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楚国熊绎 春秋时代:强盛霸主之楚国,为何会与吴国关系交恶?
春秋时代:强盛霸主之楚国,为何会与吴国关系交恶? 导语:说到春秋时期吴国与楚国的关系交恶,历史上很多学者都曾就这个问题提出过自己的看法。最早有《史记》、《左转》等文献古籍中,将吴楚关系恶化归因于晋国采

春秋时代:强盛霸主之楚国,为何会与吴国关系交恶?
导语:说到春秋时期吴国与楚国的关系交恶,历史上很多学者都曾就这个问题提出过自己的看法。最早有《史记》、《左转》等文献古籍中,将吴楚关系恶化归因于晋国采取楚国叛臣申公巫臣之言,扶持吴国对抗晋国。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将其认为是「 ”分封制与郡县制对抗的必然产物”。而小呆君在这里会结合《吴命》《楚记》等史书,尝试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吴楚关系到底是如何交恶的。 两国对中原文明态度的矛盾 吴楚两国由于民族发展进程的不同,所以在对待中原文明的态度上出现了矛盾。 楚国是在山林草丛中艰难发展而来的民族。 《左传》中曾有一段文字描述楚人的发展:「 ”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张正明先也在《楚史》一书中用一句「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来形容楚人的发展,我们可以得知楚人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困苦。后来,周成王时期,熊铎受封与丹阳,从此楚人开始正式地进入中原文化圈,但是爵位仅仅只是子爵。此时的楚国对中原文明还是十分向往的,为自己的地位低下十分不满,力图有所改变。 熊铎 在平王东迁以后,楚人发展的机会来了。熊通率军北上,攻打随国,明确地向随国提出自己的要求——「 ”楚(武王)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从楚武王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熊通对中原文化的向往,可是却遭到了周王室的拒绝,这极大地激怒了熊通。所以熊通经过两年的谋划,决定自立为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震惊天下。 楚武王 熊通 在这个历史事件中,包含了两个对楚国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一,楚人无视周王室的礼制,引起了所有周氏旧国的反感,开启了华夏诸国对楚国长期敌视的历史。其二,周王室对楚人的拒绝,使得中原文明在楚人心中的神圣性不复存在,改变了楚人中原化的进程,楚人从此开始了自行其是的发展,广泛吸收周围蛮族与周文化中的有利因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南方文明。 吴人的民族是在周王室的扶持和影响下发展而来。 吴人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吴太伯,吴太伯是周太王之子,为了将王位让与季历,逃到荆蛮。 「 ”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加,立为吴太伯”——《史记·吴太伯世家》 武王灭商以后,寻找吴太伯的后人,在得知周章是太伯弟弟仲雍之后,就把吴国封给了周章,而且还分封了周章的弟弟虞仲为诸侯。到寿梦继位称王以后,又受到北方晋国以同姓亲戚为名义的帮助,加上寿梦曾经北上游历中原,对华夏文明十分钦慕,因此迅速开启了吴国中原化的进程。这从《吴命》中可以看出吴人对周王室的敬重,在书中第八简表现的最为明显:「 ”来,先王之福,天子之灵!孤也,何劳力之有焉!孤也,敢至,先王之福,天子有灵。” 吴人北上陈地,大概在哀公六年左右,当时的周王室早已名存实亡,尊王已经失去了任何实际利。而以吴王夫差狂傲的性格却对天子如此尊敬,可见,周王室的威严和华夏文明的光芒已经深深融入了吴人的血液当中了。 吴楚两国对华夏文明和周天子截然不同的态度,必然会导致双方的对立。这种强烈的敌对情绪在史料中处处可见,在《吴命》中,我们便可以得到印证——晋臣寿来先向夫差表达晋君对废柴的敬重,以满足夫差的虚荣心,之后阐释了晋国自身的问题和楚人的骄纵,以达到同仇敌忾的效果。吴王夫差听到楚人如此骄横之后,果然勃然大怒,允诺了寿来提出撤兵的请求。晋国对吴国北上陈地这一举动,无力进行军事干涉,所以派使者前去交涉,并利用吴晋交好的历史好楚国的蛮横来游说夫差。果然,夫差马上撤兵,可见夫差心中对中原诸国的亲近和对楚国的厌恶。而这并不是夫差个人的好恶,而是整个吴国民族对楚国的厌恶。 「 ”昔者楚人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吾先君阖庐不贳不忍,被甲带剑,挺铍搢铎,以与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举。”——《吴命·第九简》 从这段王孙骆告周天子之辞中,我们可以看出吴人对当年打败楚国一事是多么字号,对楚国厌恶之情已经深入骨髓。 两国对华夏文明和周王室有如此强烈的对立情感,又是邻国接触频繁,那关系日渐恶劣也不足为奇。 吴楚对江淮霸权的争夺 吴楚两国关系交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江淮地区霸权的争夺。 吴楚 柏举之战 楚国在春秋初年,是一个非常具有进取意识的国家,曾灭国数十,扩地千里。而楚共王即位以后,北上争霸路线受晋国长期阻断,所以无法入主中原。而南方是未开发的蛮夷之地,争夺也无用,而楚国在西部已经建立了关隘进行防守,所以楚国的目标就放在了东方。而东方是吴国的势力覆蓋范围,因此楚国与吴国开战势在必行。而楚国实行的是「 ”沿淮河而下”的战略,有利于楚国掠夺江淮地区丰富的金属资源。 而吴国当时正处于中原化的起步阶段,大量北方先进文化和技术涌入使得吴国国力迅速增强。而吴国本身有着极高的兵器铸造技术,世人曾对其有着极高的评价「 ”毋脊之厚而锋不入,无脾之薄而刃不断”。吴国本地也是民风剽悍,「 ”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 吴王夫差矛 国力的迅速增强,有着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再加上悍不畏死的士兵,吴国肯定不会偏安于东南。吴国南方是越国的底盘,吴攻取了太湖平原,就筑城防备,不再南下,因为再往南是峡谷和山地,扩张困难。而东面是大海,剩下的的只有向西和向北扩张。但是西面是楚国的沿江地区,而楚国位于长江上游的有利地势,难以攻取。因此最好的扩张方向就是北方,而晋国使节给吴国带来了先进的战车技术,江淮地带多平原,利于吴国战车的驰骋。 春秋战车 吴楚两国两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江淮这一地区作为扩张的第一站,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巨大冲突。夫差即位后,迷恋上北上争霸,而江淮地区正是吴国北上的门户。如果重新被楚国控制,那么称霸中原就毫无希望,所以吴楚必然会在江淮地区有着比较长期的战争。 结语 因此,春秋时期国力强盛的楚国会与吴国的交恶,看似是其叛臣申公巫臣让晋吴联盟,导致楚国难以北上称霸。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吴楚之间一直存在着对中原文明态度的分歧和争霸江淮的利益纠葛。而在吴人思想中早已存在对楚人的仇恨,如果没有这种仇恨,夫差不可能被申公巫臣游说而从陈国撤兵而进军江淮,让楚国不得不与吴国开战。 参考书籍:《吴命》《春秋左传注》《吴命释文考释》《楚史》《史记》等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因小呆君能力有限,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很赞哦! (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