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刘备伐吴为什么不带诸葛亮 夷陵之戰前,趙雲和秦宓都苦勸劉備不要出兵,諸葛亮為何緘默不語

火烧 2022-08-07 15:09:15 1041
夷陵之戰前,趙雲和秦宓都苦勸劉備不要出兵,諸葛亮為何緘默不語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既是三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劉備人生的轉折點。曹操統一天下的宏圖偉業遭遇重大挫折,三國鼎立的局面由此奠定

夷陵之戰前,趙雲和秦宓都苦勸劉備不要出兵,諸葛亮為何緘默不語  

刘备伐吴为什么不带诸葛亮 夷陵之戰前,趙雲和秦宓都苦勸劉備不要出兵,諸葛亮為何緘默不語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既是三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劉備人生的轉折點。曹操統一天下的宏圖偉業遭遇重大挫折,三國鼎立的局面由此奠定。而劉備堪稱此次戰役的最大受益者。
赤壁之戰前,劉備是房無一間地無一壟,連一個落腳之地都沒有,整天寄人籬下。赤壁之戰後,劉備作為戰勝者一方,理所當然獲得瓜分戰果的資格,荊州地區從此被他收入囊中,劉備也從此擁有了人生第一塊寶貴的根據地。
但荊州正好夾在曹魏和孫吳之間,這種特殊而敏感的地理位置,註定了這是一方危機四伏的四戰之地。荊州作為江東的大門,卻長期掌握在劉備手中,使得孫權如坐針氈。孫劉聯盟破裂的苗頭因此而始。
建安二十四年,孫權乘關羽北伐曹魏之際,乘虛而入襲取荊州,殺死關羽。孫權的背信棄義之舉,徹底激怒了劉備。公元221年,劉備厲兵秣馬,調兵遣將,準備出兵伐吳,企圖重奪荊州,為關羽復仇。
當時天下大勢,吳蜀兩弱,魏國一家獨大,實力最弱的蜀漢,只有堅持孫劉聯盟的立國之本,與東吳互相呼應配合共抗曹魏,方是最為明智的選擇。如果吳蜀兩國翻臉成仇,大打出手,彼此互相削弱,正是曹魏最希望的看到的事,對吳蜀兩國有百害而無一利。
當時蜀國文武大臣中,很多人都看到這一點,學士秦宓直言勸諫,反覆向劉備陳說利害,試圖阻止劉備,卻惹得劉備大動肝火,把秦宓關入大牢,險些處死。老將趙雲也站了出來,勸說劉備以大局為重,息兵止戈,不然將會得不償失,後悔莫及。趙雲也碰了一鼻子灰,劉備看在他是老弟兄的情分上,沒有加以處罰,但卻把趙雲排除在出征將士名單之外。
令人不解的是,說話最有分量的諸葛亮,在這件事上卻緘默不語,一言不發。《三國演義》中,提到諸葛亮曾對劉備進行勸阻,但這只是羅貫中的想像,與史實不符。正史《三國志》中,諸葛亮在劉備出兵前,沒有進行任何錶態,對劉備的做法聽之任之。只是在劉備大敗而回後,諸葛亮才說了句:「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諸葛亮身為三國時代最有遠見的軍事家和謀士,對劉備出征東吳的後果必定是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但他為什麼在該表態的時候不表態,眼睜睜看著劉備往火坑裡跳?其實諸葛亮也有著自己的苦衷。
揆之當時的實際情況,諸葛亮的想法無非有以下幾點。一是他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身居高位,是孫權的心腹股肱之臣。兄弟二人分處兩個敵對陣營,這使得諸葛亮的處境微妙而敏感。作為諸葛瑾的直系親屬,諸葛亮如果出面阻止劉備,很容易被人誤認為他有私心,落下為了回護親屬而不顧國家大事的口實。
第二點,聯吳抗曹,是諸葛亮為蜀國制定並一直堅持奉行的立國之本。早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就闡明了這一點,「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為援而不可圖也」。劉備對此心知肚明。但劉備明目張胆違背這條既定方針,說明他決定放棄此國策,身為國策制定者的諸葛亮也就不好再說什麼了。
第三點,劉備與關羽義則君陳,恩猶骨肉。他已經決定不惜犧牲國家前途為關羽復仇,可見關羽在他心中分量重於泰山。諸葛亮深知,即使他勸說劉備,也不會使得劉備回心轉意,反而讓君臣之間徒增隔閡。因此他最終只能選擇了緘默不語。了解三國歷史,必讀《白話三國志》。
參考資料:《三國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