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间忽晚山河出自哪里 山河带砺:袭击日军就像按钟上夜班,到点就开工
山河带砺:袭击日军就像按钟上夜班,到点就开工 原标题:山河带砺:袭击日军就像按钟上夜班,到点就开工 郑杏云:九十八岁 gt 籍 贯:广东阳春 gt 部 别:陆军独立第二十旅第一团二营六连三排 gt 阶

山河带砺:袭击日军就像按钟上夜班,到点就开工
原标题:山河带砺:袭击日军就像按钟上夜班,到点就开工 郑杏云:九十八岁 >籍 贯:广东阳春 >部 别:陆军独立第二十旅第一团二营六连三排 >阶 级:上等步兵 >前几天收到闽北蒲城粤军老兵郑杏云养子发来的短信,说正月要给老人做百岁宴,请我去参加……2015年正月,我去看过郑杏云老人。 >2015年中汕头电视台导演杨彤拍摄纪录片《大脊岭》,满天下找曾在潮汕作战过独九旅、独二十旅的老兵。我告诉他郑杏云虽然不曾在潮汕作战,但老人还能唱独二十旅的旅歌,他带着摄制小组直奔蒲城。 >陆军独立第二十旅是抗战爆发后新编的部队,于1938年初在广东肇庆地区成立。全旅下辖三个步兵团,旅部直属特务营、炮兵营、工兵连、通讯连各一。独二十旅原先是以机械化步兵旅为编装目标,但经费及装备购置均成问题,最后只有旅部配汽车及摩托车等作为指挥及运输工具。 >步兵轻武器按当时的标准倒是比较完备,每个步兵班配有轻机枪一挺,每营有机枪连,装备重机枪五、六挺,每团有迫击炮排,八二迫击炮五、六门。通信方面,步兵营有交换总机,有线通信可达步兵连。但士兵却全是新兵,训练不足,入伍时间参差不齐,一般是半年左右,少的是三个月,最少的不到一个月。因训练时间短,有些连实弹射击还没有实施过。 >郑杏云于1937年入伍,他们这批粤西新兵,原本全部是拨给第十二集团军防空高射炮营,1938年初组建独立二十旅,大部份新兵拨入。 >广州沦陷后,独立二十旅先在增城正果阻击日军,后撤到清远稳定战线,稍加休整补充,调惠州深圳一带与日军拉锯对峙。 >一九三九年,中国军队在惠阳一带与日军展开游击战。 >1938——1939年底一年多的时间里,第四战区军队在司令张发奎的严令下,不断对日军发起小规模反击。每天晚上,从惠州到丛化一线,中国军队像上夜班一样,每到子夜各种各样的袭击活动就开工。 >我采访过其他的老兵说:上头命令,冇俾佢停,冇俾佢安乐,要佢冇啖好食,冇觉好训(上头命令,不许停止袭击活动,不能给日军舒服,要让他们食不甘味,睡不安寝)。如果我们冇开工,就肯定是轮到日军来袭击我们,这样的情形一般是我们袭击得手,日军有伤亡后出击报复。反正对峙线上,我军无日不苦战,敌军无日不惶恐。 >郑杏云便是在一次出击中受伤致残,那是一九三九年十月,郑老所在的连队与日军在深圳对峙,各守一个山头,晚上就互相偷袭拉锯。郑老说:“日军一百多人,我们连也是一百多人。” >有一晚也搞不清谁先偷袭谁,到了钟点,双方没什么意见,就打了起了。兵兵乓乓打了两个多小时,眼看要收工了,一发流弹将郑杏云的右手手掌打穿,真是不好彩,他被送到118后方医院治疗。 >郑杏云说:“最后双方死多少人,谁输谁赢,我就不知道了。”我在医院里听说,日军觉得独二十旅威胁过大,调集兵力进行反击,我们那个团退到东莞两渡河又打了一场,伤亡惨重,但具体的事情不甚清楚。 >郑老受伤的右手,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没有治疗好,伤口逐步溃烂、变形,最终残疾终身。 中日双方的军事力量不平衡,导致战线不稳定,每到战事危急,他所在的医院便转移驻地。1945年,他个人也被转移到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仙阳镇的伤残军人第八教养院。抗战胜利后,郑老在附近一户农家做了上门女婿。 这个教养院接收了很多重、残军人。郑老说,解放后该院大部分伤兵就地安置,很多伤兵就住在相邻的几个村里,只是大部分已经去世。现在郑老的老伴已经去世,与养子一起生活。 " 很赞哦! (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