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有犄角 你知道嗎?那個甩起來的“長犄角”到底是什麼?

火烧 2022-10-05 17:26:09 1041
你知道嗎?那個甩起來的“長犄角”到底是什麼? 翎子功,是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即舞動翎子的技巧、功夫,俗稱“耍翎子”。生、旦、淨、醜各行腳色都用,小生用得最多,故有“雉尾生”(“翎子生”)一行。翎子,又

你知道嗎?那個甩起來的“長犄角”到底是什麼?  

翎子功,是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

即舞動翎子的技巧、功夫,俗稱“耍翎子”。生、旦、淨、醜各行腳色都用,小生用得最多,故有“雉尾生”(“翎子生”)一行。

翎子,又稱“雉翎”是插在盔頭上的兩根約五、六尺長的雉雞翎,由數根雄性雉雞尾毛相接製成,作爲戲曲裝飾盔頭的飾品。通過舞動翎子及優美的身段動作,來表現人物的心情、神態。

據載最早出現在崑劇中,後在各地方劇種得到廣泛運用,生、旦、淨、醜各行腳色都有運用,唯小生用得最多,故有雉尾生(翎子生)一行。翎子的主要作用在於加強表演的舞蹈性,更好地表達劇中人物的情感,當然同時也可增加裝飾的美觀。

插戴翎子的多爲英武、勇猛、慓悍、暴戾,大致可歸爲以下幾類人物:英俊神武且氣勢較盛的青年將帥,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雉尾生。如呂布、周瑜、楊宗保等。剛強婀娜、武藝高強的女將。如樊梨花、穆桂英、劉金定等。漢族以外的的番王番將,如孟獲、金兀朮等。京劇行素有“俊翎反尾”之說,此類番王番將及其他非正統王朝的將帥及妖王魔怪,除了盔插翎子外,一般還會在盔頭兩側掛上狐尾,以展示身份上的區別。古代的起義首領或草莽英雄,俗稱山寨大王的。如《瓦崗寨》中的程咬金,《九江口》中的陳友諒等。神仙及妖魔鬼怪。如巨靈神、白鱔仙姑、齊天大聖、白骨精、蘇妲己等。非正統王朝的一些武將。如不被民間視作正統的曹操,其手下的將官如《定軍山》中的夏侯淵,就盔插翎子。劊子手或佔山爲王禍害一方的山大王。這類人物只插一根翎子,是一種貶義的處理。翎子功包括掏翎、銜翎、挑翎、豎翎、甩翎、擺翎、抖翎、旋翎、繞翎、涮翎等多種技巧。

1.掏翎:藉助手來掏弄翎子的功夫。掏翎時動作須敏捷準確,不能滿把攥,當以是食指、中指的指尖夾翎,才顯出掏的輕靈優美。根據單手還是雙手掏翎的區別,又可分爲單掏翎和雙掏翎。

2.銜翎:用嘴咬住翎梢以配合身段動作來表現人物特定情緒的功夫。根據咬住翎子數目的區別,可分爲單銜翎和雙銜翎。銜翎通常與掏翎功夫相配合,以加強緊張氣氛。

3.挑翎:使下垂之翎尖向後揚起的技巧,可分爲單挑翎和雙挑翎。雙翎一齊低垂後同時揚起爲雙挑翎;一翎低垂,另一翎向後揚起,呈前後八字式,爲單挑翎。互相交替,左右翎子一垂一揚連續作挑翎動作的則稱爲“二龍搶寶”。

4.豎翎:亦稱起翎或站翎。使彎垂的翎子在頭的點動中直豎而起。豎翎有左右單豎和雙豎兩種,多用於表現注視、凝望或憤怒等感情神態。

头有犄角 你知道嗎?那個甩起來的“長犄角”到底是什麼?

5.甩翎:亦稱風擺尾。站丁字步或成坐馬式;雙手背抄,牙根緊咬,脖頸放鬆,頭部由慢到快,有節奏地前後甩動,兩根翎子在頭頂呈“S”形,此技用於表達人物興高采烈、歡喜至極的情緒。

6.擺翎:坐馬式,正面站定,靠脖子的勁兒使頭部左右擺動,翎子一前一後呈大花飛旋,形如金蛇飛舞,狀似飄帶臨風。

7.抖翎:梗住脖頸,使翎尖不停地擺動。

8.旋翎:收頜、含胸、雙翎前垂,然後,頭由左到右轉一圈,使翎子在身體周圍大旋一圈。也可左右連續運用。

9.繞翎:頭部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轉圈,翎子隨之在頭部上方繞圈。連續繞翎動作亦被稱作“雙龍絞柱”;雙翎繞圈後,繼以單挑翎動作的則稱爲“丹鳳朝陽”。

10.涮翎:低頭帶動翎子,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畫圈作弧形涮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