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扫帚命 清初統一中國之戰,用鐵掃帚掃除前朝殘余勢力
清初統一中國之戰,用鐵掃帚掃除前朝殘余勢力
清滅明朝殘余勢力即數個南明政權,統一中國之戰,發生於清順治元年(1644年)至康熙元年(1662年),前後18年。這段戰爭史,是新生的中央政權(清朝)把統治范圍擴展到全國的過程,也是前朝(明朝)殘余勢力負隅頑抗,力求裂疆而治,進而滅清復明的過程。這種類型的統一戰爭,在中外戰爭史上多次出現。
僅中國掃除前朝殘余勢力的統一戰爭,幾乎發生在每一個新朝建立之初,如西漢平定異姓王和同姓王,東漢統一邊疆地區,隋文帝和李世民的統一戰爭,北宋滅南唐和南方幾個地方政權,元滅南宋崖山之戰,明成祖五征漠北,清康熙統一台灣等。研究探討這類統一戰爭,在當前祖國還未完全統一的情況下,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清軍進占北京,崇禎帝自縊的消息傳到江南,中國南方各地的地主官僚階級紛紛擁立朱氏子孫先後成立割據政權,抗清復明。
清政權是以滿族貴族為主的後金政權逐步發展起來的新生力量。這個政權的統治集團看到了明朝日落西山、苟延殘喘,強烈要求沖破明朝的管制,走向更廣闊的空間。進占北京後決意向南方進軍,消滅南明政權,統一全國。
首先,消滅弘光政權。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兵分三路南下,會師後連續攻占商丘、徐州、泗州,渡過淮河直逼揚州。南京弘光政權兵部尚書史可法欲控江淮,阻敵南進。此時左良玉在東林黨人慫恿下沿長江東進,討伐朝內馬士英閹黨。南明還未與清軍對陣,先自亂了起來。史可法力主阻截清軍,並同時與左良玉和談,但朝廷不准。此時清軍已過淮河,史只得退守揚州。揚州易攻難守,史軍薄弱,多方求援,只得到總兵劉肇基4000援軍。史可法守城之戰極為壯烈,除少數高級將領投敵外,劉肇基以下全部戰死。史可法自殺未死被俘,面對威逼利誘,誓死不屈,壯烈殉國。而後清軍屠城,史稱「 ”揚州十日"。清軍從瓜洲渡江,直驅弘光首都南京。此時南京尚有20萬守軍,但弘光帝福王朱由崧懼戰潛逃。清軍兵不血刃開進南京,建立僅一年的南明弘光政權滅亡。
其次,消滅隆武政權。唐王朱聿鍵是朱元璋的九世孫,順治二年在福州即帝位,改元隆武。封鄭芝龍(鄭成功父)等鄭氏兄弟地方實力派為各部尚書。他們掌握着隆武政權的命運,在福建各設撫按,分區布防,以閩浙交界的仙霞關為防御要點。隆武政權大學士黃道周出閩入贛進擊清軍失利請求援兵,鄭芝龍按兵不救,黃道周被俘犧牲。朱聿鍵看鄭氏難以依靠,決定親征,入湖廣,欲重新打開局面。清廷派洪承疇以老鄉之名招撫鄭芝龍,"托言海寇,盡撤關隘水陸諸防,仙霞嶺虛無人"。以至清軍進入福建時,如入無人之境。朱聿鍵在汀州遇害,鄭芝龍降清,隆武政權宣告滅亡。
再次,消滅永歷政權。隆武滅亡後,南明諸臣於順治三年,擁立明神宗的嫡孫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建立永歷政權。在清軍進逼下,退往廣西全州、湖南武岡。這時南方掀起一陣反清復明高潮,原已降清的一批高級將領反正歸明,經與清軍激戰,永歷擁有雲、貴、粵、桂、贛、川、湖廣七省。永歷帝於順治七年逃往南寧。這時大西農民軍決定"扶明逐清"方針,與永歷帝聯手抗清,迎永歷帝至貴州安龍。南明軍聯合大西軍共14萬人分兩路反攻成功,大敗清軍。為打破僵局,清順治帝於順治十年命洪承疇為五省經略,穩固南方新政權。順治十五年,清軍吳三桂等分三路進軍貴州、雲南,會師昆明。永歷朝廷退入緬甸。順治十八年,吳三桂軍進入緬甸,逼迫緬王交出永歷帝。康熙元年,永歷帝在昆明被殺。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滅亡。從清軍入關到徹底消滅南明殘余勢力,經過近二十年戰爭,完成了統一大業。

南明各政權的敗亡有其必然性。各小朝廷不顧國家危亡,繼承了明末王朝的腐敗,統治者不知反省,仍過着醉生夢死、奢侈淫逸的生活。雖以恢復中原故土相號召,但沒有任務勵精圖志、減輕人民負擔、恢復生產、積蓄力量、長期抗清的政略戰略。南明各王昏昏憒憒,目光短淺,視野狹窄。朝廷內部勾心斗角,你虞我詐。對協助其抗清的農民軍限制、打擊、分化、腐蝕,在後期已主要依靠農軍的情況下,仍把階級矛盾強加於民族矛盾之上。
清朝統一中國,在認識和實施上都有一個過程。清統治集團起決定作用的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攝政王多爾袞。在政略上,他制定聯合漢族地主階級首先鎮壓農民起義軍,向西主打李自成的大順軍和張獻忠的大西軍,同時進逼南明政權穩住其不得妄動。並且不斷調整政策,用政治行動配合軍事打擊,以漢制漢,瓦解反清同盟。在戰略上,先西(打李自成、張獻忠)後東(打南明),先北(打弘光、隆武)後南(打永歷),逐個消滅反清力量。
清統一中國是大勢所趨,歷史發展不可阻擋。中華民族有56個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這塊大地上,不同的民族政權掌控全國或部分,是歷史的必然。除了蒙古族建立了元朝和滿族建立了清朝,少數民族政權與漢政權平分天下的時間也很多,如兩晉南北朝的前秦統一了中國北方,與南朝對峙;立足漢文化改革的北魏,也統一了中國北部;與宋同坐天下的契丹(遼)、西夏、金,金滅了北宋,逼得宋不得不南遷江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架構的歷史,有利於基因的壯大,民族的融合和團結,促進國家的強大和發展。
從有利於國家統一,有利於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勃興向上的清政權取代腐朽不堪的明政權,亦是歷史的必然。一旦清王朝得到鞏固,逐步適應了原先較高社會經濟文化的狀況,取得以漢民族為主的各民族的認同,也就有了執政的合法地位。抗清復明的民族矛盾逐漸平復,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推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