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故事有哪些 中国的历史人物的古事

火烧 2023-01-01 16:19:29 1094
中国的历史人物的古事 一、中国历史著名人物事迹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嬴姓,赵氏[1][2],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原称华夏族)[

中国的历史人物的古事  

一、中国历史著名人物事迹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嬴姓,赵氏[1][2],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原称华夏族)[4],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二、中国五位历史人物的事迹

秦始皇秦始皇帝(前259年—前210年),嬴姓秦氏,名政(正),因生于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故又称赵政(先秦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赵政.);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共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封建制,代以郡县制,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将影响较大的几项罗列如下: ⒈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⒉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⒋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⒌焚六国史书,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但是毁掉的各国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后被毁是由于项羽火烧秦都造成的; ⒍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⒎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线,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⒏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 ⒐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至此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传为汉初父城(今河南宝丰)人,也有说为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待大功告成之后,张良及时功成身退,避免了韩信、彭越等鸟尽弓藏的下场.张良在去世后,谥为文成侯(也称谥号文成),此后世人也尊称他为谋圣.《史记》中有专门的一篇《留侯世家》,用以记录张良的生平.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张良向刘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成功帮助刘邦击败了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名将项羽,成为汉高祖.龙且(lóng jū),秦末楚汉争霸时期西楚国猛将.是项羽手下第一猛将,与季布、钟离昧、英布、虞子期为楚军五大将.官拜西楚国大司马.龙且自幼与项羽一起长大,情若兄弟.随项羽叔父项梁起义,每战皆亲身奋战杀敌,深得项羽信任.后与田荣合军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彭城之战后项羽将西楚国雇佣的楼烦氏族精锐骑士尽数交由其统帅.在英布背楚之时,项羽命龙且点本部骑士往击之.龙且与英布血战,大破之,基本歼灭了英布的军队,英布在随从亲信的护卫下逃离九江归汉.项羽闻韩信已举河北,破齐、赵,而且想要击楚,派龙且帅部往击之,与齐军联合号称二十万.韩信与龙且大战,诈败,龙且轻敌,只率少数骑士渡河追击,结果中了韩信水淹之计,导致龙且率领的少量骑士与大军被分隔开,汉大军转头反击将龙且部骑士团团包围,龙且力战汉诸将,虽有万夫不当之勇无奈败局已定,终被汉骑将灌婴部卒斩杀,楚军一溃而散,项羽失掉了后期最强劲的几万精锐和心腹大将,被汉三面包围.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朝的第七位天子,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汉太宗文帝刘恒的孙子、汉太祖刘邦的重孙子.七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前141年-前87年),在位期间数次大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独尊儒术,首创年号.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但是,汉武帝连年征战,耗尽了国库,导致民生凋敝,在位晚年发生农民暴动,并且在巫蛊案中冤杀无辜.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三、中国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因父丧未受官职。开庆初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以振奋人心,并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

后历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职。咸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到罢斥。

德佑元年(1275)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杭州,当时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被派往元营中谈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

复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

不久,为元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脱,乃退广东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

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 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

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 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

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四、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故事

1、齐桓公登门访士 齐桓公召见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没被允许见面。

跟随的人说:“有万量马车的国君,召见平民百姓,一天去三次都没被允许见面,也该停止了。” 齐桓公说:“不是这样的。

读书人轻视有权有钱的人,所以一定轻视他的国君;他的国君(如果)轻视其他国君,也轻视他的城民。即使稷轻视有权有钱的人,我又怎么敢轻视其他国君呢?” 去了五次之后,终于允许见面。

天下人知道后,都说:“桓公尚且放下架子对待平民百姓,何况我们这些国君呢?”于是一同前往朝拜齐桓公,没有不前往的。 2、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3、张曜拜妻为师 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改任他为总兵。

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 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书。

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满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

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

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自警。几年之后,张曜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

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

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4、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

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

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 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欧阳修就这样在母亲的教导下在地上用荻草秆在地上写字,终于学有所成。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5、甘戊出使 甘戊出使齐国,要渡过一条大河。

船户说:“河水那么浅,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又怎么能做出使齐王高兴的事呢?” 甘戊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老实谨慎地做事,辅助主人不战而胜;骐骥、騄駬这样的好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如小猫。

干将这样锋利的好剑,工匠用来伐木还不如斧头的作用大。而现在在河中摇船,进退自如,我不如你;游说那些国君,国王,你就不如我了。

五、10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常遇春 (1330~1369) 字伯仁,号燕衡,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 民族英雄,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明朝开国名将。

宋朝南渡时常氏迁来怀远,到常遇春已经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

其妻蓝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字伯仁,生于公元1330年(元朝至顺元年)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貌奇体伟,勇力过人,猿臂善射。

23岁时,适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常遇春适此啸聚绿林草泽中,后在和阳归顺了明太祖朱元璋。

相传,常遇春率军队进驻九华山时,适逢天旱无雨,士兵饮水困难。于是,他亲自带领将士在九华山下寻水,忽然在五溪桥南边挖出了六股泉水,解决了部队饮水的困难。

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为常遇春所发现,无从查考。但是常遇春结寨六泉口,大战九华山却是千真万确的。

后人有诗可证: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呜。何年留古砦,犹复说开平。

据史料记载,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与另一名大将徐达率重兵镇守池州防备。陈友谅统其兵众,部署袭取池州。

徐达侦悉陈友谅的行动,令常遇春率精兵万人,设伏于六泉口。陈友谅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达率领守军开城出击,常遇春伏兵掩其后,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余,擒捉三千,陈友谅败走江州(九江)。

这次战役不仅恢复了皖南 军事要地太平县,也使汉军龟缩于武汉不敢再犯。论功行赏常遇春功劳最大。

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常遇春当年设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华山的大古岭、凤凰岭一带,并在百丈潭前留有诗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隐高。

结庐亲冢侧,只为报劬劳。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岁,就病死于柳河川。

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人美称他为“天下奇男子”。

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故六泉口又有“开平寨”之称。当地村民为纪念常遇春智勇过人,还在大古岭下的在百丈潭侧建庙祭祀,当时称将军庙,庙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将军村。

该庙规模壮观,翘檐飞角,庙内塑有常将军全身像。抗日战争中庙宇为日军焚毁,但村民仍保留“拜将军年”的旧俗。

常遇春 传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

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

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

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

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

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面涅将军——狄青 狄青,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干嘉佑二年(1057年),字汉臣,身长八尺有余约为(1.89米),浓眉大眼,姿态雄伟,胸襟广阔。

汾州西河(山西汾阳)人,北宋大将。狄青出身贫寒,从小就胸怀大志,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西夏。宋廷择京师卫士从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当了一名低级军官。

在战争中,他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皆扼贼要害”。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4年时间里,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从不畏怯。

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 薛礼字仁贵(614-683年3月24日),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创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诸方面在军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勋。 艰苦奋斗三十载,家里穷苦志不穷 薛礼,字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人,大业九年(614)生,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属于河东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辈已经没落,,父亲薛轨早丧,虽自幼家贫,但是习文练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过人.但是生于乱世之中,未有什么发展,长大务农,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饭量。

到30岁的时候,记载中描写他穷困不得志,希望迁移祖坟,以希望带来。

六、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

曾国藩的修身与治国 曾国藩的修身五字:诚、敬、静、谨、恒。

曾国藩的治国三招:储才养望、抓住机遇、屡败屡战。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好的人生,我以为所谓好的人生大致有三个层面,一是平顺的人生,平平凡凡、顺顺当当;第二个层面是快乐的人生,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 都在快乐中度过;第三个是成功的人生,所谓成功的人生是指有事业、有成就,能够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

曾国藩属于大成功者,大成功是指人和事 两个方面的成功。 7年官升四级职兼五部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区别于其他政治家或者政客一个最为显著的地方,就是他在事功建立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同时又以人格修炼的完善来促进事功的建立。

这一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人物很少有人自觉去做,做得好的就更少了。 根据史册记载,曾国藩活了62岁,但是拿今天来说是60岁,也可以勉强说61岁。

他的一生大概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作为一个艰苦力学的农家子弟, 第二个阶段是北京城里的太平京官,第三个阶段是与太平军作战的军事首领,第四个阶段就是直隶、两江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

曾国藩28岁中进士点翰林,是他们家破天荒的翰林;30岁授翰林院的检讨,官品是从七品。只用7年的时间,在他37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从二品的大员了。

这在湖南是空前绝后的,在全国范围,这么快速度的升官,连他在内也只有三个人。从39岁到42岁,他先后遍兼五个部的副部长,除了财政部,吏部、工部、刑 部、兵部他都当过。

这意味着:第一曾国藩的官运很好,很会做官;第二他的官声很好、名声很好,大家都要他去。 同治三年将南京攻下之后,朝廷封他为一等毅勇侯。

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故事有哪些 中国的历史人物的古事

自古以来书生是很少有封侯的,曾国藩以一介书生而封万户侯,而且不止当年那个汉代的万户侯。当时他的身份是大学士,中国男人最大的理想——封侯拜相,曾国藩做到了。

“慎独”修身30年 传统的主流文化对大成功还有一个评价体系,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立德、立功、立言。一个人如果做到这几个方面,就成功了。

曾国藩在中国的近代被称为完人,他有道德,有军功,有文章。 在翰林院工作期间,曾国藩把修身当做日常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现在保留下有他12项课程,其中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对自己的人生修炼,有五个字。

首先是 诚,诚实、诚恳,为人的表里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炼自己的诚;第二个就是敬,所谓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惧,人不能无法无天,要有敬畏,表 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指的就是言语上的 谨慎,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这五个字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对待。

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曾国藩慎独的手段是记日记,每天记日记,对自己一天言行进行检查、进行反思,对自己在修身方面作检讨。

道光二十二年,他在日记里说,昨晚做了一个梦, 梦到别人得到一笔额外的好处,自己很羡慕;醒来之后对自己痛加指责,说自己好利之心如此严重,做梦居然梦到,这是不能容忍的。中午到朋友家吃饭,席间得知 某人获得一项分外收入,心里又是羡慕。

他在日记里写道,早晨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真可谓下流”。 最为可贵的是,从31岁所开始的修身,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

在此后的30年中,即便身为军事统帅,每天在杀戮声中度过,他每天仍然“三省吾身”。可以说,修身是曾国藩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屡败屡战方能抓住机遇 曾国藩是一个事业取得大成功的人,其中的奥妙在哪里? 第一,储才养望。人格修炼上的缺失,曾国藩通过修身弥补。

此外,他还意识到自己真才实学的缺失,这是很多人一生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利用在翰林院比较空闲的时间,曾国藩如饥似渴地读了很多经世致用的书。

还有就是“养望”,培养自己的声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提高知名度。当时没有媒体,没有电视,曾国藩主要靠诗文来提高知名度。

他的文章的确写得很好, 创建了湘乡文派。曾国藩后来在做侍郎的时候,写了很多有名的奏章,都是反映国计民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社情民意,一反当时奏折报喜不报忧的局面。

尤为可贵 的是他还批评刚刚登基的20岁的咸丰皇帝,说他有很多毛病。这些奏折虽然直接上到朝廷,但抄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为曾国藩树立了很高的社会声望。

第二,抓住机遇。当时,朝廷任命了43个团练大臣和太平天国部队打仗。

除了曾国藩,其他人死的死、走的走,没有一个成就一番事业。曾国藩成功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他抓住了机遇,充分利用这个机遇,将事情做到极致。

清政府只是叫大家办团练,也就是办民兵,将地方维持好,但不让地方建军队。大家都很清楚,现在的老板——皇帝是满人,他最大的忌讳就是汉人有军队。

但 是,曾国藩还是把团练当做军队来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