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辛亥革命对服饰的历史意义

火烧 2022-11-29 01:01:49 1066
辛亥革命对服饰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后服饰变革的意义服饰的变革既根除了清代服制的封建等级区别,虽有道德性的寓意,却没有等级的限制,体现了民主共和等思想。穿着中山装成了拥护革命、与清朝封建主义决裂的一

辛亥革命对服饰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后服饰变革的意义

服饰的变革既根除了清代服制的封建等级区别,虽有道德性的寓意,却没有等级的限制,体现了民主共和等思想。穿着中山装成了拥护革命、与清朝封建主义决裂的一种标志。辛亥革命使近代服装发生了质的变化,是中国服饰从传统向近现代变革的重要历史过程。服饰变革不仅是辛亥革命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是革命成功的表征之一。

民国初期受推翻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清朝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当时的政府还以国家法制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

多年致力于中国服饰及红帮文化研究的冯盈之认为,服饰变革不仅是辛亥革命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是革命成功的表征之一,“最典型的就是中山装”。

从19世纪后期孙中山组织兴中会开始酝酿,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及1912年民国成立,服饰变革从思想到实践,一直是革命的一部分。孙中山不但是革命先行者,而且也是近代服饰改革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他把变革服饰同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紧密联系,率先着西服,此后又亲自倡导创造了中山装。

第六代红帮传人江继明对服装有很深的理解,孙中山早期在日本的时候,就想到要改革中国的长袍服装,以便穿得舒适、大方、得体。总结了西方服装以及日本学生装和士兵装的各方优点,汇集成现有中山装的款式,请当时在日本的华人裁缝制作。

在“剪辫易服”的氛围下,中山装成为革命者的一个独特象征,穿着中山装成了拥护革命、与清朝封建主义决裂的一种标志。由于孙中山的提倡及其本身所具有的简便、实用性能,辛亥革命起中山装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1929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

此后,作为中山装制作和发展的主力军,红帮裁缝还以中山装为母体,又设计了学生装、青年装、军便服等。由中山装为母本衍化出来的服装具有思想、情感和文化的象征功能。

辛亥革命不仅让男人穿上了精神得体的中山装,妇女的旗袍革新也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冯盈之认为,旗袍的改良运动不仅推动了女性服饰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辛亥革命的服制变革向纵深发展。

“所以说,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服装制度的变革。”冯盈之表示,辛亥革命使近代服装发生了质的变化,是中国服饰从传统向近现代变革的重要历史过程。

2.辛亥革命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以湖北新军为主力发动武昌起义,并迅速获得成功。

各省纷纷响应,进而掀起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暴,终于推翻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 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新政府制定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了多项政策和法令,推行了一系列充满民主共和精神、废除封建陋习的革新措施。其中包括:改变中国的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代表汉、满、蒙、回、藏的五色国旗;改用阳历,男子开始剪辫,女子开始放足;下级对上级政府官员不再行跪拜礼,等等。

总之,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树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辛亥革命的成功,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拓宽了视野,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

辛亥革命后,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种有目的的政纲、政论、宣言遍布报刊。过去封建者视为洪水猛兽而遭到严禁的政党组织,这时竞相宣告成立。

这无疑有利于吸引和动员人们关注和参与政治生活,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民主精神和现代公民意识。 从此,中国开始走出家族统治和王朝更替的封建社会形态,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加快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判断、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辛亥革命也有明显的弱点:它没有能提出一个明确而完整的反对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政治纲领,没有能比较广泛地发动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下层劳动群众,没有形成一个能够胜利地领导这场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3.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破天荒首次高举起民主共和的旗帜高举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历史真正跨进了近代的门槛,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纪元。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复兴的起点,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闸门,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辛亥革命为中国政治现代化扫除了制度性障碍,并做了制度创新的有益尝试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时起,中国便进入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世袭制时期。

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皇权主义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尽管农民战争频频发生,但对皇权统治的崇拜则根深蒂固:农民起义领袖推翻旧的皇帝, 自己又兴冲冲地登上了皇帝宝座,王朝体制依然以巨大的惯性力量在原有轨道上运行。

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入中国以前,人们不可能创建代替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将从西方政治制度中找到的民主共和作为革命目标,辛亥革命终于突破了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旧轨,掀除了皇帝宝座;并且在帝制的废墟上,按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制度的模式组建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临时约法》,建立了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的议会制度。

作为一场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对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转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2.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翻天覆地的变革。

在延续了数千年的皇权主义思想浸染下,皇帝历来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人们几乎不能设想没有皇帝的日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与中国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立宪观念为人们接受并逐渐深入人心。

从此以后,“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都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丑剧。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章杂志纷纷涌现,政治生活空前活跃,人们的政治地位明显提高,参与政治的意识大大增强。告别封建臣民身份、争做民国“新国民”,成为民初社会一大风尚。

南京临时政府还采取一些移风易俗的措施,如剪辫子、易服饰、禁缠足、禁鸦片、废跪拜、改称谓等,这些措施触动了传统社会的神经,有力地荡涤了旧社会的陈规陋俗,使普通老百姓感受到革命浪潮的巨大;中击。觉醒的中国人开始摆脱封建束缚对人性的压抑,而有了鲜明现代性的独立人格,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一成立,各种政党组织、群众团体都开始公开活动,纷纷表达各个不同利益集团对时局的意见。不能结党是封建时代的特征。

否定了封建皇帝,自然就要肯定结党的正当性。这也是辛亥革命带来的一种思想解放。

3.辛亥革命强化了民众的法制观念 武昌首义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随即发布文告,宣布“永久建立共和政体,与世界列强并峙于太平洋之上,而共享万国和平之福”。不久就颁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鄂州约法》以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制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地区性资产阶级民主立法,为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供了范本。 《临时约法》贯彻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宪法的基本原则,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色彩,是中华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

与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颁布的具有君权宪法性质的《钦定宪法大纲》相比,《临时约法》具有鲜明的民权宪法性质,人民的民主权利在此得到较为充分的肯定;与湖北军政府颁布的具有宪法性质的地区性民主立法《鄂州约法》相比,《临时约法》更具全国性意义,内容也更加系统完备。因此,《临时约法》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用宪法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共和宪政最大的特点。尽管袁世凯和北洋政府破坏了《临时约法》,法制观念仍为民众所接受。

共和国的执政者只能在宪法的范围内活动,这是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最大遗产。 4.辛亥革命促进了现代民族国家认同 革命党人以“排满”相号召,起到了一呼百应的动员作用。

由于辛亥革命的成功,满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在政治上的不平等取消了。由于“排满”本身体现着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孙中山在1 91 2年元旦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立即宣布: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就是“五族共和”的主张。

“五族共和”是以取消民族不平等为先决条件的。随着“五族共和”主张的提出,就是“中华民族”新概念的出现。

“中华民族”的概念规定了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族平等”,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核心观念。

用中华民族概括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和,最为恰当,没有厚此薄彼之嫌。使用这个称呼,为中国务民族消除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在中国历史上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中华民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这个称呼为全国务民族人民所接受。

民族平等和。

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辛亥革命对服饰的历史意义

4.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同盟会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夺取思想阵地的领导 权,为推翻清朝做舆论准备。

与此同时,革命派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由于 群众基础薄弱,这些起义都相继失败了,但它有力地冲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扩大了 革命影响,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鼓舞了更多的志士仁人投身于反清斗争。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号称“九省通衢”,是当时的水陆交通中心,又是帝国主义 侵略中国的重要据点和清朝统治的一个重心,也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活动非常活跃的 地区。

1904年,武汉成立了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随后又成立了日知会、文学社和共进会等革命团体。 革命党人在武汉长期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大批青年学生、群众加人革命队伍。

革命党人深人新军中进行宣传,把反革命武装变为革命武装。到武昌起义前夕,新军中已有1/3的士兵参加了革命组织,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军。

1911年的广州起义和四川保路风潮,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后,清朝调湖北军入川镇压,统治者在武汉的兵力减弱,武昌起义的时机成熟。 9月,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推动下,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武昌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了起义临时总指挥部,推举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为参谋长,并制定了起义计划,预定在中秋节起义。

同时,拟定文件,绘制旗帜,制造炸弹,为起义做准备。起义前夕,孙武在汉口俄租界赶制炸弹时不慎爆炸受伤,革命机关遭到破坏,革命的旗帜、文告及党人名册全被搜走,起义计划暴露。

起义总指挥部及其他机关也被破坏,起义领导人大批被捕或逃亡。革命党人和新军中的革命士兵见事态紧急,决定自行秘密联络,提前发动武装起义。

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和广大士兵在熊秉坤率领下,首先发难,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他们杀死镇压起义的反革命军官,冲出营房,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各处响应的起义士兵齐集楚望台,并临时推举吴兆麟担任指挥,向总督衙门发动进攻。湖广总督吓得惊魂丧胆、走投无路,急忙从总督署后围墙上打开一个洞逃之夭夭。

各起义部队在统一指挥下,经过一夜激战,攻占了总督衙门,占领了武昌,武昌起义胜利了。随后,起义军又占领了汉阳和汉口,革命军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武昌起义胜利后,由于同盟会主要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等均不在武汉,革命党人便推举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湖北军政府成立后,宣布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大清年号。

同时,号召各地发动起义,共同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共和制。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起义以来第一次取得的胜利。

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树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是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极大地影响了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了各国人民反抗压迫的民族解放热潮。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6.从辛亥革命到近代的服装变迁 论文

: 辛亥革命后的近代和现代服饰 1、20世纪10年代 在辛亥革命以前,虽有中国人在国外接受了西方的装扮,但回国以后还得戴假发,穿大褂长袍。

太平天国有着与清朝不同的服饰制度,女子甚至废除了裹足陋习,怛在本质上还是没有超越封建等级思想。社会主体服装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很小,服饰的交流主要局限于不同民族间。

到了20年代初,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彻底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孙中山先生卒先引进了高领军装和西式裤子,并且南京临时政府的官员无论官阶大小都着同样的制服。

从此,在中国社会上演了几千年的传统冠冕服饰连同它森严的等级制度,礼仪规范失去了法律的保护,中国服饰进入了一个开放,蓬勃,融合的发展时期。 1.2典型服饰及形象 1.2.1男子服饰 辛亥革命取消了原先的封理服装禁令,但封建意识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同阶层的人根据经济状况,社交范围和政治信仰选择不同的装束。

长袍马褂是最常见的装束,作为礼服时还有一定的格式。下身一般穿中式裤子,民初这种裤子比较宽松,裤脚用绷带系扎。

其他的装束还有西服、日式学生装等。这些眼装也只是集中出现在少量官史、知识分子和学生中间。

日式学生从欧洲西装造型的基础上派生而来,直立领、胸前有一个大口袋,而腰身,衣袖的结构均类似于西装。 一般乡间和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还是上着杉袄、下着裤子。

1.2.2女子服饰 辛亥革命带来的思想变革在女子服饰发展中相对滞后。政府颁布的女子礼服未能在民间推广,在日常生活中,女子仍旧穿袄裙,旗袍。

这时的旗袍还是平面结构,宽大、松身。袄裙在辛亥革命前后具体样式有所不同,之前是衣身长宽,袖口大而有边,肩部有装饰;之后衣身变短,袖、襟等处的缘边和攘饰渐少,但衣颇特别高。

有时下摆呈圆弧形,上衣外面还加穿一件背心。下面的裙装变成十二裥或二十四裥的样式,裙长至足,裙边和裤门右娘饰。

1.2.3服饰品 一般长袍马褂配穿瓜皮帖或罗宋帽,穿布鞋或棉靴;西装配西式礼帽、皮鞋;学生装则配西式礼冒、鸭舌帽或阔边帽,穿皮鞋。 值得注意的是,服饰品的应用此时与地区密切相关。

例如在上海已经引进了欧洲的高跟鞋,但在其他地区的大多数妇女还在裹脚;大多数的都市妇女都已经头披白纱举行“文明婚礼”,在广大的农村仍是红袄珠冠的旧礼俗。 2、20世纪20至30年代 2.1 时代背景 “五四”运动以后,中西文化的交流更加广阔深入。

西式服装穿着方便、款式多样;造型独特,逐渐获得青睐;而中式传统服装也仍然为人们心目中的佼佼者,在中西服饰发展的同时,中式服装也在不断吸取其他服装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中西式服饰并存且不断地走向现代化。“五四”运动使更多的妇女思想得到了解放,20世20至30年代是中国妇女服饰演变的重要阶段。

2.2典型服饰及形象 2.2.1男芒服饰 除了民国初年以来就有的样式,还出现了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新装。 (1)中山装,这是在学生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款式。

此时的中山装后背开缝,下端开衩,后背腰节处装有横带,前身做4个明袋,其中下面2个大袋为琴式袋,各袋都有皱裥和袋盖,门襟7粒扣,袖口钉2至1粒扣。 (2)中西合璧的样式。

这是民国中后期起出现的一种较为时兴的装束,即将长袍、西服裤、补帽和皮鞋组合起来穿。这是中西结合较成功的一种男子服饰式样,不失民族风韵又增添英俊之气。

文雅中显露干练。 2.2.2女子服饰 (1)改良旗袍,受西方服饰的影响,袍身逐渐收窄,增加腰省、胸省,并运用装袖与肩缝等元素,使款式走向完美成熟。

其样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在穿着风格上一改以往宽大直筒的形态,变得修身合体,充分展示了中国女性的曲线美。

(2)袄裙。此时的袄裙仍旧是上衣下裳。

长袄长至臀围线一下,高领,宽袖;短袄长至腰围线以下,低领、宽袖,袖长及肘,袖口肥大宽直。领有直襟、大襟和偏在右襟自领而直下的斜襟。

下摆有直角,圆角等。这时袄的裁制比较紧体,通常配穿马面裙等长套裙,并喜作彩绣装饰。

(3)文明新装。这是袄的一种体形武。

在留日学生的形象下,不少年轻妇女穿着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衣衫非常朴素,下穿黑色长裙,裙上不施绣纹,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一概不用,故称“文明新装”。 当然上述的穿着在城市、城乡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比如在上海,西式晨礼服、西式茶舞服、西式连衣裙,西式大衣的美好开始流行,上海女子烫发、穿高跟鞋和时装的时候,北京的女子还在穿紧身旗袍,农村的妇女则还在穿宽衣大绣衫和六脚扣的裤子。 2.2.3服饰品 妇女头饰依保留传统方式,曾流行过一段时间的刘海和长辫,剪发也流行过,剪发后一般用绸带束发;就男子而言,早在中华民国始建之初,政府就发出了《剪辫通令》,从城市中的官吏和知识分子开始,剪发逐步被人接受。

在民国建立初期,政府部门就把女子放足禁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到1937前夕,以江、浙、沪、粤为主体的沿海地区已经基本禁绝,并向内地扩展。

放足以后,女子的鞋袜。

7.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

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

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

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

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

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8.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2、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打乱了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在中国建立的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因为随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也就猛烈冲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使帝国主义利用清政府奴役中国人民的美梦彻底破灭。

3、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辛亥革命的暴风骤雨,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束缚。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政策、法令鼓舞下,各地相继出现了各种实业团体,筹资创建工厂,发行实业报刊,设立工业学校。社会迅速掀起创办实业的热潮,从而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促进了中华民族新觉醒。专制君主的打倒,民主思潮的高涨,打破了束缚人们的精神枷索,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了人民的革命精神,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从此民主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5、辛亥革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的政策、法令,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同时还颁布了剪辫、放足等革除各种陋习的法令,对中国社会风俗的演变产生了很大影响。

6、辛亥革命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亚洲一些国家掀起了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有力地冲击了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如:1912年,旅居中国的越南爱国侨民,在辛亥革命的直接影响下,组织了越南独立党,提出了民族解放和建立共和国的要求。1913年,印尼及其他殖民地人民,在辛亥革命鼓舞下,广泛掀起了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