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负了孟小冬 刘新阳:介绍余叔岩、孟小冬、钱培荣三位先生和他们的声腔艺术(三)
刘新阳:介绍余叔岩、孟小冬、钱培荣三位先生和他们的声腔艺术(三)
附记:本文是我在读书期间,应沈阳立体声文艺广播电台《天天好戏》栏目主持人爱华 老师的邀请,为《天天好戏》的“青春版”担任特约嘉宾主持时,而择题写过的一篇“以 点带面”的讲稿。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只播讲了其中的第一部分,即介绍余叔岩先生的 简要生平并播放了余先生《问樵闹府》和《伐东吴》的唱片录音。当初那份保存在电脑 中完整的讲稿,曾在后来一次电脑感染病毒后因无法恢复而变成了遗失的稿件(像这种 情况遗失的稿件还有若干篇),但没有想到的是,这篇讲稿的手稿却因夹在其他的资料 中而被保留了下来,并在前不久整理资料时被偶然发现。由于这篇讲稿是我在大学期间 因参与社会活动而留下的一个幼稚的“脚印”,因而也将其收录于此。

三
钱培荣先生生于公元 1904 年的 12 月 31 日,也就是清光绪三十年 十一月二十五日,钱先生生于上海。由于自幼受家庭熏陶,在他十四岁 时便开始学习京剧,曾向当时上海的苏少卿、陈道安和程君谋等先生学 习“谭派”艺术余叔岩简介,后来又从陈鸿萱学习“余派”老生。
尽管钱先生不是 职业演员,但当时他却能演出《捉放曹》、《四郎探母》乃至《卖马耍 锏》等诸多“余派”剧目。钱培荣先生于 1952 年春,在香港严欣祺的 府邸,由余叔岩生前好友孙养农先生举香,并同“余派”名票赵培鑫二 人一同拜孟小冬女士为师。钱先生拜师之后,则仿效乃师当年在余府学 艺的方式,每天下午六点到孟府学戏,子夜回家。孟小冬女士则也按当 年余叔岩先生教授自己的方法,一字一腔系统地把自己掌握的“余派” 剧目的唱法倾囊传授给了钱先生,如此风雨无阻,前后教学七年。后因 孟小冬女士迁居台湾,钱先生又以录音“函授”的方式学戏,并坚持每 年抽出一两个月的时间,亲赴台北向孟女士当面求教,这样的教学前后 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在此期间,钱先生掌握了《搜孤救孤》、《捉放曹》、 《空城计》和《御碑亭》等十二出“余派”剧目的唱法。
下面就请欣赏 1988 年,八十五岁的钱培荣先生清唱《失街亭》选 段的录音,钱培荣在剧中饰演诸葛亮,这一段的唱词是:
两国交锋龙虎斗,
各为其主统貔貅。
管带三军要宽厚,
赏罚中公平莫要自由。
此一番领兵去镇守,
靠山近水把营收。
先帝爷白帝城叮咛就,
俺诸葛扶幼主岂能无忧?
但愿得此一去扫平贼寇,
免得我亲自去把贼收。
从这段录音中,我们可以听出,钱培荣先生行腔自如与苍劲醇厚的 独特演唱韵味,与孟小冬女士的艺术风格完全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作 为非专业演员的钱先生,在演唱中对四声与吐字行腔的把握以及“擞音” 的运用,足以同一些高水准的专业演员相媲美。
余叔岩、孟小冬乃至钱培荣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固然在于他们得 天独厚的天赋条件,但这也不能不说,与他们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有着 必然的联系,尤其是钱培荣先生。我觉得余叔岩简介,体现在他们身上的那种锲而 不舍的进取精神,特别值得今天从事京剧艺术工作的青年专业演员学习 和借鉴。在此让我们遥祝身为“余孟学会”名誉会长,今已九十五岁高 龄的钱培荣先生健康长寿,并为传播和发扬“余派”艺术继续做出努力 和贡献。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愿有着悠久历史和深邃内 涵的“余派”艺术,在今后能绽放出更加耀人的光彩!
感谢听众朋友们的收听,再见!
1999 年 4 月 15 日于沈阳南郊营盘写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