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略使和节度使 安西节度使,唐朝安西节度使历代任职将领是哪些人
安西节度使,唐朝安西节度使历代任职将领是哪些人
安禄山只能排第二!天宝年间十大节度使排第一的究竟是谁?
节度使制度的开端,是从唐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立的缘边节度使。而天宝十节度使则是唐天宝年间设置在边陲的十个军区长官。
这十大节度使分别是:
范阳节度使:范阳节度使,临制奚、契丹,治幽州,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裴宽、安禄山。
平卢节度使:镇抚室韦、靺鞨,治营州(柳城郡,今辽宁朝阳),统辖平卢军、卢龙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管兵三万七千五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安禄山。
河东节度使:防御突厥,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管兵五万五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
朔方节度使:捍御突厥,治灵州,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
河西节度使:断隔吐蕃、突厥,治凉州(武威郡,今甘肃武威),管兵七万三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
安西节度使:安西节度使,又称四镇节度使、安西四镇节度使,抚宁西域,治龟兹城,管兵两万四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
北庭节度使:北庭节度使,防制突骑施、坚昆,治北庭都护府,管兵两万人。天宝时节度使为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
陇右节度使:备御吐蕃,治鄯州,管兵七万五千人。天宝十三载又于鄯、廓、洮、河四州西境增置宁边、威胜、天成、振威(吐蕃雕窠城)、神策、金天、武宁、曜武八军。天宝时节度使为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
剑南节度使:西抗吐蕃,南抚蛮僚,治益州,管兵三万九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
岭南五府经略使:绥静夷僚,治广州,管兵一万五千四百人。天宝时裴敦复为五府经略使。至德元载改为节度使。
节度使则是指的个人,所谓“节度使”,节指的是官员受命时皇帝赐予的旌节,这象征着皇帝将掌管地方军政的权力授予官员,而度则是指节度使可以自行调度,便宜行事。节度使也就是唐玄宗将权力更多的交给自己信任的大臣!
比较出名的有安禄山,王忠嗣……
说起安禄山,就不得不说他的聪明才智,虽然其出身寒微,但因为他的聪明才智被唐玄宗所赏识,并设立了平卢节度使,指派安禄山前去任职,可调度三万七千五百名士兵!
在职期间,表现良好,而且立下赫赫战功,随即又向唐玄宗申请担任河东节度使,取得同意,率兵数又增加了五万五千人!随后其兄弟安思顺又担任河西节度使和朔方节度使。兄弟两人共计四个节度使职位!
哪怕有四个节度使职位,也抵不过王忠嗣一人四使的情况,唐朝明将王忠嗣曾担任过河东节度使,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统兵七万五千人!
排名下来,王忠嗣才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安禄山只能位居第二!
安西四镇的简介
安西四镇,指中国唐代前期在西北地区设置、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四个军镇。开元六年(718),唐玄宗任命汤嘉惠为四镇节度经略使,从此四镇由专设的节度使统领。四镇节度使或称碛西节度使。节度使常驻安西府城龟兹,由安西都护兼领,又称安西节度使。七年,汤嘉惠建议以焉耆镇代替碎叶镇,故开元七年以后的安西四镇又是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安史之乱后,安西、北庭以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虚陆续占领陇右、河西诸州,安西四镇与朝廷的通道中断,然而,四镇留守军队仍坚守各镇。不久,北庭及安西四镇相继陷于吐蕃。9世纪中叶,回鹘据有天山南北及安西四镇。唐安西四镇在历史上存在了一个半世纪,它对于唐朝政府抚慰西突厥,保护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巩固唐的西北边防,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安史之乱之前,九大战区的节度使各是何人?请一一例出.
节度使:
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称都督。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惟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镇戍是经常性的防御据点,比较分散,兵力单弱,故每遇战事发生,必须由朝廷派遣行军总管统率出征或备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唐高宗、武后时期,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这类屯戍军设置愈多 ,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守捉,各自置使。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守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睿宗景云二年(711)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的。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 、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乱起,唐廷为了平叛,内地也相继设置节镇。节度使的僚属,都由节度使辟举,然后上报朝廷批准。所统州县长吏虽由中央任命,而实际则听命于节镇。内地节度使辖区虽是藩卫朝廷的军镇,但实际上往往对朝廷保持不同程度的离心状态。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后,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其中武力最强、在唐亡后建号称帝者,先后有五代 ;其余割据一方,立国改元(也有未改元者)自传子孙者为十国。而五代十国境内之节度使亦多桀骜跋扈,节度使部下更多悍将骄卒,逐帅杀使之军变事件不断发生。 宋初承五代旧规,节度使除本州府外,还统领一州或数州府,称为支郡,实际上是个半独立的小王国。赵匡胤、宋太宗采取各种政策,削弱节度使的军、政、财权,以加强中央集权。此后,节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授予宗室、外戚、少数民族首领和文武大臣,对武将更是晋升的“极致”,礼遇优厚。辽、金分别于大州或节镇诸州置节度使,掌管军民两政。元代废。节度使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或司令职位。
节度使制度的开端,是从唐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立的缘边节度使。这和当时的边疆形势是分不开的。在这以前,唐在厉兵秣马击败了东突厥之后,实际上对外用兵一直都是保持着旺盛着扩张进攻的。
唐初先后击破了东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诸部,设立都督府;此后,又打败西突厥,灭高昌,于其地设立州县治理,奠定了唐朝辽阔的疆域。
但进攻的步伐还没有停止,显庆年间又平西突厥贺鲁,设立二都护府统其地。又在新疆以西,波斯以东的地区分置都督府十六、州七十二,县一百一十。
扩展资料
唐节度使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东汉安帝永初二年 (108),梁懂受命主持西方军事,为诸军节度使。曹魏景元四年 (263),魏军伐蜀,由司马昭指授节度。
唐代也很早就用此语以明确指挥权限,如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蒲城河北诸道总管及东讨诸府兵均受其节度,但尚未用作职衔。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
持节都督出征时是一军统帅,屯驻时是军区首脑,对所统将领及州郡长吏都有节制以至生杀之权。南北朝时,刺史大都加持节都督,辖区既狭,权任亦轻,北周及隋改称总管。
隋荆、益、并、扬四大总管辖数十州,事权很重,但只管军事。隋炀帝杨广废总管,唐初恢复,仍称都督,而自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惟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节度使
唐代“安西四镇”是
安西四镇,指唐朝前期在西北地区设置,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四个军镇。唐安西四镇在历史上存在了一个半世纪,它们对于唐朝政府抚慰西突厥,保护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巩固唐的西北边防,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贞观十四年(640)八月唐灭高昌国,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故城遗址),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务。
二十二年,唐军进驻龟兹国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今新疆库车),同时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
贞观以后,安西四镇时置时罢,军镇也有所变动。调露元年(679),在唐安抚大使裴行俭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后,以碎叶水旁的碎叶镇城代焉耆。从此安西四镇是碎叶、龟兹、于阗、疏勒。
扩展资料:
贞观年间
贞观十四年(640)八月唐灭高昌国,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故城址),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务(见都护府)。二十年六月,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请和亲,唐使其属下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婆﹑葱岭五国作为聘礼。
二十二年,唐军进驻龟兹国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今新疆库车),同时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
唐高宗时期
贞观以后,安西四镇时置时罢,军镇也有所变动。永徽元年(650),唐高宗根据当时的西域形势,罢四镇,安西都护府也迁回西州。显庆二年(657),唐政府平定了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叛乱。次年,安西都护府又迁回龟兹城,四镇随之恢复。咸亨元年(670)四月,吐蕃攻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温宿),四镇再罢。
上元元年(674年),安西四镇复归于唐朝。仪凤三年(678年),吐蕃进占安西四镇。仪凤四年(679年),崔知辩击吐蕃,唐朝占安西四镇。同年改元调露元年,唐安抚大使裴行俭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副大使﹑安西都护王方翼在碎叶水旁的碎叶置镇筑城以代焉耆。故从此时起,安西四镇是碎叶﹑龟兹﹑于阗﹑疏勒。
武后时期
垂拱二年(686),武则天在平定徐敬业之乱(684)以后有意笼络人心,显示其“ 务在仁不在广,务在养不在杀,将以息边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故下令放弃安西四镇。687年-689年,吐蕃趁机进占安西四镇;

武后长寿元年(692),唐武威军总管王孝杰等率军击破吐蕃,收复四镇。在接受安西四镇几度失陷的教训后,唐政府为巩固西疆的边防,遣军两万四千人常驻四镇,从此安西四镇的形势稳定下来。
开元年间
开元四年(716),唐玄宗李隆基以陕王嗣升遥领安西大都护,充河西道四镇诸蕃部落大使,实际经略四镇的为副大使郭虔瓘。
开元六年,又任命汤嘉惠为四镇节度经略使,从此四镇由专设的节度使统领,四镇节度使或称碛西节度使。节度使常驻安西府城龟兹,由安西都护兼领,又称安西节度使。
开元七年,西突厥十姓可汗请居碎叶城,四镇节度使汤嘉惠建议以焉耆镇代替碎叶镇,故开元七年以后的安西四镇又是龟兹﹑于阗﹑焉耆﹑疏勒。
安史之乱后
安史之乱后,安西﹑北庭以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虚陆续占领陇右﹑河西诸州,安西四镇与朝廷的通道中断,然而,四镇留守军队仍坚守各镇。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四镇留守郭昕的表奏到达长安,朝廷又任命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并且诏令四镇将士均迁升七资,作为奖励他们坚守四镇之功。
贞元五年(789),中国高僧悟空回国,途经疏勒镇,会见镇守使鲁阳;到于阗镇,见到镇守使郑据;到龟兹,见到四镇节度使﹑安西副大都护郭昕;到焉耆镇,会见镇守使杨日佑,说明这时安西四镇仍为唐守。
贞元六年(790年),吐蕃占据北庭(北庭的西州例外,公元792年,吐蕃占西州,完全占领北庭),并占领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之后几年,吐蕃占据安西其他三镇,目前还没有资料能说明吐蕃开始占据安西其他三镇的确切时间。后经历与回鹘的激烈争夺。9世纪中叶回鹘相继据有天山南北及安西四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安西四镇
怛罗斯战役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为什么敢用这么少的兵力主动迎战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中世纪时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国家。公元七世纪崛起于阿拉伯半岛。在穆罕默德领导下创立了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国家。到八世纪中叶,疆域东起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南至撒哈拉,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封建大帝国。帝国的政治宗教中心原在麦加-麦地那,倭马亚王朝时移至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时又迁至巴格达。八至九世纪为极盛时期,商人足迹遍及世界广大地区,在继承发展古代文明、沟通东西方文化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 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封建国家。公元7世纪30年代阿拉伯半岛在穆罕默德领导下统一后,阿拉伯人开始在“圣战”旗帜下对外扩张,占领西亚、北非、中亚以及西班牙广大领土,形成庞大的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节度使到底是什么?
岳飞
大体上说,节度使这个官位,唐代时是个土天子,宋代时是个声誉称号。
岳飞三十二岁那年,挥师北伐,连破金和伪齐联军,因功提升清远军节度使,成为两宋最年老的节度使。
第二年,岳飞第三次觐见宋高宗赵构,再次提升崇信、镇宁军两镇节度使。
节度使究竟是个甚么官位呢?约莫相当于军区总主座加当局一把手。
唐睿宗李旦封贺拔延嗣为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端成为正式的官职。
唐代已经四面受敌,西南有契丹、奚,北有突厥,西有吐蕃,南有南诏。唐代设置节度使原本是为了防备异族入侵。
唐玄宗李隆基在北方设置了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北庭伊西、安西四镇八个节度使区,加上北方的剑南、岭南共为十镇。
安禄山
节度使权利极大,集军、民、财三权于一身,又经常以一人兼任两至三镇节度使,最多者达四镇,权利之大,古所未有。安禄山就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因而唐代开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年就发生了安史之乱。唐代今后走上了不归路。
五代时,节度使的势力达到了峰值,天子的废立都取决于节度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建国天子清一色都是节度使。
宋树立后,宋太祖赵匡胤以款项换军权,解除去节度使石取信对禁军的控制权。其他节度使也进行了类似的处置。
以后,节度使在宋代普通作为声誉职位,称为“??军节度使”,报酬但是极高。
南宋时,有加至三镇节度使的,如宁国、保静、宁武军节度使刘光世,镇洮、奉宁、崇信军节度使张俊,镇南、宁国、武安军节度使韩世忠。这三个都获封三镇节度使,而岳飞只获封两镇节度使。四人合称复兴四上将。
元代将节度使职位废弃。
韩世忠
看累了吧,看个笑话,让你开心放松一下
早高峰,何苦呢
今天早上朋友的车刚到一个红绿灯口,遇到一乞讨的,开价10元不给钱就不让走??朋友也牛,熄了火就这么和他耗着,不管后面几十辆车催促的喇叭声??耗了两分钟,后面的车传来的叫骂声越来越大,乞丐面红耳赤的走了,撂出一句话:你不要脸我还丢不起这人哪!
节度使(11)安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