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原来可以不自杀,有两条路或可保明朝不亡?
崇祯原来可以不自杀,有两条路或可保明朝不亡?
崇祯十七年的凌晨,崇祯亲手砍断女儿的手臂,逼死皇后。他跌跌撞撞跑到奉天殿擂鼓撞钟,然而文官不见,武将不朝。万念俱灰的崇祯用鲜血写下诏书之后,自缢于煤山,维持近300年的明朝大厦轰然倒塌。
其实,明王朝到崇祯手里已经是个烂摊子了。我们所熟知的万历十五年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24岁的万历开始不上朝了。自此,明朝的衰落即埋下了种子。经过明光宗和明熹宗的折腾,明王朝就如同垂死的老朽般,等着结束生命。
但是,在崇祯最后的日子里,有两个大好机会摆在他眼前,也许能保明朝不亡,他却两次错失。
一.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从陕西出发直逼北京城外,明军几乎是放弃抵抗般溃败。然而李自成的眼光并没那么远大,他眷恋着自己的故乡,只想做一个“草头王”。他写信给崇祯,要求割据西北一带而分治。“勋言李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银白万,退守河南,受封后,原为朝廷遏群贼,外制辽沈。但不奉召入觐。”

当时在场的还有辅臣魏藻德,崇祯问魏藻德:这事怎么说,这可是急事,你别吞吞吐吐啊!原来魏藻德只是站着一言不发,一动不动,这个中原因再明白不过魏藻德不敢做这个决定。
最后,无奈的崇祯拒绝了此次求和,随后李自成不费吹灰之力就直抵北京城内。
草莽英雄李自成
二.放弃李自成和议后的崇祯,也曾想过弃守北京,留存实力逃往南京。我们都知道,早在明成祖朱棣时,就在北京和南京保留了两套统治机构。可以说,这时候前往南京是最好的办法。
崇祯召集大臣开会,质问大臣“如之奈何”。其实崇祯是非常希望有大臣提出退守南京建议的,可是大臣们都心知肚明,提出此建议即背负了弃都的千古骂名。自尊心强烈、注重名声的崇祯同样碍于面子,不想自己提出该建议。就这样,大臣和皇帝选择了坚守北京城。
崇祯帝是“亡国之君”,但他本来有成为一代明君的潜质;虽然有性格的缺陷,但终归不干存亡大道。可怜的是他生不逢时,面对一份注定倾颓的事业,即便他所为作为尽善尽美,也无法挽回气数将尽的大明王朝。因此,后人对崇祯帝的评价大多不是苛责,而是叹惋。李自成也曾中肯地评价崇祯帝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崇祯自缢于煤山
勤俭治国的崇祯帝为何落得国破身亡?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之所以会国破身亡有两大原因,一个是因为国家当下时局已然成为一个烂摊子,一个是因为自身性格缺陷所造成的问题。
如果觉得小编写的不好,请多多批评指教,一定多加改正!若觉得写的还可以,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或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新知”,记得转发和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