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什么家 郭沫若历史吧
郭沫若历史吧
一、历史上的郭沫若 是个怎样的人
郭沫若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剧作家和诗人。
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的诗歌,如《地球 我的母亲》、《凤凰涅盘》、《炉中煤》等,以赤子之心,热情澎湃地歌颂了祖国和人民,深深地感染、激发了青年人奋发向上、追求光明的斗志,是人们景仰的文化巨人。 1958年“大跃进”时期,作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他的文学创作,多为配合政治形势。
从他的诗歌,可窥一斑。在《迎春序曲》中,他高昂地呼喊: 赶上英国只需要十五年,农业纲要七年就可实现;一个大跃进连着一个大跃进,英雄气概可以覆地翻天。
看吧,要把珠穆朗玛铲平!看吧,要把大戈壁变成良田!劳动人民历来就是创世主,在今天更表示了他的尊严。 这些句子如果理解为带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对诗人就严厉多了: 诗人们如果连枯骸也不如,请丢下‘灵魂工程师’的冠冕!不要再浪费宝贵的食粮,快一些成为肥料的来源。
听起来有些寒气逼人。 郭沫若先生在全民大炼钢铁时紧跟形势。
标题为《钢,铁定的一○七○万吨!》的诗中写道: 钢,铁定的一○七○万吨!今天知道了你已提前完成,把去年的产量整整翻了一番,六亿五千万人民都衷心庆幸。 并写道: 钢,元帅真有高度的纪律性 你一马当先地跑上了高岭 历史事实证明,“大炼钢铁”彻底失败了。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老为什么忽略了科学态度和“严肃、严谨、严密”的精神呢。 在文化方面,他还填过一首诗《红透专深(调寄十六字令)》: 红!双反之火正熊熊,烧五气,努力学工农。
透!锻炼须从劳动受,新八路,今日又从头。专!技术革新在眼前,学科学,战向地球宣!…… 此外,为使形式服从内容,郭沫若把词牌“声声慢”,改为“声声快”,在词前序语中说:“我如今和她(李清照)一首,但一反其意,以反映当前‘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大跃进高潮,因而把词牌名改为‘声声快’。”
词曰: 轰轰烈烈,喜喜欢欢,亲亲热热密密,六亿人民跃进,天崩地裂。一穷二白面貌,要使它几年消失!多益善,看今朝,遍地英雄豪杰。
八大煌煌决议,十九字,已将路线总结。鼓足干劲,争赴上游须力!多快更兼好省,更增添,亿吨钢铁。
加紧地将社会主义建设。 这些为嵌入标语口号,而生硬拼凑的句子,能算是诗词吗? 郭老有些诗牵强附会,至今还让人难以理解。
如全民“灭四害”(“四害”为苍蝇、蚊子、老鼠、麻雀。后来证明麻雀不是害虫,而是益鸟),他写了一首《咒麻雀》: 麻雀麻雀气太官,天垮下来你不管。
麻雀麻雀气太阔,吃起米来如风刮。麻雀麻雀气太暮,光是偷懒没事做。
麻雀麻雀气太傲,既怕红来又怕闹。麻雀麻雀气太娇,虽有翅膀气太高。
你真是些混蛋鸟,五气俱全到处跳。犯下罪恶几千年,今天和你总清算。
轰打毒掏齐进攻,最后放把烈火烘。连同五气齐烧空,四害俱无天下同。
还有一篇《四害余生四海逃》,共有4首,只录下小标题:一、苍蝇逃向英国;二、麻雀逃向美国;三、蚊子逃向日本;四、老鼠逃向西德。对这四个资本主义国家,就算不讲国际人道主义,也总不该己所不欲,嫁灾于人吧。
花卉是美丽的,一旦直接为政治口号服务,也会失去诱人的美感。如《水仙花》: 碧玉琢成的叶子,银白色的花,简简单单,清清楚楚,到处为家。
我们倒是反保守、反浪费的先河,活得省、活得快、活得好、活得多。人们叫我们是水仙,倒也不错,只凭一勺水、几粒石子过活。
我们是促进派,而不是促退派,年年春节,为大家合唱迎春歌。 郭沫若先生在1958年4月出版了一本诗集《百花齐放》,载有101首写花的诗,每种花都有一副木刻,十分精美。
但是这些咏花诗,很多都负载着沉重的政治使命。《向日葵》: 我们的植物油,你可不要藐视,促进工业化,才好赶上约翰牛。
《美人蕉》: 我们总是呕心喋血地从事生产,谁学得这种精神,就能又红又专。 《鸡冠花》: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乘风破浪!’谁还没听见吗?聋得太不像样! 郭老这些配合形势的即兴之作,在内容上拼凑了一些当时的标语口号,缺少诗歌的意境之美。
在文字上有的也欠推敲,如“透!锻炼须从劳动受”、“亲亲热热密密”等等,这些句子能说是“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推敲锤炼而得的诗的语言吗?我痛心地为郭老的“大跃进”诗扼腕长叹! 郭沫若先生才华横溢,学贯中西,早期诗歌作品正气凛然,警世励人,是值得人们景仰的文化巨匠。但后来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随波逐流,迷失自我,写了一些迎合潮流的作品,虽然瑕不掩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玷污了他的清名。
这是足以警示后人,引以为鉴的。
二、郭沫若是什么历史时期的人物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郭沫若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先锋、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除学术作品和资历以外,郭沫若的品格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一系列政治运动中的表现受到广泛的质疑。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三、怎样评价郭沫若诗歌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郭沫若的创作生活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落是“五四”时期。主要作为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以《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
这是郭沫若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他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表现,自我实现的程度很高。这当然跟“五四”时期特定氛围有关,那种宽松、自由、充满朝气的环境也有利于形成郭沫若浪漫的人格与创作风格。
第二个段落是三、四十年代,郭沫若变为“诗人—社会活动家”。由“文学革命”、“两个口号”论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郭沫若常因其文名簇拥到政坛,虽然其浪漫的个性并不宜于政界,却也以相当多的精力投入社会活动。
他的创作告别了“五四”时期那种朝气,而逐步强化了现实感,而浪漫主义的想像力和激情也衰落了。从文人普遍感时忧国的时代风尚看,郭沫若这种转变是必然的,甚至也是必要的,然而这种转变并不适合郭沫若那种天才型、文艺型性格。
郭作为浪漫诗人的心理、性格不能不被现实政治所扭曲、束缚,这一时期虽然也创作过《屈原》历史剧这样有影响的作品,但总的来说,郭沫若的创造力与时递减。 第三个段落是中国内地解放后,郭身居高位,杂务缠身,虽仍不时动笔,但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不足观。
综观郭沫若的一生,前后期有很大变化,但郭主要以诗名世,是诗人、文人,并非政治家。他留给人们的也主要是诗。
所以评价这样一位人物,应着眼于其诗,特别是《女神》等早期诗作。后期郭沫若最为人诟病的是表现太趋时,但考其心理性格特征,此“趋时”仍可说主要是文人表现,大可不必以政治人物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
况且郭毕竟是一个曾经非常真实过的人,那是一种比较彻底正视人性一切方面的真实,一种令传统的沉闷心态难于忍受的真实,这就很难能可贵了。一个社会所要求的文学产品必然是多方面的,既要有哲人式的深邃,也要有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和真诚的抒情,我们应当承认,现代文学的这两方面都还太少。
正因为这样,我们应以宽容和知人论世的态度去评说郭沫若其人其诗,理解和珍惜《女神》等“五四”文化遗产,而不是苛求这样一位天才诗人。 我们是一个团的,给我满意吧。
四、怎样评价郭沫若诗歌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郭沫若的创作生活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落是“五四”时期。主要作为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以《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
这是郭沫若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他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表现,自我实现的程度很高。这当然跟“五四”时期特定氛围有关,那种宽松、自由、充满朝气的环境也有利于形成郭沫若浪漫的人格与创作风格。
第二个段落是三、四十年代,郭沫若变为“诗人—社会活动家”。由“文学革命”、“两个口号”论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郭沫若常因其文名簇拥到政坛,虽然其浪漫的个性并不宜于政界,却也以相当多的精力投入社会活动。
他的创作告别了“五四”时期那种朝气,而逐步强化了现实感,而浪漫主义的想像力和激情也衰落了。从文人普遍感时忧国的时代风尚看,郭沫若这种转变是必然的,甚至也是必要的,然而这种转变并不适合郭沫若那种天才型、文艺型性格。
郭作为浪漫诗人的心理、性格不能不被现实政治所扭曲、束缚,这一时期虽然也创作过《屈原》历史剧这样有影响的作品,但总的来说,郭沫若的创造力与时递减。 第三个段落是中国内地解放后,郭身居高位,杂务缠身,虽仍不时动笔,但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不足观。

综观郭沫若的一生,前后期有很大变化,但郭主要以诗名世,是诗人、文人,并非政治家。他留给人们的也主要是诗。
所以评价这样一位人物,应着眼于其诗,特别是《女神》等早期诗作。后期郭沫若最为人诟病的是表现太趋时,但考其心理性格特征,此“趋时”仍可说主要是文人表现,大可不必以政治人物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
况且郭毕竟是一个曾经非常真实过的人,那是一种比较彻底正视人性一切方面的真实,一种令传统的沉闷心态难于忍受的真实,这就很难能可贵了。一个社会所要求的文学产品必然是多方面的,既要有哲人式的深邃,也要有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和真诚的抒情,我们应当承认,现代文学的这两方面都还太少。
正因为这样,我们应以宽容和知人论世的态度去评说郭沫若其人其诗,理解和珍惜《女神》等“五四”文化遗产,而不是苛求这样一位天才诗人。 我们是一个团的,给我满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