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业县逻西乡 乐业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乐业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行政区划
2000年,乐业县辖2个镇、8个乡:同乐镇、甘田镇、武称乡、逻沙乡、新化乡、马庄乡、逻西乡、幼平乡、花坪乡、雅长乡。
2003年,花坪乡撤乡改花坪镇,新化乡撤乡改新化镇。
2003年乐业县行政区划一览同乐镇
三乐、新兴、新业、立新4个居委会;常仁、平寨、龙洋、央林、丰洞、刷把、六为、上岗、九利、石合、百龙11个行政村
甘田镇
夏福、四合、达道、九洞、甲龙、大坪6个行政村
新化镇
仁里、皈里、谐里、百坭、中合、百寸、店坪、磨里、伶弄、乐翁、林立、那尾、那社、连串14个行政村
花坪镇
运赖、花岩、花坪、南干、岜木、浪筛、烟棚7个行政村
武称乡
武称、龙门、百乐、板洪、达存、鱼塘6个行政村
逻沙乡
仁龙、山洲、汉吉、太平、党雄、九龙、塘英、全达、逻瓦、龙南、黄龙11个行政村
马庄乡
扁利、个马、中停、七更、卡伦、平峨、鱼里、打路8个行政村

逻西乡
民西、民友、巴劳、民权、民治、民享6个行政村
幼平乡
上里、幼里、马三、百安、五寨、渡口、陇那、百中、通曹、达心10个行政村
雅长乡
新场、百康、尾沟、三寨、雅庭5个行政村
2005年,撤销武称、马庄两乡。
政府领导
县委
书记
农弘
副书记
李艳花陆海
常委
黄辉李建荣唐和新覃平赵惠中伍艳琳黄维新谢君柱
人大
主任
梁开雄
副主任
庾宏清黄景高朱凌朵黎启灵
政府
县长
李艳花
副县长
李建荣黄维新易方喜周显德吴享全王斌黎明彰何璇
政协
主席
黄业山
副主席
黄永福黄室程吴金霞姚俞任
地理环境
乐业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降水量1100--1500毫米,相对湿度83%,极端高温34℃,极端低温-5.3℃。因其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在16.3℃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乐业县乐业县主要以石山和土山为主的山地山原,地势略似蚬壳形,西南高,最高峰海拔约达2000米,向东西北三面倾斜降低,最低的是红水河谷地。东、西、北部砂页岩发育形成的土山山峰谷地山区,山脉连绵起伏,山高坡陡,河溪、沟谷纵横交错,中南部大部分为石灰岩发育的喀斯特山地山原区,石山屹立延绵成片,坡度陡峭,地表缺水弄场多,地下河长溶洞多。
地貌
县境属于云贵高原的东南麓。由于古代地壳多次变化,地层褶皱起伏,加上受流水的侵蚀强烈,地表遭受切割,峰高谷深,已失去第三系的始新世-古新世形成的云贵高原地貌景观。虽然演变,但仍有相似之处。如新化(甲里)谷地,始新至新世所堆积的紫红色块状砾岩,已上升到河谷以上60~120米,地面抬升幅度200~300米,红层砾岩,已被水流切穿基底,到三迭系中统的砂岩、页岩,同时在河流两侧中堆积Ⅰ-Ⅱ级阶地松散堆积物有白泥、砂卵石层。
气候
乐业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县境内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县内各地年平均温度在16.0℃~20.9℃,1964年至1985年间,平均气温为16.4℃,其中1980年最高,为16.9℃。1976年、1984年最低,为15.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是23.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是7.4℃,气温年较差为16.0℃,极端最高34.0℃(出现在1983年5月14日),极端最低为-5.3℃(出现在1975年12月29日)。
历史沿革
乐业县境,秦代属象郡。汉初,属南越国地。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出兵南越,次年冬平定南越,重新置郡,县境属交州郁林郡、益州牂牁且兰县地。县境大部为夜郎国地。
三国时代,县境属吴国的广州郁林郡地(东部属蜀国的益州毋敛县地)。
晋朝属广州晋兴郡(东部属毋敛县地)。
南朝:宋、齐时期属广州晋兴郡(东部属宁州毋敛县地);梁、陈时期属南定州晋兴郡(东部属龙州马平郡地)。
隋朝属扬州郁林郡地(东部属始安郡地)。
唐初属岭南道羁縻双城州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后属岭南西道邕管羁縻黔州道黔州地(东部属羁縻峨州,治所在今天峨县坡结乡,西南补属羁縻横山郡之如赖县),半为溪峒。
五代时,先属楚,后入黔州属后蜀。
宋初属广南西路的来安路,磡峒。皇佑五年(1053年)后,属广南西路邕州都督府、右江道横山寨(东部属夔州路的峨州地)。
元朝属广西道田州路泗城土州(东部属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那州、地州、东兰州)。
明朝,属广西布政司泗城土州、庆远府程县。
清初属广西行省泗城土州。顺治十五年(1658年),升州为土府。顺治十八年改为军民府,属思恩府。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即改土府为流,将原来的世袭改为流官)。直隶右江道。乾隆五年(1740年)置凌云县(辖县域的全部),属泗城府。同年凌云置天峨分县(县衙署置天峨县境平腊屯),县域东部为其所辖。乾隆九年,泗城府改隶左江道。乾隆四十六年天峨分县衙署迁至向阳圩,县域东部仍为其所辖。
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府治之凌云县,直属泗城府。民国2年,撤销泗城府,易为凌云县公署。民国19年改称凌云县政府。由民国2年至民国23年属广西省田南道。当时,乐业为团区。民国元年至民国23年间,向阳圩为天峨弹压委员办公署、凌云北路民团总督队、第十四区团务分局及"特别区公所"驻地,县域东部为其辖区。民国24年1月,从凌云县分出乐业团区成立乐业县(把天峨团区的西马乡拨给乐业,把原乐业团区的浪平乡、百平乡拨给田西县)。是年属百色行政监督区,区治百色。民国31年3月属广西第五行政督察区,区治百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期仍置乐业县,1951年8月裁撤,将乐业并入凌云县,称为凌乐县。1953年后属桂西壮族自治区百色专区。1956年3月后属桂西壮族自治州百色地区工作委员会,1958年3月后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专员公署。1961年8月凌乐分县,复置乐业县至今。
资源
土地资源
据1981年农业普查,全县土地392.5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50709亩,占总面积的3.84%,林地面积2150629亩,占总面积的54.79%;牧地面积96439亩,占总面积的2.46%;其他荒地971412亩,占总面积的24.74%;难以利用的石山30093亩,占总面积的7.64%,其他地类256218亩,占65.30%。
1989年至1990年,全县土地利用详查,全县土地面积392.95万亩。土地资源的特点:荒草地多,可开发为耕地、林地或牧草地。部分裸岩及石砾地可封山育林或种植一些树种,发展林业。土地质量中等,以耕地为例,一级地占29.35%,二级地占26.14%,三级地占19.26%,四级地占25.25%。从土壤肥力看,有机质含量>3%(属丰量)的占23.44%;2%~3%(属中量)的占63.55%;<2%(属缺少)的占13.01%。
矿产资源
主要有金矿、白云石、煤炭、金属矽等20多个矿种,其中黄金储量200--300吨,煤炭储量达1.3亿吨,白云石储量1.3亿吨。
县境内矿产有黄金、水晶、煤矿、汞矿、锑矿、褐铁矿、石灰岩、白云岩、黏土、黄铁矿、溶洞磷矿、萤石、重晶石、铀矿等14种。其中:仅水晶和煤矿探明有储量。计有矿产地46处。其中:小型矿床2处,矿点37处,矿化点7处(据广西地质矿产局1989年资料)。
人口
乐业县人口的变化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医疗条件的改善而发展,解放前发展慢,解放后发展快。民国26年(1937年)48476人,民国37年发展到51488人,11年增加3012人。解放后,1950年51388人,到1990年增加到131076人。40年净增79688人,增长1.57倍。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4481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同乐镇29285、甘田镇10899、武称乡11390、逻沙乡15605、新化乡20590、马庄乡10872、逻西乡8693、幼平乡16110、花坪乡13111、雅长乡8261。
经济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0.01亿元,同比增长18.2%,占年度目标10亿元的100.1%,其中三次产业分别完成2.89亿元、2.34亿元和4.78亿元,分别增长6.2%、27.8%和23.8%。一、二、三产业比重由35.34:20.66:44转变为28.89:23.32:47.79;财政收入完成1.1075亿元,同比增长47.2%,占年度目标1亿元的110.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01亿元,同比增长45.68%,占年度目标15亿元的126.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1亿元,同比增长19.76%,占年度目标2.8亿元的100.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4078元,同比增长17.13%,占年度目标13500元的104.28%;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2828元,同比增长17.98%,占年度目标2700元的104.74%;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750人,占年度目标700人的107.14%;城镇登记失业率2.03%,控制在年度目标以内;单位GDP能耗为2.107吨标准煤/万元,控制在年度预定目标内。
乐业县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按科学发展三年计画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2.26亿元,年均增长12.54%;财政收入完成1.34亿元,年均增长28.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27亿元,年均增长16.6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末余额17.13亿元,增长3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71.5亿元,年均增长33.53%。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072元,年均增长14.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815元,年均增长14.52%。
工业
解放前,仅有一些小手工业,大多为农闲时经营,产值极低。解放后的50年代,凌乐县有国营工业企业1个,集体工业2个,即发电厂、铁工厂、砖瓦厂。发电厂年发电量仅2万度左右。铁工厂生产的农具仅2万多件。60年代乐业县仅有7~8家小企业,70年代工业企业增加小型的加工业、电业。80年代工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百朗电站、县水泥厂、油脂厂等逐年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89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85年增长3.6倍。但是总的来看,乐业工业基础还很薄弱。没有大型的支柱企业,能源(如电力等)供应不足,设备陈旧落后,项目、产品少,人才、发展基金缺乏。
农业
乐业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耕地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红薯、花生、油菜、甘蔗、棉花等农作物。
民国22年全县有耕地140401亩,占土地面积的2.9%。其中水田64099亩,占耕地面积的45.65%;旱地76302亩,占耕地面积的54.35%。农业户9678户,占总户数的97.17%。其中自耕农占46%,半自耕农占48%,佃农占6%。水稻年产585万公斤,平均亩产91.27公斤;陆稻年产13.26万公斤,平均亩产43公斤;玉米年产289.8万公斤,平均亩产59公斤。民国35年有水田69092亩,旱地32035亩。其中水稻年产690.9万公斤,平均亩产100公斤;陆稻年产39万公斤,平均亩产100公斤;玉米年产55.215万公斤,平均亩产150公斤。
解放后,逐渐改变土地私有制为集体所有制。进行土地改革,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接着成立互助组、合作社。逐步改善生产条件,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广施肥、勤管理,讲究种植技术。尤其社会稳定,农业发展快。乐业县境内的耕地面积从1952年110276亩发展到1957年的148152亩,粮食作物产量从13177吨增到16411吨。县内粮食略有余裕。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抽调60%左右的农村劳动力上水库、公路工地和"大办钢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虽有209232亩,但缺少劳力管理,有收成的仅114162亩,总产量仅15042吨。1959年播种面积下降至145666亩,总产量12795吨。接着搞"反瞒产、反私分、高征购",加上三年连续自然灾害,反单干风等,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最低是1960年产8245吨,1963年粮食有收面积仅87528亩,粮产量9650吨。经调整,1965年粮食生产有了发展,播种面积比1963年增加10937亩,增长12.50%,有收面积增加15411亩,增长17.61%。总产量15095吨,增长56.42%。1976年播种面积179177亩,有收面积167003亩,粮食总产量30680吨,比1966年增加14940吨,增长94.92%。由于粮食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未改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仍受影响,生产效益还不高。至1979年粮食总产量还徘徊在29580吨至30865吨之间。
1982年全县普遍实行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扩大种植面积,大面积推广良种,加强管理,当年粮食总产量37445吨。比1979年增加6580吨,增长21.32%。
1989年粮产量34184吨,比1982年减少3261吨。
乐业县地方物种较多,且各具特色,如核桃、板栗、八角、甜笋、刺梨、油桐等,其中野生刺梨是乐业县名优特产之一,经有关权威技术部门鉴定,内含维生素极为丰富;薄壳核桃是乐业县名优特产,获"区首选优质薄壳核桃"称号;乐业也是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定的"有机茶"生产基地;乐业还拥有较多亟待开发的药用植物、纤维原料植物和化工原料植物以及苦丁茶等。
旅游
乐业县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经过中、美、英、日、法等十多个国家的专家科考论证,在20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发现了28个天坑,其天坑数量和天坑分布密度世界少见。其中,在全世界13个超大型天坑中,分布在乐业的就有7个,因此乐业县被誉为"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天坑博物馆"。目前已正式批准为"国际岩溶与洞穴探险科考基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
乐业县乐业县拥有水上天然石拱桥--布柳河仙人桥、百朗岩溶森林大峡谷、马庄九龙山巨型天然佛像、丰富的溶洞奇观、可供探险科考的庞大的地下暗河系统。五台山原始映山红以及马庄母里屯亚母系民俗文化、把吉古老造纸术、火卖生态文化村、布柳河壮族风情、高山汉族唱灯艺术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和人文景观。同时,乐业还是革命老区,拥有保存完好的红七、红八军胜利会师的军部旧址,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2010年10月3日,广西乐业-凤山地质公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路名录,获得"广西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凤山地质公园
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930平方公里,已发现大小天坑30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天坑群中以大石围天坑规模最大,深度和容积居世界第二;坑底森林面积10.5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一。园区内发现洞穴近百个,凤山江州地下长廊洞穴系统长37.9公里,为中国第三长洞穴;园区内洞穴廊道巨大,有10000平方米以上的洞穴大厅24个,为世界上洞穴大厅最为密集的区域,其中以罗妹莲花洞群为主洞群区域;在冒气洞区,阳光大厅最高3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洞穴厅堂;罗妹洞有296个莲花盆,最大直径达9.2米,被称为"莲花盆之王";鸳鸯洞有千姿百态的石笋千余根,其中两根石笋分别高29米和36米,进入中国最高大石笋之列。
凤山地质公园大石围天坑
大石围天坑位于乐业县同乐镇刷把村北边,距县城23公里,属红水河南端的干热河谷地带,是整个"天坑"溶洞群中的最有代表性,也是最有名的景点之一,有"天然绝壁地宫"之美称。大石围天坑地下原始森林面积10.5万平方米,垂直深度613米,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20米,容积约0.8亿立方米,其地下森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深度位居世界第二,容积位居世界第三。原始森林底部地下溶洞高50~200米,宽70~150米,洞中有两条宽7~13米的地下暗河,是广西目前河流量最大、流程最远的地下暗河之一。两条暗河中,一条冷,一条暖,冷暖两条河流长约30公里,被称为鸳鸯暗河。河里有许多的地下水生生物,最具特色的是通体透明的盲鱼,河岸两旁有金黄的沙滩和五彩的奇石及巨大的化学沉积物。大石围天坑底部暗河下游6公里处,有一处宽30--50米,高约100多米的瀑布,被专家称为地下第一大型瀑布。
大石围天坑布柳河仙人桥景区
布柳河仙人桥景区,地处乐业县新化镇磨里村布柳河大峡谷,距县城51公里,该峡谷全长16.9公里。沿河两岸绿树成荫,有"植物的王国,鸟类的天堂"之美称,河里鱼儿穿梭,既可漂流,又可观光旅游。布柳河上还有一座由三座大山塌陷形成的天然石拱桥,坐落于漂流河段下游,当地人称为"仙人桥"。仙人桥拱孔跨度177.14米,桥宽19.3米,桥身长280米,桥身厚78米,总桥高165米,拱高87米。
布柳河仙人桥景区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景区
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距乐业县城30公里,是世界级大石围天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集天坑、溶洞、高山、森林、瀑布于一体,具有"奇、秀、幽、野"等景观特色。
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景区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由黄猄洞天坑景区、风岩天坑景区、花坪景区、盘古王景区,一沟景区和西南民俗风情园组成,拥有六大天坑,67个风景资源点,其中黄猄洞天坑最为独特,坑内有神秘天坑金刚、天坑仙鸽和黄猄神像等29个自然风景点。天坑内建立了天坑攀岩基地,开发有三条国家级攀岩线路和两条170米高的速降线路。
穿洞天坑
穿洞天坑地处乐业县刷把村竹林坝屯,距县城18公里。整个天坑呈多边形,由六座山峰围志,是所有天坑中峰体最多的天坑,属世界六大超大型天坑之一。在目前所开发的天坑中,唯有该天坑可通过溶洞走入坑底。特别是坑底西南端的厅堂式洞穴,其顶部发育有一个小口天窗,光柱自108米高处射下。
火卖生态文化村
火卖生态村位于乐业县同乐镇西部,距县城8公里。该景区由于长期的岩溶地质作用,形成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喀斯特小漏斗式的盆地,保存了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和纯朴古雅的民风民俗,是大石围天坑群生态旅游开发众多景点中的一颗绿色明珠。火卖生态村有古朴的染布、制香、造纸等民俗,木房结构独具特色。周边飞虎洞、老虎洞、迷魂洞等岩溶洞穴中生长著各种形态奇特的石笋、石柱、石"头盔"、石盾、莲花盆等洞穴奇观。
火卖生态文化村罗妹莲花洞
罗妹莲花洞原名罗妹洞,位于乐业县城西南方向,经中外专家联合科考队考察发现,洞内发育的莲花盆数量及规模堪称世界之最,故将洞名改称"罗妹莲花洞"。
罗妹莲花洞洞内分为六大景区,有59个景点,景观以复合型为主。有高山飞瀑、石柱林、盾帐,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渔家村寨、古树参天、天山雪景等景致。洞内莲花盆共有296个,盆中盆有600多个,最大直径达9.2米,被称为"莲花盆之王"。
五台山原始映山红
乐业县高山原始映山红又名杜鹃花,分布于乐业西北部海拔1500米以上的五台山上,面积上万亩,呈灌木至小乔木状,高2-5米,以丛状居多,每丛15-30支。五台山距县城16公里,总面积5.6万亩,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最高海拔1657.6米,属原始森林区,人迹罕至,有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
神奇的巨型天然佛像
距神秘的母系氏族村落母里屯约2公里,佛像呈坐势,头顶海拔1319.5米,垂直高度为286米,头宽45米,肩宽106米,眉弓至头顶45米,鼻长24.5米,鼻翼宽12米,鼻尖高7.2米,左眼长12.8米,右眼长12.3米,鼻唇间距8.7米,嘴宽18米,唇厚9米,下唇至下巴长13米。形神兼备,气势恢宏。
乐业天怀寺
天怀寺位于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甘田镇夏福村村部北面,建在高约70米灵气十足的翠珠山山顶上,距县城21公里,在乐业至田林二级路边。
乐业天怀寺天怀寺又名文昌阁,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960至1127年),清乾隆五十四年(1790年)和清道光十七年(1833年)两次修缮,1953年被摧毁,但至今遗址仍然香火极为旺盛,此前是佛教圣地,是出家人及居士修练的场所。天怀寺原貌为四合院三层宝塔式青砖楼,飞檐翘角,画栋雕梁,供奉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弥勒佛等佛教圣祖。
1998年,天怀寺遗址被列为乐业县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天怀寺正式批准为佛教活动固定场所。2011年,天怀寺被列入右江革命老区“红色之旅”旅游线路,并在翠珠山下建有“红军亭”。
特产
野生刺梨
乐业野生刺梨是广西乐业县大石围天坑景区周边高寒山区名贵特产。经营养专家研究证实:刺梨富含SOD及多种维生素C,十八种胺基酸及硒、钙、磷、锌等人体必需的微量无素和营养物质。其中:每百克刺梨含SOD高达54000U,含维生素C高达2500mg。乐业刺梨系列产品,采用生长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无工业、无化学污染的野生刺梨精制而成。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南非、香港、日本东南亚等。
优质薄壳核桃
核桃营养丰富,古代誉为"万岁子","长寿果"。有"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利三焦、温肺润肠、养颜美容等功效。"乐业优质薄壳核桃生长于海拔800-1300米石山区,地处世界岩溶奇观--大石围天坑群的周边乡(镇)村(屯)。果实在生长及采收过程未使用任何化肥农药,属纯天然有机保健食品。
民风民俗
唱灯戏
唱灯戏是流传于大石围天坑群周围的汉族民间剧种,以灯笼、花扇为主要道具,击乐器伴奏,载歌载舞,唱腔优美,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此外,还有山歌对唱、酒歌等。
古老造纸术
距大石围天坑8公里的把吉屯,至今还沿用魏晋时期古老传统的造纸术生产草纸。这种传统的造纸方法,主要以竹子为原料,经过石灰水浸泡、风干、清水泡竹、粉碎、水杉根水浸泡、清水泡纸浆、捞浆、榨纸、检页、晾干等多道工序,历时半年才做出草纸出售。
母里亚母系风情
母里屯属逻西乡个马村,距乐业县城35公里。该屯地处石灰岩山区,但四周生态完好。而长期以来,让这个屯远近闻名的是这里奇特的民风民俗:世代一直沿袭女人当家,家里家外,无论大事小事,全是女人说了算,活生生地保留着远古时代的母系氏族的主要特征,十分令人神往。在这里,女人说一不二,男人言听计从。既便是从别的村屯嫁到母里的女人,天长日久,也入乡随俗,当家作主。女人们都是颇有心计,说话算话,泼泼辣辣的"管家婆"。犁田耙地,赶马驮货,由女人承担;收钱记账,理财持家,由女人负责,男人将自己所有收入悉数交由女保管,不留分毫。平时,要是谁家来了客人,女人们闻风而动,相约上门去捧场,陪客人聊天、吃饭、喝酒、抽菸、唱山歌,男人们则一边背小孩,一边烧火,杀鸡宰鸭,端酒送菜,一直忙至散席;要是客人不解这里的风俗,只向男人递烟,而不给女主人,就可能被凉在一边,女主人不发话,就得饿肚子。尽管是女人说了算,但这里的女人们也不是颐指气使,全屯家庭仍十分和睦。
词语乐业
【词目】乐业
【拼音】lè yè
【释义】安于职守,乐于效力。乐,以…为乐。业,职守。
谓愉快地从事本业。《晏子春秋·问下二五》:"道用,与世乐业;不用,有所依归。"《史记·律书论》:"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 宋 文天祥 《与文侍郎及翁》:"早禾甚稔,晚稻亦可望,诸县民皆乐业,无持梃为盗如宿昔者。"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当今天子在上,寡人率诸侯宾服于下,百姓乐业,草木沾春,舜日尧天,不过如此。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知官役之可减而苛扰之事除,知民役之可尽罢而海内皆乐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