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盲棋的口诀 象棋課堂:中國象棋古譜詳細介紹

象棋課堂:中國象棋古譜詳細介紹
中國象棋雖然有着悠久的歷史,但是流傳下來的象棋譜卻爲數不多,蒐集古譜和整理古譜,無疑地是我們在繼承民族文化遺產上的一項重要任務。
中國最早的象棋譜是哪一部呢?傳說和臆測是很多的,有人說有過“宋譜”,有人說有過“元譜”,甚至有人說有過“五代譜”,但都沒有可靠的版本或資料作爲佐證。明朝嘉靖元年出版的“百變象棋譜”序文中提到:“趙宋之時,陳搏善棋,嘗爲譜以教人,妙蘊畢宣,降及於今,代遠年湮,坊間刻本,每多殘缺,難窺全豹……”。這裏所說的陳搏作譜,是很不可靠的,因爲當時中國象棋恐怕還沒有完全定型;但也可以看到,在明嘉靖元年(公元一五二二年)以前確已有象棋刻本問世,不過到那個時候已經成爲祕本而“每多殘缺,難窺全豹”了。明朝庚午年間(公元一五七〇年)出版的“適情雅趣”引文中也提及“敘全局有金鵬祕訣,摘變形有夢入神機,奈偶獲者珍視玄竅……”;崇禎五年(公元一六三二年)出版的“桔中祕”凡例中也說到“舊譜殘局不啻千計”。這些都可以看到在明朝一代與中國的文學、戲劇一樣,象棋藝術是有相當的發展的,同時也有各種棋譜問世。但很可惜,直到現在,我們還沒能見到“金鵬祕訣”的原本,僅能從“適情雅趣”和“桔中祕” 中所整理收集的一部分略知其規;“夢入神機”也只能見到殘缺不全的部分原版本。這不能不是一件很大的憾事。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棋譜,大多是清朝一代的作品,象棋藝術在清朝一代是有比較長足的發展的,乾隆嘉慶年間,名手輩出,被認爲是中國象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但清代許多著名的作品,如國手周廷梅所作的“會珍聞”、“五大臣弈譜”、“蕉竹齋”、“聽雨軒”、“淵深海闊”……,也大都“聞其名而末見其面”,有些可能還在世間,有些亦有人加以考訂,但由於我們未親見其善本,或者沒有可靠的版本作爲證明,不敢相信即是真品,因此還不能一一完整敘述。
一、《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
簡稱《事林廣記》,是一部日用百科型的古代民間類書。編者南宋陳元靚,是宋寧宗、理宗時(1195-1264)人。籍貫福建崇安,陳無功名仕歷,在故里隱居著書,因此他的事蹟不見於正經的史書。他的著作除《事林廣記》外,尚有《歲時廣記》、《博聞錄》三編。
《事林廣記》的成書約在紹定(1228-1233)以後,其原本今已無存,現在流傳的元、明刊本,後人作了增廣和刪改,各種刻本的內容多有出入。1963年中華書局據元至順間(1330-1333)建安椿莊書院刻本影印的《事林廣記》分前、後、續、別四集。內容有:天文、歷侯、節序、地輿、郡邑、人事、農桑、帝系、紀年、器用、文藝、官制、刑法等四十多個門類。採集的資料極爲廣泛,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關於該書的版本除至順本外還有元至元六年(1340)建陽鄭氏積誠堂刻本,日本元祿十二年(1689)翻刻元泰定二年(1325)刻本,明永樂十六年(1418)建陽翠巖精舍刻本,明成化十四年(1478)刻本,明臨江府刻本等。這些版本中,至順本是比較好的一種。
在至順本《事林廣記》文藝類中收錄了兩個象棋全局和一個象棋殘局,因此該書是現存最早載有象棋內容的書籍。原譜的棋子,紅子叫“白子”。雙方均是將、士、象、車、馬、炮、卒。沒有將帥、相象、兵卒等之分。它的着法記錄和現在的記錄方法不同。它是以一方爲準,由左至右算起,這種記錄方法比現行的記錄方法還要簡明。只須認定棋盤的下方左邊第一行是一、。。。。。。第九行是九就行了。記譜既方便,又不會發生一、九;二、八;三、七;四、六路等的錯誤,是一種很方便的記錄方法。
二、《夢入神機》
這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最早版本,它在明朝的時候就已經成爲祕本,出版日期,難以考證(有人說是明初洪武年間的作品,但未見可靠的資料),約刊印於明嘉靖之前。全書十卷,現已殘缺不全。其中有一部分曾被選編入“適情雅趣”。據雲間薛丙增訂“梅花泉”,自跋所說,可能該書也和“夢入神機”有些淵源,但“梅花泉”跋言中說它“皆全枰而無殘局”,不知是指“夢譜”的最早版本或另有別的版本,已無法瞭解。我們所見到的是靜海鄭國鈞所蒐集的部分版本,據鄭君說,這是他於1949年從市集上一位姓杜的雜貨攤商那裏獲得的,據這位姓杜的說,他也是從市集上買來的,原書有十二卷,把它當作廢紙用以包貨。經鄭君再三蒐集,只存一、二、三卷殘本,計有殘局一百八十五局,卷七一冊,有殘局一百局,共計285圖的殘局棋勢,全書均爲圖式,未見着法,估計是圖着分列,版本和刻印與後來的“適情雅趣”相彷彿,殘局都是以勝局爲主,局勢雖大多簡單,但卻很精采,至於原譜著者姓氏及序、跋等均沒有見到,可惜得很。鄭國鈞將其中與《象棋譜大全》內的《適情雅趣》雷同的126圖,陸續分贈棋友;後又將所餘的159圖送給福州《象棋月刊》主編林幼如,林又刪去與原版《適情雅趣》所同的15圖,並與鄭補擬着法,書成後在棋友中流傳。後又由魏子丹、丁章照修訂,於1977年在杭州油印200冊贈棋友。1985年蜀蓉棋藝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整理本。今鄭、林均已逝世,其後情況,迄今未詳。僅知馮錦諸先生存有殘頁二張而已。該譜原圖棋子爲黑白兩種,但黑子是帥、相、兵,白子是將、象、卒,白方先行。
從這些殘缺不全的版本看來,不完整的四卷就已有近三百個殘局,且其中許多局勢都是“適情雅趣”所沒有的(1570年刊印的“適譜”的引文中曾說:“……玉川徐君,緝購“金鵬祕訣”、“夢入神機”善本,如膺拱壁,不忍私已,以圖角勝,乃欣與適情覓豫者共焉,爰題曰適情雅趣,請壽諸梓,以廣其傳雲。”這就是說:“適譜”是集“夢譜”與“金鵬”而刊印的,但就現在所發現的“夢譜”殘本看來,“適譜”並沒有全部收集進去。),可以看到當時“夢入神機”規模之巨大,材料之豐富,在那時的印刷條件下能出版這樣的鉅著實在是很不容易的,可惜現在只剩上一鱗半爪,真今人惋惜不已。明代趙用賢、趙琦美父子二人喜藏書,其《脈望館書目*子類五*象棋》著錄《夢入神機》一部,十卷。晁《寶文堂書目》卷下“藝譜”亦著錄此譜爲徽州府刊印。清初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十五“子部*藝術類”著錄“《夢入神機》十卷” ,可知該譜在清初尚完整在世。
三、《百變象棋譜》
本書在明代嘉靖元年(公元一五二二年)問世,距現在已有四百八十餘年了,清朝康熙及乾隆年間,都曾先後翻印,翻印本除序文有所修改外,其餘都和明本一樣。“夢入神機”的全本既不能見到,如果這一個版本可靠的話。那麼這是現存象棋譜中最早和最完整的版本了。
這本棋譜共有簡短殘局七十局,分爲勝、和兩集,計勝局8局,和局62局。記譜的方法不採用行格位置而僅用文字說明,如:車進將,馬河界,象走邊等,可以看出早期象棋殘局和棋譜記錄方法的特色。版藏始康紫霞村,書的扉頁中間直書“百變象棋譜”五字,上面橫刻“翻印必究”四字,右上角有“新增異樣形勢,祕傳神妙着法”十二字,左下角則有“舉手便知”四字(這些顯然系書商爲招徠生意所加)。書系小型木刻本,除序文兩頁外,棋式共有三十五頁,計七十圖。每局上半頁橫列局名,每行三着,但也有四、五着者,不很一致。每局僅列一種正着,不列變着。圖式和一般古譜不同。紅黑方向相反,由黑方先走(一般古譜紅方在下,黑方在上,由紅方先走)。棋子的兵種,紅方是將、士、象、車、馬、包(炮)、兵;黑方是帥、士、相、車馬、包(炮)、卒。書的背脊刻印有“家藏棋譜”四字。根據序文所言,這是將古譜按式樣重行刊印的,原譜當屬更早的作品,究競是在“夢入神機”以前的作品還是以後的作品已經無法查考,只能按它重行刊印出版的時間作爲根據。現所見版本均是明版清印,主要有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興發堂刊本,無序,但有“象棋譜引”(廣州彭樹榮藏本)。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宏道堂刊本,有“引”無序,同興發堂本。同盛棧刊本,“引”和刊印年月與宏道堂本相同,但書商爲了牟利,少印30局,僅40局(杭州胡錦炎藏本)。清文秀堂刊《百變*象棋全譜》本,無序、無“引”亦無刊行年月,但有通常見到的“象棋要訣”和“新增十則”。所列棋局,前後略有出入,其中四個局名,個別文字也有差異(北京佟醒華藏本)。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霽月山房刊《百變奇觀*增補象棋譜》本,計66局(缺4局)(北京劉國斌藏本)。
四、《適情雅趣》
在現存的古譜中,是最早、最系統、最具有規模的一種,原刊於明朝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由金陵徐芝(字玉川)精選,會稽陳學禮(字養真)校正,全書共十卷,分爲八冊,卷一至卷六共列殘局圖式五百五十局,每局均用四個字命名,下附着法提要,如“棄雙車馬炮勝”、“馬掛角雙炮勝”等,都有線索可尋,易於領會。絕大部分是紅先勝,其中卷五及卷六是實用殘局(卷六爲和局),卷七及卷八是以上六卷的着法。過去有人以爲原書無着法,可能是只看到卷一至卷六部分而產生的誤會。卷九、卷十分列“金鵬十八變”前、後集全局着法51局,不論先手、後手都以順手炮爲主,具有快攻速殺,搏殺激烈的特色。從這裏可以想到當時順手炮大約是最流行的佈局,其中有順炮橫車破橫車一局,是很少見的佈局。我們到現在還沒有見到“金鵬祕訣”的原本,但從“適譜”所精選的部分看來,“金鵬譜”的順手炮佈局已具有很多的變化,這不能不感謝徐芝所作的努力,保留下這樣寶貴的資料。
“適譜”書內扉頁直題“適情雅趣”四個大字,上有“爽心怡神”四小字,右上角列“金鵬十八變”五字,左下角列“三畏、光啓堂藏版”字樣,這是該書最早的木刻版本。此外還有一種較後的版本,則列“敦化、懷德堂藏版”字樣,但版本及內容則完全相同(有棋圖550幅,着法551局,其中第227局“捨生取義”局漏圖),僅三畏堂本另有一拙逸道人序文,題爲“適情雅趣引”,我們現在稱這一種版本爲“三畏光啓堂本”,後一種版本爲“敦化懷德堂本”。該譜圖式多樣,殺法精妙,淺深兼備,有些雖廖廖數着,也甚是微妙。在實戰中可以借鑑運用,對初學者提高棋藝大有裨益。
五、《三才圖會》
《三才圖會》是明代王圻、王思義父子編輯的一部類書,刊成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前後。王圻,字元翰,號洪州,上海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曾拜御史,因峭直敢言,忤時相,被調派爲地方官,後致仕歸裏,以著書爲事,卒年八十五歲。所著除《三才圖會》外,尚有《續文獻通考》、《稗史彙編》、《東吳水利考》等。其子思義,字允明,以著述世其家。有《宋史纂要》、《香雪林集》、《故事選要》等書行世。
明代類書之編撰甚多,然堪稱圖文並茂,採摭浩博者,首推王氏父子之《三才圖會》。該書共一百零六卷,分天文、地理、人物、時令、宮室、器用、身體、衣服、人事、儀制、珍寶、文史、鳥獸、草木等十四門。每一事物,寫其圖像,加以說明。圖文互證,細大畢載,足資鉤稽。清代陳夢雷纂《古今圖書集成》,頗採摭其圖說。
《三才圖會》“人事”一卷中輯錄了“象棋局面圖式”、“象棋下子法”、“局面名數”、“契九十分”、“象戲”、“象棋數訣”及六個殘局等,這些內容均錄自元至元六年版《事林廣記》,可稱吉光片羽,彌足珍貴的棋史資料。
六、《棋譜祕錄》
這本棋譜的出版年代沒有列明,但從它的風格(上列着法,下列棋圖)和着法的記錄方法看來。與“百變象棋譜”同一類型。共分乾、坤、和三集,坤集後面有“適情二集”字樣。因此,估計它較“適譜”晚出,但可能仍是明朝的刊本。書的第一頁題有“棋譜祕錄”四字,上署“石室道人著”下署“寶翰樓刊行”,上海馮錦諸先生藏。全書都是簡短殘局,只列局數,不列局名,乾集有殘局七十一局,坤集有殘局六十八局,和集有殘局六十七局,共二百零六局。“乾”、“坤”兩集與“百變象棋譜”、“適情雅趣”有很多相同的局勢;“和”集:各局則絕大部分爲後來的“韜略元機”、“心武殘篇”、“百局棋譜”、“竹香齋”等所吸收發展成爲更深奧的排局,尤其是“心武殘篇”吸收更多。序文後插頁刊有象棋式行子指明,載有進、退、平的解釋,棋盤所列線格數字由左而右,與通行的計算方法相反,書內正頁有“新刻傅先生祕授象棋譜,金溪(今屬江西省)傅萬鍾佐廷精選,後學甥林應祥世瑞校正”等字樣,這說明本書不是個人的著作而是選自舊譜的編本。
七、《桔中祕》
這是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版本最多的一部象棋譜,也是明朝最後的一部象棋譜。它概括了明朝一代和以前時期的象棋藝術成就,成爲象棋藝術發展的第一個階段的總結。我們給它這樣的評價,是因爲:一方面它對後代的棋藝發展有極廣泛的影響;另方面在它以後的象棋譜發展了新的局勢,而以它爲界線標誌了前一段象棋藝術的成就。這樣的估計大約是不會太過分的。“桔中祕”刊印於明崇禎壬申年間(公元一六三二年),由東海朱晉楨輯著,侄朱爾鄴、朱景蕭校閱(所見木版、石印本,卷一均是“蕭”,卷二則是“肅”)。內頁題有“桔中祕”三個大字,後附敘文、凡例、全旨(與“適情雅趣”的“棋經論”大同小異)、殘局說、歌訣等,對象棋戰略、戰術的棋理進行綜合闡述和分析。全書分爲四卷,卷一、卷二是全局着法,分爲得先及饒先,卷三、卷四系實用殘局,共有一百三十三局。從內容看,“桔中祕”基本上是選輯“適情雅趣”而成的,其全局部分與“金鵬祕訣”前後集相同,增補不多,但經過一番整理,接變清楚,對後代編寫棋譜工作起了示範作用。“心武殘篇”凡例中就說到:舊譜接變之法,以朱進之先生“桔中祕”爲最善,可使讀者易於參變,是編亦仿朱法。殘局部分則只選錄實用殘局,即所謂“局中時見,不可不知者”,很有實際價值。這本書流行很廣,現存主要版本有會文堂本衙藏板本137圖;扉頁直書“適情雅趣”,上面小字“橘中祕”,右上角“金鵬十八變”,左下角“金閶書業堂梓”刊本;清咸豐三年(1853年)味根齋校刊本、本衙藏板本、江左書林藏板本(三四均缺殘局3頁,計6圖);還有無扉頁,計殘局137圖,另外三局附註在第8、16、98局處共140局全(符合朱晉楨《殘局說》中“共得百四十局”之數)等。上述各種版本,凡137圖者均有附註三局計140局全,131圖則均爲134局,少三頁6局。
八、《韜略元機》
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一七O七年)刊印,全書共有六卷,前四卷是殘、排局,後二卷是全局46局。全局部分也系選自“金鵬祕訣”(金鵬諸變),與《適情雅趣》選刊的“金鵬十八變”大同小異;殘、排局共有二百零四局,但其中有些局勢是互相雷同的。殘局的格式與“適情雅趣”相仿,分爲“和局”與“紅勝局”兩大類,但以96局和局爲主體;其餘108局爲紅勝局,多數是殺局,少數爲實用殘局,比較明朝的殘局譜已有進一步的發展,着法也較深奧。從這裏可以看到這一個時期,中國象棋藝術己開始有了新的發展,殘局譜從以勝局爲主發展到以和局爲主是一個新的變化,成爲以後排局----高級殘局的出現的開始,反映了棋藝的不斷提高和繁榮。
原書是大型的木刻本,扉頁中間直書“韜略元機”四個大字,上首橫刻“象棋譜”三字,右上角“李君泰校定”,左下角“文錦堂梓行”。序文末題“康熙四十六年仲冬月張惠春謹識”。書內刻“新選韜略元機象棋譜”九個字,並注有“琅琊王相晉升,金陵張自文心所,匯選。張自美昆所,塗國璽君用,劉沂子浴,合纂。應文瑋孔潤,張惠春元淑,趙義忠文臣同校。繡谷李君泰,校定。”等字樣,有序文一篇。序文中除與其它棋譜一樣說了一段“嘗聞帝堯以圍棋教丹朱,……”等的棋譜序文八股外,特別說到成書的經過是“……不肖奉先君遺訓,訂正之書無不敬榨梓,此譜寢饋三十餘年,以爲遊戲而易之,望今以思,殆昧所傳矣,急攫所鐫,但其卷軼散失,因選金鵬諸變以佐之,其間進退棄取之法,神機妙算,非不智者不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矣。因顏之曰:韜略元機。要亦顧其喻意何如耳。康熙四十六年仲冬月張惠春謹識”。現存主要版本有文錦堂刊本。
九、《萬寶全書》
《萬寶全書》,原名《不求人》,相傳是由明代文學家、書畫家陳繼儒,號眉公,(1558-1639年)所纂輯的一部類書。清乾隆四年(1739年)毛煥文又爲之增補。其卷十二“博弈門”中收有象棋排局十一局,一至十局的局名,第一個字均冠以數字,計有“一計害三賢”、“二士入桃源”、“三戰呂布”、“四馬投唐”、“五虎下西川”、“六將下江南”、“七賢過關”、“八面埋伏”、“九子十登科”、“十三太保”,第11局“不要打去”。所選輯的棋局,多出自《百變象棋譜》,但不是照抄全搬,而是將錯局有所改正。它對棋局的走法,一至九路線,均是各從己方左面算起,剛好與現行的線路算法相反。
十、《梅花譜》
在“韜略元機”出版的差不多同一個時候,也即是“桔中祕”出版後大約六十年左右的時間,王再越寫了著名的“梅花譜”。這是一部既繼承前一個時期象譜藝術的成就而又有高度創造性的全局譜。它的功績是開拓了佈局的另一個方向:屏風馬對當頭炮。而在梅花譜出現以前,從“金鵬祕訣”一直到“韜略元機”都是以順手炮爲佈局的基本方向;也可以說,以前各譜的佈局,只是做到整理、保存“金鵬祕訣”的基本面目,並沒有新的創造。“梅花譜”是什麼時候成書的,已不可查考,我們只知王再越是康熙年間大約是公元一六六二年至一七二二年時候的人,假定他是在三十歲左右寫這部棋譜,那麼,這時正是“桔中祕”出版後六十年左右,也即是“韜略元機”問世的前後。在這個時間出現了象“梅花譜”這樣的作品(以及“韜譜”中殘局以和局爲主酌研究方向)是很自然的,因爲從明末清初,中國社會經過一番動亂之後,到這個時候開始出現了比較穩定的狀態,文化藝術上有了一些新的發展,象棋自然也不會例外。
“梅花譜”原書並未刻印問世,僅系手抄流傳,這大約和王再越的經濟情況有很大關係,梅譜序言中就說過“安蹇先生姓王,名再越,字正已,康熙時人。性剛直,家貧力學,不求聞達,而世無知之者,一身坎坷,抑鬱無聊,爲象戲以消歲月,得意疾書,爰成六則,名之曰:梅花譜”這篇序言是誰寫的,沒有註明,也很可能就是王再越的“夫子自道”。但總之可以從這裏看到他當時那種貧窮潦倒的困苦狀況,在這種“一身坎坷”,“世無知之者”的情況下要用木刻版出版象拱譜當然是很困難的,這一點,和“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當時的狀況頗爲相似,“紅樓夢”最初也還不是靠手抄本流傳於世的嗎?但畢竟這是一部極有價值的,影響力很大的作品,就是手抄,也流傳很遠,影響很大,據說以後乾隆年間,國手周廷梅就曾經修訂過梅花譜,以後的“吳紹龍棋譜”,“吳梅聖梅花譜”,“巴吉人反梅花譜”,一直到近代的許多棋譜都受到它很大的影響,這又和“紅樓夢’’有相仿之處,足以證明一部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的確是爲人民所喜愛而不完全受一時某些困難條件所限制,終於要流傳後世,發揚光大的。
原譜着法以字代替,即以滿盤九十個格線位置,填入九十個字的一首詞,以各個不同的字代表一個位置,從某一個字到達某個宇,即表示棋子起着和移動酌終點,另有一種風趣,雖然這不是最好的記譜方法,但也可以看到王再越的文學藝術天才。
全書共分前後兩集,都是全局着法。每集又分上、中、下各三卷,分門別類,對順炮、列炮、過宮炮、屏風馬對當頭炮作了專門研究,細緻深入,豐富多采,其中“八局屏風馬”是全書的精華,開創了象棋佈局的另一個方向。
“梅花譜”標誌了中國象棋佈局的一個新階段,對中國象棋藝術的發展有巨大的貢獻。其中尤以八局屏風馬更有高度的發揮,是一部繼往開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名古譜。
十一、《吳紹龍象棋譜》
本書系手抄本,是清乾隆年間古吳(蘇州)嵇山吳紹龍的弈局。原譜共有二十六局,現在只存十六局;內有讓單先十四局,讓雙先兩局,其中挺兵局佔了十局,另六局是當頭炮攻屏風馬局。全譜雖然局數不多,但可以看到當時象棋名手們的對局梗概。
吳紹龍是怎樣的一個人?沒有找到考證的資料,只知他是當時著名的棋手,曾經校閱過“心武殘篇”。原書有一篇序言,簡單說到他和這本棋譜的抄傳情況,特摘錄於下:
“乾隆間,吾蘇吳子紹龍,弈品居第一,而名不出里巷,談藝家不之奇也。予耳其久,惜主亦晚,不獲一面,而其所著弈譜,又急切不易得,今年春馬子士元手一編遺餘,餘受而演之,果出一時名手。……雖然,弈之爲數,小數也。天下奇才異能,湮沒不彰者,不能一二數。獨吳子也乎哉!幸其生平猶有此一編在,吾故樂與馬子共寶之。”
十二、《心武殘篇》
本書刊印於清嘉慶五年(公元一八〇〇年),六年後又再重訂補遺。是由雲間(即現在的松江)薛丙蒐集當時流行殘局,精心解析,輯著成書,並經古吳(今江蘇蘇州)稽山吳紹龍校閱,四明(今浙江寧波)二安葉明參訂。全書共分六卷,有殘局一百四十八局,前兩卷刻印棋局圖式,後四卷刻印着法,多數以正和爲主,其中改正舊本的,也有白勝、黑勝間列其中,所有着法都較以前各種殘局譜深奧,有“後來居上”之感,可以說是最先的排局譜。
這本書在編輯、分類上有許多優點和特色。它把和局分爲正和、紛和、徉和三種,同一類型的殘局又集中一處,以便讀者參照研究,在目錄處還註明原名、又名等等的原來名稱,對古譜有更深入的瞭解,頗具特色,可以看到編者在當時是煞費了一番苦心的。印刷方面也很精美,爲以前木版棋譜所未有過,紙張是用宣紙,圖式是套印的--即先印棋盤後印棋子,整理得很好。首頁題有“心武殘篇”四個大字,上署“嘉慶庚申鋟”,下署“如青書屋”,附有序文兩篇,凡例十六則。
十三、《梅花泉》
這是一部手抄本的全局譜,初爲海門童聖公原著,至清嘉慶年間經雲間薛丙詳加增訂,內容更爲充實,由原有三十六局,凡一百三十二變,演化爲五十局,二百十餘變,各種佈局都很新穎,例如:中炮鴛鴦馬,左右單提馬,棄馬陷車,以及左疊炮等都有,尤其是棄馬陷車局,是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譜本。
全書據目錄所載,計分:上卷對敵局十三局(和局),中卷得先局十四局(勝局),下卷饒先饒子局:二十一局(尚有饒左車右馬得先局,不詳)。但很可惜,下卷已經遺失,只看到上、中兩卷而已。
吳西都於1950年在上海靜安寺舊書肆購得上、中兩卷抄本。後蕭永強在上海古籍書店購到上中下全抄本,爲伊靈阿同校本,計50局175變(共225變)。上海圖書館藏有一套抄本。
原書另有序文兩篇,自跋一篇,凡例九則。
童聖公是什麼時候的人?什麼時候寫這本書?就是當時校閱增訂者的薛丙都說“固莫能考矣”,但序文與跋都爲清嘉慶丙寅年也即薛丙重訂“心武殘篇”的同年所作,所以我們把它列在“心武殘篇”之後,將來如能獲得更多的資料,再作考訂。
現在將薛丙的跋文摘錄於下:
“象棋梅花泉譜,乃海門童聖公先生所作也。皆全枰而無殘局,自對壘以至讓先及車、馬不一,其目要皆所謂“夢入神機”耶?相傳數百年來,藏者皆手抄而無刊本,蓋弈譜有“桃花泉”,而象則有“梅花泉”,兩者智巧相埒,然桃花之繼梅花有其譜也。……聖公此譜,不知當日固與人對局乎?抑或如過百齡先生自撰“四子譜”以啓迪來者乎?固莫能考矣。茸城昔推唐切冠、翁文彩、毛玉山、何克昌四公最善斯藝,餘不及見唐、翁、毛三公,惟河公以壽躋耄耋,少時得其指授,後喜與對局,幸叨青藍之譽,及獲睹“梅花泉”上冊,繼得中冊於酒肆中,近年始見其下冊,譜於是乎克全,核其原本僅三十六局,一百三十二變,餘今衍爲五十局,二百十變,仍離其卷爲三。餘豈妄敢繼武前人哉,亦聊就正有道耳;況譜既無刊本,餘所獲者,又無他本可較,安知其果全與否耶?世多高車,尚祈指謬而啓發之,實所跋望焉。 嘉慶丙寅孟秋上浣桔隱居土薛丙跋”
十四、《百局象棋譜》
這是一部版本很多、流行很廣、影響很大的象棋殘局譜。最早刻印於清嘉慶六年(公元一八〇一年),以後陸續翻印,直至光緒乙亥年(1886年)還有刊行,形形色色,都是小型木刻本,與後來的石印本、鉛印本等的局數次序有所不同。現存主要版本有文餘堂刊本、靜樂齋刊本、四法堂刊本、清光緒元年(1875年)本堂藏板本、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江左藏版本、翰寶樓藏版本、禪山近文堂藏版本、九思堂藏版本、耕經堂刊本、山淵堂及竹秀山房、善成堂韜略元機全書和不印堂名等等多種。全書共八卷,分爲四冊,有殘局一百零七局(目錄只列一百零四局;其中有同局異名1局,實爲106局),着法以和局爲主,並以成語、諺語命名。局勢大同小異的頗多,其中“車馬絕食”與“焚書坑儒”兩局競完全相同,局名很通俗,有點“江湖”氣味,例如“十三太保”、“八仙過海”、“霸王卸甲”……很可能是當時流行的江湖殘局,着法複雜而變化無窮,歷來爲廣大象棋愛好者所歡迎。
由於本書版本很多,書商爲了謀利,隨便安上許多奇奇怪怪的名稱,例如有一種版本書頁內就題有“韜略元機”四大字,上面又刻有“適情雅趣”四小字,旁署“陳希夷先生著”,下署“耕經堂梓行”,目錄上又刻“陳搏百局”字樣。這一形式多爲以後翻印者採用,以致許多人誤會它就是“韜略元機”或“適情雅趣”,其實“韜譜”與“適譜”先後相隔九十年,是不能混爲一談的,至於用陳搏作爲作者的名字,更是沒有根據的事。本書原作者是“三樂居土”,他的真實姓名無法查考,但原書序文中已列明。至於用陳搏作爲招徠,則顯然是以後翻印的人妄自增加上去的。本書在編輯各方面雖然不很高明,但各個局勢卻很有可取之處,是研究排局的一部好作品。清末民初,城鄉藝人設攤擺棋的殘局,大都取材於《百局》。清末有木刻本《效古子象棋譜》,分上、下兩冊共19局,全系選自《百局》。
十五、《竹香齋象棋譜》
中國象棋殘局譜,從簡單的勝局和實用殘局發展爲比較複雜、深奧的高級殘局是經歷很長的時間的。從許多古譜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條發展的線索,這就是:
從“夢入神機”到“桔中祕”,也即是明朝以前的殘局譜絕大多數是以勝局和實用殘局爲主的,變化比較簡單。“心武殘篇”凡例第三則說:“舊譜所列殘局,使操必勝之權,黑縱有仙機,亦無得手處,如‘桔中祕’與‘適情雅趣’皆然也。”這一點,說得很中肯,很顯然,這樣的殘局譜是不能滿足象棋藝術發展的要求的,因此,到了清康熙年間出版的“韜略元機”就開始採取以和局作爲研究殘局的主要方向,這樣就把殘局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出現了更高級的殘局--排局。這種殘局,照前輩名手們所說,具有“相生相剋,虛實奇正,起伏順逆之機”,對人們象棋水平的提高和思維能力的鍛鍊上無疑是有很大的好處的。從“韜略元機”開始,經過“心武殘篇”、“百局象棋譜”,都是朝向這個方向努力,而總結了這個方向的成就,代表了這一個時期的殘局作品的就是“竹香齋”。它和“梅花譜”雙雙成爲象棋藝術發展的第二個階段的代表作。
現存“竹香齋”主要版本有清嘉慶九年(公元一八0四年)刊本、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一七年)刊本。前者多數是初二集本(也有三集本),計初集八十四局、二集七十六局(三集四十八局),“成百六之數”;後者分爲三集,計初集二冊,七十八局;二集二冊,七十局;三集四冊,四十八局,都是以正和爲主,其中以第三集最爲深奧。書內有吳映奎序、自序及其子景煦跋等。自序中說:“家嗜象戲已三世,網羅舊譜至百餘種。”在當時能收集這樣多的棋譜,頗爲難得。張喬棟黃屋後面有空地一片,佈置了山石花木,有建造了幾間樓房,添購了善本書及字畫,充實其中,名“竹香齋”。並經常與棋友敘會、探討、研究棋局,集思廣益,詮訂舊譜許多謬誤,還收集剖析了當時江湖上流傳的不少祕局。該譜即系集中了古譜和江湖祕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排局加以釐正,並取諸家之長而成,因此其內容豐富多彩,着法精深微妙,爲歷來棋界所推崇,是著名的清代四大排局譜之一。
“竹香齋”的編著者是張喬棟,字蘭汀,初號橘洲散人,後改櫟洲散人,又稱竹香齋主人,生平不詳,卒於清嘉慶十七年(一八一二年)。
十六、《淵深海闊象棋譜》
簡稱《淵深海闊》或《淵譜》,清陳文乾編著,成書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現僅存原稿本,爲素有“南楊北劉”之稱的劉國斌先生所珍藏。全書共16卷371局(正局361局、補遺10局)。每冊封面用黃紙籤條題署“淵深海闊”,下面蓋有陳文乾氏的小型印章,首卷內有陳文乾“述意”(即序文)三頁,在凡例中寫有:“局中行子之法,予與蓮塘,不惜心血,焚膏繼晷,必盤盤斟酌,子子推敲,致無纖毫疑竇,然後敢錄。若原法錯訛,則必更正。是譜於乾隆壬子歲起至嘉慶戊辰歲止,歷一十七年方能脫稿。雖集古人成勢,亦有出自杜撰。凡譜內自作之局,均注一新字表出,以俟高明斧正。澹庵陳文乾識。”《淵深海闊象棋譜》博採衆長,整理彙編了當時流行於民間的各種殘局、排局名作,爲清代四大排局名譜之一。
十七、《爛柯神機》
本書是爛柯山人於國柱所著,刊印於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一八四四年)。現存主要版本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另有記爲1843年的)紅葉山房藏板本,序爲“道光二十三年次癸卯(1843年)良常(即茅山,在江蘇金壇縣西)於國柱自序”,例言末署“爛柯山人於國柱謹識”,小型木刻本。後曾再版,有些圖着及錯字在再版中作了改正。該書另有《三餘堂叢刻》本,這是一部大型木刻本,爲叢書的一種,其中有醫卜星象等內容,而《爛柯神機》亦在其間,共有殘局一百二十局,全書四冊,着法都是紅勝,多數很簡短,有時一、二着即可致勝,書的前面有“自序”一文,說:“……餘夙好象戲,及今兒二十年,積局百二十之數,草野之戲,非敢雲工,只以質諸同好,或可博大雅之一噱云爾,是爲序。”從局勢和自序看來,這本棋譜很可能是於國柱自己二十年個人創作的作品。
十八、《象棋滿盤譜》
這本棋譜,原敘文寫的是“道光己酉歲新正月”(公元一八四九年)的作品,但出版卻是清同治十年(公元一八七一年),距離二十二年,不知是什麼緣故。從內容看,都是抄自舊譜,沒有什麼新的東西。正頁刻“象棋滿盤譜”五字,上列“同治辛未鐫”,旁署“陳希夷先生著”,又署“遊心齋藏板”。背面題詞四句:“須知治國如棋,況復長安似奕,實行啓發智術,足可游泳心神”。正文上面又有“新刻陳搏象棋譜”字樣。全書分四卷,都是全局着法,我們查對了舊譜之後,發現它全部抄自“桔中祕”,只是在原序和變着上稍有先後不同,其中饒雙先兩局及左疊炮一局,則是抄自“韜略元機”。這種易名抄襲和假託陳搏名字的做法,很顯然是書商爲了謀利而幹出來的把戲,既缺乏藝術價值,還會混亂後世讀者的視聽,所以,應該說這是最壞的一本舊譜。但不管如何,總算是一本舊本的棋譜,故一併列入,使讀者們有所瞭解。
十九、《蕉窗逸品》
這是叢書中的一集,清隱橘齋主人顧舜臣編,刊印於光緒己卯年(公元一八七九年),是小型的木刻本,扉頁中間直書“象戲新譜”四個大字,右上角刻有“蕉窗逸品第四”(其餘三集是詩文等作品),左下印有“鬆籟閣藏板”;後有“光緒己卯孟春上浣且園居士心薌氏序一篇”。另有單行本,則無此序。全戲只有十個殘局,都是流行的江湖殘局,如“七星聚會”、“野馬操田”、“跨海徵東”等,大體上是取材於“百局象棋譜”再加整理而成的。書中所列目錄爲10局,其中“跨海徵東”有新舊兩局,實有11局。着法則與“梅花譜”一樣,用九十字作爲線格位置記號。分正編、外編兩篇,正編是和局,注:“觀正局以識繩墨之從”;外編是劣局,注:“觀劣局以悟毫釐之失”。眉目清楚,便於研究,在象棋譜的編輯手法上,也算是獨樹一格,蠻有風趣,原書有兩篇序文。棋盤用紅色,棋子用黑色,是木版本中最早用雙色套印的象棋譜。
二十、《新增神妙變化象棋譜》
這大概又是書商所翻刻的一部棋譜,清同治五年(1866年)刊印。全書分爲勝、和兩集,共有簡短殘局五十五局,計勝集二十局,和集三十五局。內容絕大部分抄襲《百變象棋譜》,新增的材料不多。記錄方法也是用文字說明步伐位置,由對方先行,不脫《百變象棋譜》的本來面目,經查對,其中有19局爲《百變象棋譜》所無。現存版本主要有清同治五年刊本,全書僅二十八頁,系小型木刻本,扉頁中間直書“象棋譜”三個大字,右刻“新增神妙變化百局棋”字樣,左下有印章兩枚。有“象棋譜引”一篇,內容與清刊本《百變象棋譜》的“象棋譜引”相同,後面署有“日新堂謹識”。另有署有“樓謹識”的版本,也有無“象棋譜引”的版本。都沒有作者姓氏。
二十一、《爛柯真機》
《爛柯真機》作者不詳,成書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現存主要版本有三種:1、陸永慶藏本,紅色封面,中間直書“象棋譜”三個大字,右上刻“光緒年新刻”左下刻“三元堂發兌”;首頁爲兩老對弈圖,旁一樵夫佇立觀弈,圖的上首橫書“爛柯真機”四字,以後是“象棋局面圖式”和八首象棋歌訣及行子指明等;計有棋局26個(其中缺25--28四局,但頁碼連續無間斷);2、楊明忠藏本,首頁中間直書“金鵬變法”四個大字,右上刻“新刻”二字,右下蓋有“姑蘇來青閣雲記造”朱印一枚,反面直書“象棋譜”,右上刻“光緒丙申”(1896年),共有30個殘局。3、浙江圖書館藏本,每頁中縫上端印“象棋譜式”四字,亦是30局。三種版本內容相同。本書所載棋局錯誤極多,是木版棋譜中所少見,經過按圖索驥,因勢利導改正之後,發掘出不少變化多端、精彩奧妙的着法及富有新意、頗爲別緻的圖式。不意,“劣譜”中也有好局埋藏。
二十二、《蕉竹齋象棋譜》
《蕉竹齋象棋譜》,簡稱《蕉譜》,作者不詳。相傳清朝中葉,杭州“棋孟嘗”門客蒐羅民間殘排局,擇其精華薈萃而成此書。此譜向無刻本,僅靠抄本流傳,以致各本書名、局數、局名、圖式及着法互有出入。其中福州薛興順所藏的抄本,是局數最多、着法最善、來年代最早的珍本,全書四卷,扉頁中間直書“蕉竹齋象棋譜”,右上書“宣統庚戊年(1910年)菊月抄”,無序跋和作者、抄者姓名,有排局97局。此外,流傳的《蕉竹齋象棋譜》另有吳本37局、杭本21局,以及52局本和《鄒竹齋》、《江湖祕譜》等等多種。1976年魏子丹、丁章照、楊明忠一起彙編油印《蕉竹齋彙編》上下兩冊,計114局。
二十三、《湖涯集》
《湖涯集》,又名《橘中祕殘局》,作者及成書年代均不詳。記譜着法,用兩首詞,以九十字定位法記錄,字句與王再越所著《梅花譜》相同。有排局58局,多系民間江湖殘局。現僅存原抄本,系杭州許有之贈與上海屠景明,因年代久遠,抄本的底面已缺,少了三局;後上海楊明忠從杭州胡錦炎處借到《橘中祕殘局》,內容全同,因此得以補足58局。全書着法有詳有略,遇變化繁複形勢時,增列演變圖,名曰“初局”,使讀者便於排演,不致混淆,創古譜之新格。
二十四、《會珍閣》
《會珍閣》,原本未見。1927年謝俠遜輯《象棋譜大圈》“弈話”內所載武進費錦欽寫的“象譜說薈”中提到:“......當乾隆中葉,象戲盛行,人才輩出,其最著者,共有九派。.....而周廷梅(枚)遍歷南北各省,戰勝諸派,遂成天下國手。而成毗陵正派,從之學者二百餘人。......年逾七十,猶樂此不疲。......所著象譜有《會珍閣》四十卷及《改編梅花譜》二卷。聽雨軒各譜所採入者,計有全局及佈勢數十局,而於當時掌故及名手佚事記載頗爲詳盡。今《會珍閣》不知是否尚在人間。......”五十年代初傳抄的《會珍閣》僅存殘局20局,來自福州林幼如。1955年7月臺灣出版了李天華編的《象棋天地》,內刊有“周廷梅著,林幼如藏,李天華增注”的《會珍閣》殘局20局。所列圖式深奧異常,變化多端,而且與四大排局名譜中的圖式無一相同,且擬局水平甚高,被視爲排局中的珍品。由於着法深邃,原無變着,因此可議之處較多。臺灣傅信仁主編《中華象棋》期刊時,曾將《會珍閣》殘局作爲“徵答”局陸續刊出。1989年11月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了林幼如編著《會珍閣象棋譜》詮訂本,使之流傳更廣。
二十五、《象棋老譜》
《象棋老譜》,恕齋黃慎忠著,後學李錦補,黃、李二人生平不詳。成書年代不詳。釋華一藏舊抄本一卷,無序、跋、目、例。卷首列象棋局:一平九路數,各從己方左手算起,但越界則反是,例如挺右邊卒爲“卒九進一”,過河後則作“卒一進一”。着法格式,與其他古譜有所不同。全書共有殘排局42局,其中部分圖勢與古譜《百變象棋譜》、《韜略元機》等相似,但很少雷同,亦有爲其他各譜所未見。其着法雖很精彩,但亦存在可議之處。
二十六、《吳氏梅花譜》
這是清末餘姚吳梅聖著作的一本全局譜,原來是手抄本,到民國以後才有鉛印本。內容很精采,是學習象棋的人應當參考的一本棋譜。
全書共分五編:第一編“屏風馬破當頭炮直車局”;第二編“屏風馬破當頭炮橫車局”;第三編“屏風馬破士角炮夾馬局”;第四編“屏風馬破士角炮局”;第五編“屏風馬破轉角馬局”。大概是取“梅花五瓣”之意。着法都是饒先,以後手棋應付先手五種攻勢,走子超脫,不落前人窠臼,是一本好象棋譜。
從這本棋譜中,我們可以看到王再越的“梅花譜”在象棋藝術上的影響,清朝一代很多名手多是提倡“以柔克剛”的屏風馬佈局,這一方面是象棋藝術向更高一步發展的必然趨勢,另方面是對明一代以當頭炮戰勝一切的佈局方向的反駁和爭論。爭論的結果,豐富了佈局,使攻守雙方都取得更完善的法度;但在爭論的過程中則表現了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即強調屏風馬戰勝一切,強調“以柔克剛”而不是“剛柔並用”,這是一個缺點。當然,話得再說回來,一切事物在發展的過程中,總是不可免地要出現“矯枉過正”的現象,沒有這種“過正”,則不可能有所深入,而兩個“過正”就從兩個方面深入、豐富起來,用炮?用馬?炮勝馬?馬勝炮?幾百年來大爭論的結果,才有了今天“屏風馬應當頭炮”(不是“破”當頭炮)的完整佈局。從這裏,我們更加深切地體會到,任何一種藝術的成功,都是經過多少人,多少年月,多少反覆研究、爭論和實踐才有所成就。珍重前人的遺產,並在繼承的基礎上繼續創造,是我們後一代人的任務。
清代餘姚吳梅聖輯著,僅以手抄本流傳於世。1928年經寧波徐葆康校對覆盤,並予以補充、增訂,在天津《商報》上發表,並編成單行本於1929年10月出版,鉛印平裝本,一冊32開。原名《象棋讓先祕譜》,因堪與王再越《梅花譜》媲美,習稱《小梅花》,又稱爲《吳氏梅花譜》,並以此爲書名。有序五篇(計6頁),全局五局49個變着(原來是25個變着,徐葆康增加24個變着,計36頁)。全書共分五編:第一編“屏風馬破當頭炮直車局”;第二編“屏風馬破當頭炮橫車局”;第三編“屏風馬破士角炮夾馬局”;第四編“屏風馬破士角炮局”;第五編“屏風馬破轉角馬局”。大概是取“梅花五瓣”之意。着法都是饒先,闡述後走屏風馬戰勝先走方面五種攻勢,內容精闢,其中尤以第一編屏風馬先進7卒,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建國後有整理本出版。
二十七、《新鐫金鵬變法象棋譜》
本譜爲劉國斌先生在北京舊書店購得,買時以缺扉頁和尾頁,僅存17頁,無法知其全貌。在第一頁右上角靠近板框處刻有“ 新鐫金鵬變法象棋譜”九字。以下有與《百局譜》大致相同的象棋歌訣八首,及行棋說明的“解平進退法”一篇。以下僅存排局13個,與他譜查對,其中“雙馬保駕”、“四馬投唐”兩局,爲他譜所無。毛邊紙印,對折線訂。
二十八、《新選象棋譜》
本譜爲小型木刻本一冊,寶文堂刻,無出版年月內容,選自《韜略元機》中之排局12局,所載僅錄正着,變着不列,顯系書商牟利刻印。
二十九、《效古子象棋譜》
仿刻小型本,無出版年月,分上、下兩本。上本第一頁刻有“象棋譜上本,效古子題,天津萬興魁存板”。下本第一頁中刻“象棋譜”,右上“全式韜略元機”,左刻“下本”、“天津水閣萬興魁”。上下本頁碼相連,計20頁,內容選自《百局譜》內的19局(北京已故孫經存藏本)。
三十、《自出洞來無敵手》
本書是手抄本,都是全局着法,內容大部分與“桔中祕”及王著“梅花譜”中之順手炮、列手炮局相同,但也有小部分的修改,並另有“當頭炮攻單提馬”及“先手屏風馬”等局,殺局鋒利,行子超脫,書中的“凡例”和編輯手法上亦有許多突出的地方,值得參考。
全書共分七類,每類有五局,不附變着,大概其原意是以一局爲一變,這樣使讀者易於研究,也是好辦法。書的目次以書名七個字分別列入,另有一種趣味,計分爲: 自字,信手炮五局; 出字,列手炮五局; 洞字,入手炮五局; 來字,順手炮五局; 無字,袖手炮五局;敵字,出手炮五局, 手字,應手炮五局。 着法全系帥方先勝。
三十一、《梅花五子變》
手抄本一冊,以字代着,它的九十個定位的字,與王著《梅花譜》、《蕉窗逸品*象戲新譜》的字不同。內容基本同《自出洞來無敵手》象棋譜。在抄本末後寫有:“同治己已年正月十三在琉璃廠於姓書攤得之又於庚午年正月十五日復得原本,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真機緣也。餘覓此書四十餘年,方纔得之,故志之。”(此抄本於1964年10月借自北京劉國斌先生)
三十二、《象戲彙編》
手抄本一冊,第一頁內有“桐陰山莊增訂象戲彙編海上半閒居士參訂”字樣。內容是增補王著《梅花譜》的八局屏風馬。《梅花譜》原爲105變,該譜增至311變,並刪改了一些原有變着,着法以字代着。它的八局每局冠以名稱:如第一局“降龍伏虎”,第二局“暗渡陳倉”。。。。。。第八局“十面埋伏”。但不詳成書年月。
三十三、《梅花變法象棋譜》
傳抄本一冊(原抄本未見),共12局,104變。首有“棋論”一篇;“先君遺付舊譜一本,與橘梅雖無並論,然炮馬敘論,各見專長”。清光緒丁酉(1897年)冬吉安鄭自梅校著,河南黃德林藏本。
三十四、《善慶堂重訂梅花變》
全書分爲三卷。卷一,3局56變;卷二,6局70變;卷三,6局35變。共15局161變。見自傳抄本,因無序跋等,故不詳著者姓名和成書年月。
三十五、《反梅花譜》
又名《象棋梅花心法譜》,作者巴吉人,是晚清江蘇鎮江人(滿族)。刻書內容,認爲當頭炮的威力甚大,有感王著《梅花譜》還不能與之抗衡,因此另闢蹊徑,編成《反梅花》。有些所謂近於“偏見”,但有創見,有它的參考價值。該抄本巴吉人於晚年時贈給老友李子良,後李送給鎮江楊劍虹。現在見到的有7局18變和8局17變(二者均爲25變)。後另有12局20變(共32變),諒系後人所增改。
三十六、《摘精梅花譜》
又名《崇本堂梅花祕譜》,1956年冬蘇月澹在上海古籍書店購得舊抄本,象棋全局上、下兩卷,合訂一冊,共20局計79變。封面題“摘精梅花譜”,每卷首行都題“崇本堂梅花祕譜之上(下)魏塘陸愚溪抄”字樣。首頁有“梅花祕譜序”,說明該譜借錄黃氏家藏抄本,序末寫有“同治四年歲在乙丑(1865年)孟春壬月二旬有八日仿柳主人謹序於退密齋之南軒”。書末“同治乙丑四年仲春二日錄梅花祕譜終”。經查對,它的內容雖與《梅花泉》相仿,但不是選抄薛本,可能與童氏的抄本爲同源。
三十七、《無雙品梅花譜》
據福州《象棋月刊》第5期(1948年12月出版)所介紹:“吳縣顧錦祥君所存之武進馬相如抄錄的(《梅花譜》)爲周廷梅所改編者。其屏風馬由八局增至十二局,其他諸局,亦酌加三、四局不等,局中應變,亦增加頗多。其接變之處,標明某着至某着,亦頗明了。每局冠以題名,末後繼以評語,篇端原序數首,並有相如跋言題於其後,書法俊逸,勁遒可喜。略言:“嘗聞國手周廷梅所著象棋數十卷,學者寶之,紅羊劫後,不可復得,近於史小谷大令處,得見是譜,謂系周氏改編原本,餘愛不忍釋,假以繕錄。近得蛟川錢夢吾君所藏之周廷梅遺著屏風馬四局,想爲周子改編梅花譜之所增部分碩果僅留,彌足珍貴,校訂既畢,肅書其籤曰《無雙品》戊子冬國光樓主人林幼如謹識。”由此可知《無雙品》書名是林幼如所題。內容系武進周廷梅改編王再越所著《梅花譜》中的八局“屏風馬破當頭炮”,增加了四局及20個變着。現已由屠景明改編、江西科學出版社出版《無雙品梅花譜》。
象棋課堂專欄優惠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