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进藏真实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时的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时的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时的故事: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还在汉藏民间广为流传。
公元七世纪初,中原地区经过数年的战争,李渊(唐高宗)、李世民(唐太宗)父子于618年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国,国势非常强盛,成为当时东亚地区文明的中心,对周边民族部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许多民族部落纷纷与唐朝修好,促进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
而在这个时候,一代英主松赞干布也已称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对一些小国的兼并,定都逻娑(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并积极谋求与唐朝建立密切关系。
从公元634年始,他两次派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的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 向唐皇求亲。
公元641元,唐太宗终于同意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
于是文成公主在唐蕃专使及众侍从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籽、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
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
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扩展资料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影响: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房间的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
藏族的史书用大量篇幅来记载公主的事迹。
文成公主来的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
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携带了佛塔、经书和佛像入蕃,决意建寺弘佛。
她协助松赞干布设计建造了大昭寺。
大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亲自到庙门外栽插柳树,成为后世著名的唐柳。
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称长庆会盟碑就立在唐柳旁。
现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着的一尊释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当年带来的。
大殿两侧的配殿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动。
只是他们脸上因布施献金的人太多,而绽开了金皮疙瘩。
文成公主还修建了小昭寺。
从此,佛教慢慢开始在西藏流传。
文成公主还对拉萨四周的山分别以妙莲、宝伞、右施海螺、金刚、胜利幢、宝瓶、金鱼等八宝命名,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松赞干布专门为文成公主修筑了宫室。
汉文献中所述“为公主别筑城敦宫室”,系指松赞干布特为文成公主修筑于西藏拉萨红山之巅的三座堡式宫楼“布达拉宫”,以及后来由文成公主亲自主持所修筑的吐蕃式殿宇“大昭寺”与汉式庙宇“小昭寺”。
百年后布达拉宫毁于雷电、战火。
经过十七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
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17米,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气势磅礴。
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拉萨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
这些壁画构图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
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四壁陈列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的彩色塑像。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以及推进藏族文化的功绩,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泛传播。
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为是绿度母(菩萨)的化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成公主进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