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太平洋战争日军胜利的战役 太平洋战争前的日军战略考量:“北进”还是“南下”?

火烧 2021-08-14 08:28:49 1059
太平洋战争前的日军战略考量:“北进”还是“南下”? 时间回到1941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以来,中国已经独立抵抗日本侵略者4年之多。由于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反抗日本侵略者,日军迅速吞并中国的野心也被彻底击碎,

太平洋战争前的日军战略考量:“北进”还是“南下”?  

时间回到1941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以来,中国已经独立抵抗日本侵略者4年之多。由于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反抗日本侵略者,日军迅速吞并中国的野心也被彻底击碎,中日双方在战场上形成僵持状态。然而,当时的日本本土仍然保有大量的有生力量没有投入中国战场,背后的战略原因究竟为何呢?且听小编慢慢道来。

原来,日本虽然空有蛇吞象的野心,却没有足以支持进行持久战争的资源与实力。当已经在中国战场上泥足深陷、无法脱身之时,日本国内对如何摆脱战争困境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考量。

一派秉持日本长期以来的“大陆政策”,认为应当凭借德军入侵苏联的契机,北上进攻苏联,完成与盟友德国会师的同时,获取苏联境内丰富的石油矿产资源,从而增强战争实力打破中国战场上的僵局。

另一派则认为,应该趁英美等国忙于应对德国之时,南下占领已经沦为英美殖民地的东南亚各国,并且在获取丰富的石油资源的同时,彻底断绝英美等国对中国的经济援助,从而早日完成“大东亚共荣圈”的战略构想。

经过长时间的徘徊与争议,“南下”派最终获得了彻底的话语权。一来呢,从张鼓峰战役到诺门坎战役,骄狂的日军一次又一次在与苏军的作战中尝尽了苦头,却讨不了什么便宜。面对仍然有着大量苏军驻守的北方,日军便失去了再战的勇气;二来,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欧洲局势,英美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中调走了大量有生力量,防卫变得十分虚弱;最后,美国除了继续加大对中国的经济援助外,开始对日本进行制裁,1941年8月后更是对禁止日本石油运进中国,以此敦促日本放弃对中国的占领企图。

太平洋战争日军胜利的战役 太平洋战争前的日军战略考量:“北进”还是“南下”?

这对资源匮乏而又不甘心就此收手的日本来说,无疑坚定了与英美决裂、南下太平洋的决心。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不宣而战,珍珠港的偷袭,宣告了日本“南下”战略的实施,至于之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应该说是这次偷袭的“附属品”了。

“南下”战略的开展确实使日本如愿以偿地获得了东南亚各国丰富的石油资源以资战争,使中国抗战蒙受了更为巨大的压力。然而,日本不管不顾,饮鸩止渴般地与英美宣战,也为它最终的覆灭埋下伏笔。日军偷袭珍珠港虽然获得较大战果,但是未能摧毁美军的主力航母舰队,当国力远超日本的美国的战争机器被唤醒,就注定了日本最后的结局。局限于自身国力资源的弱小,“北进”或是“南下”都无法挽救日本侵略者覆灭的结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