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出自哪首诗 春天讀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春天讀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感謝李逸塵老師傾情獻聲)(郎靜山攝影作品欣賞)渡漢江【唐】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著名書法家莊培森先生作品欣賞)【詩歌大意】謫居嶺外
春天讀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感謝李逸塵老師傾情獻聲)
(郎靜山攝影作品欣賞)
渡漢江
【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著名書法家莊培森先生作品欣賞)
【詩歌大意】
謫居嶺外與家鄉斷了音訊
熬過一冬後又熬過了一春
豈料越靠近家鄉心越膽怯
竟然不敢詢問那走來的人
【小賞】
前兩句:「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嶺外,是宋之問被貶官的地方,在今天的廣東一帶。在唐代,只有犯了重罪的人才會被貶到那個地方。而被貶到那個地方,基本上就生死由天了。宋之問是因為犯了重罪所以才被貶到嶺外的,這是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音書斷」告訴我們,宋之問身在嶺外根本就與家鄉的親人斷了聯繫,「音書」,指的就是書信,「斷」是斷絕的意思。「經冬復立春」是寫時間的流逝的,是說自己在嶺外已經呆了很長時間了。從這兩句我們可以體會出來,詩人是非常思念家鄉的,因為音書斷絕,他不知道家鄉親人的情況,所以非常挂念與擔憂。這兩句拿時間長與音書斷放在一起,直觀上就是為了寫一種擔憂,告訴讀者詩人的煎熬的心情。
最後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是這首詩里傳誦千古的名句,意思是說自己快要到了家鄉但是心裡反而膽怯起來,看見迎面走來的家鄉的人也不敢向他們問關於親人的消息了。
這裡面有個情況我們需要知道。這次宋之問回到家鄉並不是刑期到了,而是他偷著從嶺外逃回來的,可以說是逃犯。所以,他「不敢問來人」有擔心被人發現自己是逃犯身份這層意思。拋掉這一層,這兩句就更耐人尋味了。前兩句是寫擔憂,這兩句是將擔憂進一步推進。前兩句屬於鋪墊,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寫,這兩句直接寫了心理。這種「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原因在「嶺外音書斷」的太久了,詩人深恐自己的罪行給家人帶來傷害,這是他「不敢問來人」的一個因素。另外就是他這次是逃回來的,擔心家人是否接納他,擔心家鄉的人是否接納他,對他有什麼看法。「怯」與「不敢」這兩個詞用得真是非常的精彩,將詩人複雜的心理寫的很傳神,能讓讀者有嚼頭,能品味。
但是,如果一首詩只是靠著背景理解才能讓人明白它的情蘊的話,那這首詩不能算是第一流的。詩歌如果只是建立在時代之上,被當時的時代所制約,那它是無法成為流芳百世的經典的。宋之問這首《渡漢江》即使拋掉它的寫作背景,依然是一首佳作。最後的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寫出了人的糾結心理。什麼糾結心理呢?就是人想要得到一個東西,快要得到這個東西,然而怕這個東西不如想像中完美的心理。
「近鄉情更怯」中的「近鄉」可以理解為經過努力即將要夢想成真了,然而「情更怯」了,卻突然害怕了,害怕這個東西一旦實現,會不會如心所願呢?它是不是自己想像中的那個樣子呢?所以,在這種心態下,自然就「不敢問來人」了。這種心態幾乎是每個人都曾有過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你是學校的學霸,考試過後了,你有點擔心這次考試發揮的不好,但是又覺得憑自己的水平指定把其他的同學都能秒成學沫。這時候老師來了,你張嘴就想問他這次的成績如何,但是卻又不敢問了,怕萬一怎麼了。這種情況怎一個糾結了得!
當然,這種心態一定是在一個東西對人非常重要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的。它是人一直心心念念不懈追求的,人對它抱有極大的期待,完全不希望這種期待落空。因為不希望期待落空,所以就怕落空,所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兩句詩就把這種心態精妙地表達出來了,也就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了。
溫馨提示
很赞哦!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