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埋下了一颗什么样的种子 盛世背后,危机的种子早已埋下

火烧 2021-05-04 15:59:08 1062
盛世背后,危机的种子早已埋下 前段时间写了篇《长安十二时辰》的剧评,看到剧中大唐盛世,万国来朝,没想到几年之后,就遭遇安史之乱,由盛而衰,实在令人唏嘘。 ​ 1 很多人都知道唐亡于藩镇。但是为什么唐代

盛世背后,危机的种子早已埋下  

埋下了一颗什么样的种子 盛世背后,危机的种子早已埋下
前段时间写了篇《长安十二时辰》的剧评,看到剧中大唐盛世,万国来朝,没想到几年之后,就遭遇安史之乱,由盛而衰,实在令人唏嘘。 ​ 1 很多人都知道唐亡于藩镇。但是为什么唐代要设立这么一个集行政、军事和财政一体的变态组织呢?其实盛世背后,危机的种子早就埋下了,这个症结就在于唐朝的经济体制。 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面,提到了一种高超的管理技术,叫「 ”大案牍术”,好像唐代对于这些数据的管理非常先进,这玩意就很想我们的现在的「 ”大数据”了。 其实整个古代中国,在「 ”数目字”的管理上,都极为低效,这也是我们一直难以进入现代社会的主要原因----这是历史学家黄仁宇说的。而唐代更是其中的典型,也可以说这是唐代亡国的根源。 2 在古代,政府的税收其实主要是农业税,我们商业上只在明代有过资本主义萌芽,因此占比极少。明末小冰期本来可以加收商业税的,结果只敢加在农民头上去,于是李自成不干了。东林党误国,崇祯死的时候都不忘骂一通。 除了农业税之外,政府「 ”官山海”,垄断盐业、冶铁等,也是重要的财政收入。这一招从管仲就开始了,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在汉武帝时期,经过桑弘羊的改革而达到极致。最高的时候,这块能够占到政府收入的三分之二。 不过这种垄断行为,对于民间经济伤害比较大,不是每朝每代都可以用,而且随着冶铁技术的普及,即便想垄断也做不到了。唐代初期基本上没有这块收入,不过后来政府没钱,又开始搞了。 3 唐初主要收入就是农业税,征收的对象是土地和人口。唐代的土地制度继承自隋朝,而更早则是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候开始的。简单说,就是每当有新增人口出生,政府就会分给他们土地,当然夫妻妾等分得的土地不同,上缴的税也不同。这就极度依赖对土地和人口的统计与管理。而当人死之后,政府会将土地回收。 隋朝的时候对户籍管理还比较好,但是土地上的清查基本上就已经比较乱了。到了唐代,土地和人口清查都变得非常混乱了。毕竟这套制度到了唐玄宗时代,已经发展了300多年了。 很多人死后都瞒报,土地也不交回去,然后民间也出现了土地的私下买卖,于是政府能够分的地也越来越少。而唐代的税制也很复杂,称为「 ”租庸调制”,也就是三种,租就是土地税,主要是粮食;调就是手工税,主要是丝麻;庸则是劳役。 很多人为了逃税,要么就脱籍,要么就卖身为奴,要么就参军。在《长安十二时辰》里,你会发现当兵是非常不错的出路。后后世的经济改革,往往都会简化税制,比如张居正的「 ”一条鞭法”,以及雍正时代的「 ”摊丁入亩”,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所以到了唐代开元盛世,人口大概有八百多万户,但是缴税的户数只有三分之二。本来土地就一盘烂账,纳税的又少了,整个税源就变得极为紧缺。 而一个朝代到了中期,往往官僚体制也开始极度膨胀,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周边战事一吃紧,整个中央财政就完全无法支撑。 怎么办呢?于是皇帝只好设立节度使,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这些节度使自己弄钱、养兵,还搞行政管理,事实上就已经独立了。有些人野心小一点,每年就给中央上点贡,这样表面上维持下和平。但碰到野心大的,自然就扛起了造反的大旗,而安禄山就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 5 我们现在读历史,看到很多皇帝能够开疆拓土,就认为是了不起的丰功伟绩,所以大家一谈到秦皇汉武、唐太宗,成吉思汗,都肃然起敬。还是伟人看得层次更高,他们不过是「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其实很多制度从一开始被设计出来,就决定了古代大一统的中国,不过是王朝更替而已。 参考书目:《历代中国变革得失》《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现代中国的历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