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天地玄黄什么顺序 第一节 天地玄黄――浮映在秦人远祖背影之后的往古景象

火烧 2022-11-08 10:29:23 1040
第一节 天地玄黄――浮映在秦人远祖背影之后的往古景象   遥遥的,在山之阿,在水一方,清清的河水里浮映起一个个或俯身汲水,或握发而浴,或者撩水嬉戏的年轻女性的面影…… gt   啊,她们是谁呀!她们是

第一节 天地玄黄――浮映在秦人远祖背影之后的往古景象  

天地玄黄什么顺序 第一节 天地玄黄――浮映在秦人远祖背影之后的往古景象
  遥遥的,在山之阿,在水一方,清清的河水里浮映起一个个或俯身汲水,或握发而浴,或者撩水嬉戏的年轻女性的面影…… >   啊,她们是谁呀!她们是秦人的远祖吗?她们来自哪个氏族,她们生活在远古之时的哪一个朝代? > >   我亲爱的读者朋友,请不要着急,要我一下子说出她们来自何方,身在何处,姓甚名谁,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 >    为什么呢?因为要知道她们是谁,就必须先要知道她们生活在什么时代,她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族群里,而要知道她们生活在什么时代,生活在一个什么族群里,简 单地说吧,就是我们先要复原一下上古时期原始初民的生存影像,这样才能拂去历史之镜上的尘埃,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她们是谁了。 > >   那么,上古时期原始初民的生存影像是一幅什么情景呢? > >    正如我们大家所知道的那样,无论是哪一个民族的文明演进,都经过了一个宇宙洪荒、混沌初开的“往古之时”,这个“往古之时”,在古代儒生的眼里,那可真 是一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自然乐园。按照《白虎通义》里的描述,“往古之时”的原始初民,住的是天然的石窟洞穴,冬暖夏凉;穿的是真正的皮草——未经糅 (róu)制的兽皮,或者是树叶藤草编结的草衣;渴了就到泉水边喝上一肚子凉水,饿了就到河里抓几条鱼,剥几只扇贝吃吃,或者是爬到树上摘些“无花果”, 挖几块裸露在泥土外边的“球根类植物”填填肚皮,看见满山的黄金也不去捡,即便是珠玉在手也不知道珍惜,真可谓是“视金玉如粪土”;即便是对他们至为重要 的食物,也是饿了才去找,吃饱了就拍拍肚皮走人,剩下的食物也不知道打包回家。吃饱了,睡足了,万事大吉,什么事都不做,优哉游哉。 > >    这时的人际关系呢,也极其简单,“道德伦理”这四个字,那时的人不但不认识,而且连听也没听过,想也没想过。《淮南子·(sì)论训》中说,那时的人, 活着的时候不知道尊贵和荣辱是怎么回事,别人不给自己东西吃,决不会动手去争夺。即便是别人给了他食物吃,救了他的命,他也不会有“涌泉相报”的感恩之 心,给他食物吃的人也没有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积德行善。 > >   这时原始初民们的两性关系呢,简单得很,完全处于自然本能的需要,不受什么约 束,也没有什么奢求,对什么丰臀细腰、明眸皓齿之类,统统没有概念。根据翦伯赞先生《先秦史》中的描绘,这一时期的人们,他们的两性关系完全是基于生理的 需要,不但如《列子·汤问》篇中所记的那样“不媒不聘”,而且也毫不顾及血缘关系。父与女,母与子,兄与……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乱伦伤风的事情,在当时则 认为是最正当不过的事。因为这时的人群,根本不知道谁是他的父母,谁是他的子女。正因如此,所以当他的亲人死了的时候,他不但不哭,而且还会跟着其他人一 块看热闹;当危险来临,他的亲人被老虎吃掉,或是被鸷(zhì)鸟抓走的时候,他不但不会因之难过,而且还会为自己没有被抓而庆幸。 > >    看到这里,大概有些朋友很是羡慕,原始初民们生活得多么简单,多么自由,多么幸福啊!可实际上,原始初民的生存状况比我们所想象的要艰险困苦得不知多少 倍!据说,有巢氏时代的原始人群生存在冰雪皑皑(ái)的蒙古高原的原野之上。在那里,冬有严寒冰雪的威胁,夏有烈日酷暑的炙烤、恶蚊毒蚁的叮咬。同时, 那里还有成群结队的毒蛇猛兽,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安全。《淮南子·览冥训》中就赫然写道,这时的原始初民不但生活在 水深火热之中,而且常常为老虎狮子一类的 猛兽所追食,那些老弱病残,毫无例外,往往成为鸷鸟恶禽的爪中物,腹中食。要不是有伟大而慈爱的女娲氏及时出现,无私地施展神力补天补地,把那些乌龟王八 的腿卸下来做了撑天的柱子,那原始初民们真的是没法活了,当然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我们了。 > >   然而,正是这种极为险恶的生存环境,才使得原 始人类有了最初的也是最自然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群。《吕氏春秋》里说,远古之时的人们,论手足爪牙,根本达不到保护自身不受侵害,人们的身体肌肤, 经不起严寒酷暑,人们的筋骨再结实也经不起虫咬蛇伤,再勇猛的人也抵不过猛兽的侵袭,但原始人类最终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制伏了恶禽猛兽、狡龙毒虫。这是什 么原因呢?这就是因为原始人自然自发地组成了最初的利益群体,以“群”的力量战胜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了“群”,才有了所谓的“君”,也 就是“头儿”,有了头儿,“群”里的人们,自然也就有了高低上下,有了大小多少,那个搅得后世大到国家民族,小到百姓小民永无安宁之日的“私”字,也就从 那时开始,慢慢地在原始人群里扎下根来了。 > >   然而,也正是因为有了“群”的出现,当时手无寸铁的原始初民才得以生存,后世才有了所谓天 皇十二头、地皇十二头、人皇九头的传说。过去, 儒家学派和阴阳家们把“三皇”看得无比地神圣和伟大,认为他们具有深不可测的神力,后世无人可及。其实,按 照翦伯赞的说法,所谓的天皇十二头、地皇十二头、人皇九头,只是暗示了原始人群的组织规模而已。所谓的一头,也就是一群,一群的数量在十八至六十人之间。 按照这种说法,似乎远古之时,中华大地上的原始人群似乎不多,最多也不过数千人而已。此外,在那种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当个什么皇,不见得就是多么值得炫 ,享福占便宜的事,大概与我们今天想象的截然相反,是个吃苦受罪落埋怨的事,要不那个叫做许由的人,一听尧要把天下让给他,他怎么避得比谁都远,逃得比 谁都快。 > >   应该说明的是,以上所描述的只是前氏族社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皇时代的景象。其实,就是在五帝时代,也不见得比三皇时代 “文明”进步多少,也是个穿兽皮、吃生食的时代。在以往关于远古传说的史前记述中,崇古迷古的史学家们总是不嫌劳神费力,整出一个冠冕堂皇的大同世界来, 三皇五帝,代继位传,一脉相延,不以此说,仿佛非蛮即夷,或必为羌(qiān)狄,不得中华古国文明之真传。所以,现在没有哪一个人不以自己是炎黄子孙 而自豪。对于五帝,我个人意见,不要过于认真,非要考证出个什么正宗之类的东西来,不但亵渎了先祖,也于今无益,但是,如果把五帝看成人类社会一个阶段一 个阶段的文明进程标志,倒是蛮有历史意义的。比如女娲,可以看做最初的混沌阶段,在这一阶段里,人们与天斗,与地斗,与野兽斗,以求生存。女娲的补天补 地,断鳌足之类,实际隐指的就是人们的这个最初阶段;有巢氏,可以看做是原始人们进入了筑室而居、引火而炊的初级文明阶段;神农氏,可以看做是人们开始种 植庄稼的较为高级的农耕文明阶段;黄帝,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人伦初萌、衣冠初具的高级文明阶段……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