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陆路大通道的重要连接点和历代中缅贸易的集散地。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了蜀汉时期云南郡太守吕凯、清代人称"王半朝"的三部尚书王宏柞、清末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辛亥革命元老、北洋政府代总理李根源、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等先贤圣哲。

保山年均气温14.9°C-17°C,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地、森林、矿藏、水能、地热、天然气、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42.5%,地上植物2200多种,其中高等植物1400多种,地下有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的铁矿、铅锌矿、硅藻土、硅灰石等矿藏,褐煤探明储量3.1亿吨,天然气远景储量260亿立方米。澜沧江、怒江、龙川江穿境而过,水能理论蕴藏量为489万千瓦。有170多个地热泉田,为全国第二大热气田,热能储量250万千瓦。市内有以"世界动植物南北交汇走廊"、"物种基因库"的美誉名扬世界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神奇壮观的腾冲火山热海(已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誉为世界第二大峡谷的怒江大峡谷,国家级保护区北海湿地,记载中国抗日军民丰碑和日军罪行的被称为"东方直布罗陀"的松山抗战遗址,南方丝绸古道等众多名胜古迹。

保山作为滇西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展示了新的风貌,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 保山市风光(20张)国民经济增长率在9%以上,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可达980830 万元。初步建成了以制糖、冶金、食品加工、制药、木材加工、电力等为主的工业产业群体,金属硅、电锌、白砂糖、实木门、腾药深受市场青睐;粮食、油菜、甘蔗、烤烟、香料烟、茶叶、咖啡、核桃、畜产品已形成优势和拳头产品,是国家和云南省重要的农副产品及工业原料基地,保山小粒咖啡以其独特的品质享誉海内外,保山香料烟创"产量、出口量、质量"三个全国第一,为全国最大的晾晒烟基地。全市公路四通八达,320国道和中印公路即"史迪威公路"纵贯全境,公路通车里程达9936公里,昆明到保山的高速公路已全线开通,保山到龙陵的高速公路已于2004年6月开工建设,保山国家二级机场通航昆明,航线距离370公里,腾冲机场建设、腾冲至缅甸密支那公路改建工程已经开工。苏帕河流域、槟榔江流域电力开发加快,2005年发电装机容量可达40万千瓦。邮电通信联通国际,所有乡镇和大部分村已开通程控及移动电话。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1]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保山正在加快实施工业化、城镇化、科教兴保、全方位开放、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于以新的思路、新的机制、新的举措,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丰富的资源和相对优越的地缘,使保山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我们热忱欢迎八方贤士、四海宾朋前来保山参观考察,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8.布朗族的历史

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

施甸居住着的濮人,自称“乌”,他称本人,俗称“花濮蛮”。从日老(今保山)迁来勐底(今施甸),现主要居住在木老元、摆榔两个乡。

布朗族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无文字,习汉文,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布朗族既属人口较少民族,也是云南历史上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在岁月长河的洗涤历练下,他们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由于其发展过程历经磨难,多次流离失所辗转迁徙,直至明清才安定下来逐步形成今天之格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