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七国之乱是哪七国 吴楚七国之乱,汉朝为什么会出现“吴楚七国之乱?

火烧 2023-01-21 09:45:34 1045
吴楚七国之乱,汉朝为什么会出现“吴楚七国之乱? 汉朝为什么会出现“吴楚七国之乱?吴楚七国之乱 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前154)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

吴楚七国之乱,汉朝为什么会出现“吴楚七国之乱?  

汉朝为什么会出现“吴楚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

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前154)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七王的血统关系如下: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则是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削夺王国土地。 王国势力强大的局面,是汉高祖刘邦时形成的。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汉五年(前202)刘邦称帝后,共有异姓王七人(见异姓诸侯王)。他陆续消灭了除去长沙王吴芮以外的六人。他认为秦祚短促是由于秦不分封子弟的缘故,所以在异姓王的故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九人为王,即同姓九王。高祖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王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有些国王甚至被摧残致死。齐王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虽有猜疑,但却难于处置。齐王肥献城阳郡地与吕后之女鲁元公主,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以刘姓诸王与拥刘大臣团结反吕的形式表现出来。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当时齐王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宿卫长安。他们暗约其兄齐王将闾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将闾继承帝位。刘将闾应约起兵,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出击。灌婴屯兵荥阳,与刘将闾相约连和,待机共伐诸吕。这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群臣认为代王恒外家薄氏比较可靠,估计不致出现类似诸吕弄权的严重问题。于是协议,舍齐王将闾而立代王恒为帝,即汉文帝。 文帝以高祖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汉初所封诸侯王,到这时都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一概就国,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便于文帝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诸皇子为王,皇子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于梁王揖死后徒封梁王。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其三是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举足轻重的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例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以已故的齐王肥的诸子为王。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肥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此外,爰盎、晁错针对淮南王长骄横不法,都提出过削藩建议,文帝碍于形势,没有实行。 文帝时一再发生王国叛乱。原来,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将闾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受封为城阳工和济北王。城阳王章不久死去。济北王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乘文帝亲自击匈奴的机会,发兵叛乱,欲袭荥阳,事败自杀,济北国除。文帝六年淮南王长谋反,被废徒蜀,死于道中。这些事件预示着王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乱的先兆。所以贾谊在上汉文帝的《治安策》中慨叹说:“今或亲弟谋为东帝(按指淮南王长谋反),亲兄之子西乡(向)而击(按指济北王兴居拟袭荥阳),今吴又见告矣。” 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昂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吴王濞首先与齐王肥诸子中最强大的胶西王昂联络,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之。胶西王昂又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濞还与楚、赵、淮南诸国通谋。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濞立即谋杀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分别起兵。原来参与策划的诸王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城守,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吴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在他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 楚王墓兵马陶俑出土现场 徐州市郊狮子山村土 吴楚七国之乱图 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那时在江淮之间叛乱的淮南王英布败走吴越,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壮王无以镇之,而高祖亲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刘濞为吴王。吴国是五十余城的大国。吴国的彰郡(辖今苏西南、皖南、浙北之地)产铜,滨海地区产盐,吴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铸钱、煮盐,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吴国以船运载,一船相当于北方数十辆车,有较高的运输能力。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文帝时,吴太子入朝长安,由于博奕争执,被汉太子刘启(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击杀,引起了汉吴双方的猜疑,吴王濞自此二十多年托病不朝。文帝为了笼络吴王濞,赐以几杖,允许不朝。吴王濞骄横不法,以珠玉金帛贿赂诸侯王和宗室、大臣,企图在政治上取得他们的助力。 景帝三年(前154),吴王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众二十余万,还兼领楚国兵。他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齐、赵兵。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爰盎,建议景帝杀晁错,恢复王国故土,以换取七国罢兵。景帝在变起仓猝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处死晁错。暂时居于优势的吴王濞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东帝”的地位,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 在吴楚军西向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景帝弟刘武的封国梁国横亘其间。吴楚军破梁军于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当时周亚夫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他不救梁国之急,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截断吴楚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吴军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地。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梁国又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吴军无法越过。吴军北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境)周亚夫军营求战。结果吴军一败涂地,士卒多饥死叛散。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濞率败卒数千遁走,退保长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东越人杀吴王濞。楚王戊也军败自杀。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结束。 在齐地,胶西等王国兵围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诸王或自杀,或伏诛。齐王将闾为汉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在赵地,赵王遂撤兵坚守邯郸,郦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吴楚兵败,也不肯入汉边助赵。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遂自杀。 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见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吴楚七国之乱是什么典故?

吴楚七国之乱是西汉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究其性质,则是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的斗争。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集中力量击溃强大的项羽势力,被迫分封了一批异姓诸侯王。刘邦称帝后,共有异姓王七人,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敖、韩王信、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异姓诸王据有关东广大地区,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成为统一的隐患。为巩固汉朝的统治,刘邦采取果断措施,逐一铲除异姓诸王,他先后消灭了韩信等六个诸侯王。只有长沙王由于其封国僻远,又处于汉与南越的中间地带,可以起缓冲作用,所以直到文帝时才由于无后而国除。

在消灭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刘邦以“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割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诸侯王国封域范围十分广大,辖地共达三十九郡,约当于战国后期的关东六国故地,其中“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而当时中央直辖领地则“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中央辖郡范围,约当于战国后期的秦国。其东、南、北三面,均为诸侯王国封域,形成“诸侯比境,周匝三垂”之势,依旧是树弱枝强的局面。为了控制诸侯王国,汉政府规定中央派太傅辅王,派丞相统王国众事;诸侯王必须用“汉法”,不得擅为法令;没有皇帝的虎符、诏书,诸侯王不得擅自发兵;不经皇帝准许,诸侯王不得擅自赐爵、赦死罪。但是王国得自置御史大夫以下官吏,自征租赋,自铸货币,自行纪年,实际上仍然处于半独立状态。

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原为巩固中央,欲以血缘关系作为政治支柱。但分封早已成为一种落后的政治制度,结果适得其反。公元前195年,刘邦死,子刘盈即位,是为惠帝。惠帝懦弱不喜权术,大权操纵在他母亲吕后手中。吕后一面打击、铲除刘氏诸侯王,一面分封诸吕及亲吕势力为王。至吕后八年(前180)吕后死前,诸侯王国一变而为十四国,原刘姓王国仅存齐、楚、代、淮南、吴五国,其他九国,除吴氏长沙国外,均为吕氏集团所据有。吕氏死后,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兀老大臣用计夺得兵权,与朱虚侯刘章(齐王襄之弟)共诛吕氏一族。诸吕势力被消灭后,陈平、周勃密迎代王刘恒入继大统,是为文帝。刘恒为高祖刘邦中子,惠帝之异母弟,即位之年,才二十四岁。文帝即位之初,诸吕虽诛,但他以藩王人承帝统,威信未立,羽翼未丰,而刘氏诸王则已屡代藩封,基础已固,他们据有“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的广大国土,自置丞相以外的官吏,掌握着地方财政、军事大权。又以新诛诸吕,气焰万丈。但文帝为人谨慎而有谋略,他即位后,对诸王采取优容政策:如吴王濞称病不朝而仍赐以几杖,淮南王长骄蹇,击杀审食其而仍赦其无罪。可见当时中央政权之衰微,而诸侯王则愈益骄纵。他们擅改法令,自置官属,各据一方,目无天子。如吴王濞“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他占有五十余城,并宣布吴国“百姓无赋”,引诱西汉政府直辖区的农民投到吴国,以增加王国的劳动力。文帝同父异母弟淮南王刘长也采取同一办法,招引许多西汉政府直辖区的农民和逃亡罪犯,“为治家室,赐与财物爵禄田宅,爵或至关内侯,奉以二千石所不当得”。甚至“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无度,为黄屋盖儗天子,擅为法令,不用汉法”,成为独立王国。

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强大,对朝廷态度也异常傲慢,甚至乘隙举兵叛乱。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将间为帝的谋划,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受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城阳王刘章不久死去。济北王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乘文帝亲自出击匈奴之际,发兵叛乱,进攻荥阳,事败自杀。文帝六年(前174),最为骄恣的淮南王刘长遣人与棘蒲侯太子柴奇密谋在谷口(今西安市北)举兵反叛,失败后,被废徙蜀,死于道中。其他诸侯王也积聚力量,相机而动。

当西汉政权受到同姓王势力严重威胁时,朝廷中出现一些力主加强皇权的政论家,其中最著名的是贾谊和晁错。

贾谊(前201—前168),河南洛阳人,二十余岁即被文帝擢为太中大夫。他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敏锐的政治见解,曾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提出深刻的建议。他的建议和主张大都包括在上给文帝的《陈政事疏》(即《治安策》)中。他在疏中尽情极致地向皇帝指出诸侯王的专横说:“今或亲弟谋为东帝(指淮南王刘长),亲兄之子西向而击(指济北王兴居欲西袭荥阳),今吴又见告(被人告发)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最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因此,贾谊极力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他认为,当时最严重的问题是诸侯王势力的存在。他说:“天下之势,方病大疸(肿),一胫之大几如要(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指出这种本末倒置、尾大不掉的情形,是最可痛心的事,必须立即扭转,否则必成痼疾,难以为治。他向文帝建议:“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最后达到“辐辏并进归命天子。文帝十二年(前168),贾谊因怀才不遇而死,但他的《治安策》毕竟使文帝受到影响。文帝十六年(前164),分齐国之地为七国,分淮南国之地为三国,实际上就是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治方案之实现。

继贾谊之后,与贾谊持相同见解的有晁错。晁错(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年少时学法令,义从伏生受《尚书》,为文帝太子舍人。他屡次向文帝建议削夺诸王的封土。景帝即位后,晁错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其时诸侯王愈益骄横,渐至目无法纪,晁错建“削藩之策”。他明确指出:诸侯王势力日益强大,“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急,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景帝三年(前154),用晁错之策,削楚王东海郡,削赵王常山郡,削胶西王六县,以次削夺。景帝的削藩,引起诸侯王的震恐。当“汉廷臣方议削吴”时,“吴王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故举事”。吴王濞先后与楚王戊、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赵王遂等串通,于公元前154年正月同时起兵。原来参与策划的诸王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城守,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实际起兵的只有七国,史称“吴楚七国之乱”。在七王中,吴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为了诛“贼臣”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在刘濞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

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三年(前195)。前一年,异姓王英布因谋反,为高祖击杀于吴越,时刘濞年仅二十,曾以骑将从征。刘邦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壮士无以镇之,而高祖亲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刘濞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吴国的鄣郡(辖今江苏西南、皖南、浙北之地)产铜,滨海地区产盐,吴王濞“招致天下亡命者”从事铸钱、煮《盐,收其利以足国用。吴国由于经济富饶,境内不征赋税,不愿亲服徭役的更卒,可以出钱由政府雇人代役,王国按照“平价”付给受雇者佣值,因而得到百姓的支持。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吴国积累了大量财富,经济实力十分雄厚。七国之乱,吴为谋主,与它的经济优势有很大关系。再有,文帝时,吴国太子入朝长安,由于博弈争执,为汉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以博局击杀,引起吴王刘濞的怨恨,自此二十多年称病不朝。文帝初立,只得赐几杖以示优容,此后刘濞愈益骄横,失藩臣礼,以致举兵叛乱。

如何对待吴楚叛乱,西汉朝廷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晁错力主以武力平叛。建议景帝亲自领兵出征,并积极筹划军备供应。曾经接受吴王刘濞财货的吴相爱盎则坚决反对,他阴谋离间晁错与景帝的关系,说诸王无非因晁错主张削藩而反,“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在爱盎的蛊惑下,景帝被迫错杀了晁错。但七国志在推翻汉中央政府,谋取最高领导权,是以晁错虽诛,而七国之兵不解。景帝至此开始醒悟,决定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统率三十六将军东击吴楚;另派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击齐;并以窦婴为大将军屯于荥阳,监督进攻齐、赵的军队。

七国反后,吴楚合兵西进,梁首当其冲,成为叛军进攻的第一个目标。梁能否抵挡住吴楚的进攻,关系着战争的全局。指挥主要战场作战的周亚夫,是一个熟习韬略的将军。他过去屯军细柳(今陕西咸阳市西南)防备匈奴时,曾因治军严谨,受到文帝的称赞。文帝临终时嘱咐景帝:“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所以当七国举兵反叛时,景帝命他担负进击吴楚联军的重任。周亚夫受命太尉,出发前曾向景帝报告作战方案说:“楚兵剽轻(剽悍轻捷),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拖住它),绝其粮道,乃可制。”周亚夫很明白,此计施行,必然会结怨于梁王(景帝之弟),故先请示景帝。经景帝批准,亚夫即大胆地按计划实行。

周亚夫率军从长安出发,准备会师洛阳。当行经霸上(在长安东)时,赵涉拦马向亚夫建策说:“吴王素富,怀辑(集)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问人于觳(山)渑(池)隘狭之间。且兵事尚神秘,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间(迂回)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洛阳有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于是周亚夫立即改变行军路线,迅速由蓝田出武关,经南阳到达洛阳,并派兵抢先占领了荥阳要地,据有武库和敖仓之粟。由于第一步计划的顺利实施,周亚夫高兴地说:“吾据荥阳,荥阳以东无足忧者。”

周亚夫到洛阳后,为了保障潼关、洛阳间的交通补给线和后方的安全,立即派兵清除了觳、渑问的吴楚伏兵。军到淮阳,又向绛侯(周勃)故客邓都尉问 计。邓都尉建议说:“吴兵锐甚,难与争锋,楚兵轻,不能久。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兵东北壁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以梁委吴,吴必尽攻之。将军深沟高垒。使轻兵绝淮泗口(今江苏淮阴县西泅水入淮之口,又名清口),塞吴饷道。彼吴梁相敝而粮食竭,乃以全强制其疲极,破臭必矣。”由于邓都尉的意见与周亚夫的作战计划不谋而合,更加坚定了周夫亚实施原订方案的决心。

吴楚方面,吴王出兵之前,大将军田禄伯建议:“兵屯聚(集中一路)而西,无他奇道,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吴王太子谏阻说:“王以反为名,此兵(兵权)难以借入,入亦反王,奈何。”刘濞因而未采纳田禄伯奇正并用之策。

吴国青年将领桓将军向刘濞建议说:“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蚕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攻打)城邑,汉军车骑至,驰人梁楚之郊,事败矣。”吴王以此问吴老将,老将皆认为,年轻人只能冲锋陷阵,安知大计。于是吴王又拒绝采纳桓将军避短用长、速据中原战略要地的建议。

汉景帝前三年(前154)正月,吴王濞亲率十二万大军从广陵出发北渡淮河,会合楚兵。他一方面派周丘乘夜袭占下邳(今江苏邳县)向北略取城邑;一面发书遍告诸侯:声称起兵的在于诛杀晁错,以清君侧,并宣扬吴国声威,说吴国地方三千里,拥有精兵五十万,还有南越兵三十万人听从调遣。刘濞部署进军路线:长沙王子“定长沙以北,西走蜀、汉中”;南越、楚王、淮南三王,“与寡人西面”;齐诸东越人诱杀吴王濞,献其首级于汉。楚王戊军败自杀。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吴楚两军首先败亡,七国之乱基本平定。

当吴楚联军向梁进攻之际,胶东、胶西、济南、淄川、赵等王国亦同时举兵西向。由于齐王将闾临时背约,据城自守,胶西等王国军乃围攻齐都临淄,三月不能下,从而为汉军从容集中兵力提供了时间。当栾布率军到达齐地时,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国军队,在兵疲意沮的情况下,全被击破。

胶西王自杀,其余各王均伏诛。齐王将闾为汉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还参与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临淄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当他听说栾布将移兵伐齐时,畏罪自杀。赵王刘遂。

在河北暗结匈奴,并集结兵力于西境,欲待吴楚军破梁以后,并力西攻长安。但当郦寄军向他进攻时,赵军立即退保邯郸,负隅固守,汉军久攻邯郸不下。匈奴闻吴楚兵败,不肯发兵助赵。栾布在击灭胶西等四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赵王于城破后自杀。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至此全部结束。

七国之乱既平,景帝“感吴楚之难,始抑损诸侯王。景帝中五年(前145),下令改革诸侯王国官制,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剥夺诸侯王的治民权,以削弱王国的分权势力。同时在经济上,取消“高祖时诸侯皆赋”的特权,改为“诸侯独得食租税”,使其不再具有与中央相对抗的物质条件。从此以后,地方割据的局面,遂告结束,中央集权日益高涨,西汉的政权开始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七国之乱是哪七国 吴楚七国之乱,汉朝为什么会出现“吴楚七国之乱?

西汉时的吴楚七国之乱是谁平定的?

吴王刘濞的三十万军队同楚王、胶西王等诸侯王的军队会合后,立马增至五十万,在军队数量上远远压倒中央朝廷。但是叛军在梁国境内遇到了抵抗,吴王刘濞采取了错误的战术,在梁国费时费力攻打城池。这被绕后的周亚夫抓住机会,切断了叛军的粮草,并同梁国守军合力击败了叛军。吴王刘濞逃到东越境内,但是被越王诛杀,并将头颅献给了汉朝。其他诸侯王们也都无一例外地自杀身亡。七国之乱就此结束,周亚夫率领军队前前后后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平定了声势浩大的叛乱。

吴楚七国之乱为什么齐国没反

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在七国之乱中,齐孝王刘将闾并没有直接参与齐国叛乱,但被另行册封的山东之王(济南王、淄川王、胶西王、胶东王)却参与了叛乱;而且刘将闾在被围困的过程中首鼠两端,并倾向于叛军这一边。他一面派人求救,一面暗与叛军联络。栾布击破叛军后,了解其情移兵伐齐,惧而自杀。因而在七国之乱中,齐国也是有反心的,而且后来也被列入叛乱的行列。只是齐国和叛乱的七国不同(他们是被剥夺封地),齐国仍旧保留自己的封地,汉景帝“以为齐首善,以迫劫有谋,非其罪也”,立刘寿为齐懿王,之后齐国就没落了。

吴楚七国之乱打了多久 七国之乱是谁平定的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在现今的扬州起兵,以“清君侧”为名义,向西进发同西面的楚君会合共同朝着长安奔去。会合后的吴楚两军是这次叛乱的主要军队,同时的齐王守在临淄不出,赵王则勾结匈奴意欲共进长安。

得知叛乱后的汉景帝开始准备出兵镇压一事,此时有人建议诛杀晁错以应付七国的“清君侧”之由。汉景帝批准了,于是倒霉的晁错被满门抄斩,晁错本人也被腰斩在东市。然而这并不能平息七国之乱,因为七位诸侯只是打着“清君侧”作为幌子而已,实际上要清的就是皇帝本人。最后汉景帝终于以晁错为代价,决心扫除七国。

吴楚七国之乱,究竟是为何?

吴楚七国之乱,我们首先要清楚,这次大叛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共七位同姓诸侯王参与的,分别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和胶东王刘雄渠。

其实仔细看这场叛乱,还是因为时任皇帝汉景帝,在自己官员晁错引导之下,发现了刘邦开国时分封同姓王的弊端,所以借口为吴王刘濞有罪,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从而展开对同姓诸侯王的削藩进程。这一点实际上是没有任何问题,而吴楚七国,作为自身利益受到损伤,要发兵叛乱也是情理之中。

因此,这次叛乱是结构性的,所谓吴王刘濞的“清君侧,诛晁错”只是一个借口,所以汉景帝杀晁错以求退兵,其实是缘木求鱼,毕竟刘濞不仅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还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目的很明显,就是取而代之。还好最后的叛乱被平定,刘濞逃到东瓯,为东瓯王所杀,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

这次叛乱发生的原因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汉朝王国势力威胁基本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也在一定程度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这一点说明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王并不靠谱,从西汉开始,到明朝都是如此。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这在众多的史书中,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交代。那就是文景之治却是促进西汉经济的发展,但是汉文帝称帝,实际上在刘邦后代中,是有些疑问。故而不少同姓诸侯王对文景二帝并不买账,这一点对最后的叛乱发生,有一定影响。

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的前后经过如何?

吴楚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三年,也就是在公元前154年1月。所谓“七国”是指吴国、楚国、赵国、胶东、胶西、淄川、济南,其带头的是吴王刘濞与楚王刘戊。吴国的都城广陵,即今江苏的扬州;楚国的都城彭城,即今江苏的徐州;赵国的都城即今河北省的邯郸;胶东国的都城即墨,在今山东平度县境内;胶西国的都城即今山东省的高密县;淄川国的都城即今山东昌乐,当时称作剧县;济南国的都城即今山东章丘,当时称作东平陵。

汉高祖刘邦登基做皇帝后,总结前朝的经验教训,认为秦王朝那么快速灭亡,是皇室力量太衰弱的原因。于是,他大封刘氏子弟为诸侯王,想凭借刘家叔伯兄弟诸王的实力,作为西汉政权稳固的坚强后盾。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即位后很快就掌握了大权。此时,诸侯国势力已强大起来,已据有“跨州兼郡,连城数十”(《汉书诸侯王表序》)的广大国土,各个王国拥有很大的权力,可以自行设置任免丞相以下的各级官吏,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掌握着地方财政、军事大权。吴王刘濞甚至免除国内赋税,专以采铜、铸钱,制取海盐作为财政收入,因此到文帝时期,各诸侯王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口数也大有增加,经济力量最强的吴国所铸的钱币流通全国,王国势力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中央政权的巩固。朝廷中的力主加强皇权,实行削弱诸藩的政治家——贾谊曾经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但当时没有切实执行。 在景帝即位之后,晁错升为内史,不久任御史大夫,成为举足轻重的国家重臣,很受景帝器重。他依旧主张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削藩策》一文中,他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景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着手削减一些封国的领地,并先后削夺赵国的常山郡、楚国的东海郡以及胶西国的6个县。 公元前154年,吴王担心自己封地不断被削夺,于是开始策划反叛朝廷,并积极为叛乱寻找一个合理的借口。吴王刘濞深知与朝廷对抗,难服人心,便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把攻击目标集中在晁错身上,说他离间刘氏骨肉,自己起兵是为了清除皇帝身边的坏人,并非反对皇帝,以此来掩盖他阴谋推翻朝廷,夺取政权的真实目的。 当时,吴王考虑到诸侯王中没有能够一起商议此事的,听说胶西王勇敢,喜好兵法,诸侯都怕他,于是派中大夫应高劝说胶西王说:“现在天子任用奸臣,听信谗言,削夺诸侯封地,对诸侯的处罚很重,而且日甚一日。吴国和胶西国是有名的诸侯国,一旦被怀疑,以后就无宁日。听说大王因为卖爵的事受到谴责,据我所知诸侯有罪,但不至于要削夺封地,朝廷的目的恐怕不仅仅是削夺封地!” 胶西王说:“那你认为怎么办才好?” 应高说:“吴王自认为和大王有同样的忧患,他愿意顺应时势,舍身为天下铲除祸害,大王意下如何?” 胶西王大惊失色地说:“我怎敢这样做呢!皇上虽然逼得急,但那只有死路一条,怎敢反叛不事朝廷!” 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迷惑天子,侵夺诸侯,诸侯都有反叛之意,愤怒已到极点。吴王对内以诛晁错为名,对外出兵追随大王车乘之后,纵横天下,大军所向,无不降顺,所到之处,莫敢不服。大王只需说一句话,吴王就率楚王攻下函谷关,守住蒙阳、敖仓的粮食,抵挡汉兵,修治军营,以等待大王的到来。大王如果真的能来,那么天下就可统一。两个君主分割治理天下,不也是可以的吗?” 胶西王终于被应高说服了。接着,吴王联合楚王戊、胶东王雄渠、菑川王贤、济南王辟光、赵王遂等,发动叛变,汉景帝一下子乱了阵脚。一些大臣向汉景帝建议说:“诸侯叛乱都是因为晁错引起的,当前只有斩晁错以谢天下,赦免七国之罪,恢复诸侯国原来的封底才能兵不血刃而退七国军队”。果然汉景帝听信了这番话,说:“如果他们真能够撤兵,我又何必舍不得晁错一个人呢。”于是就下诏把晁错处死。 汉景帝杀了晁错后,派袁盎下诏书告诉吴、楚两国,说晁错已经被杀,希望七国退兵。这时候,吴王已经打了几个胜仗,夺了不少地盘,他听说要他拜受汉景帝的诏书,冷笑道:“现在我也是个皇帝,为什么要下拜?”其反叛之意溢于言表。随后,吴王派人把袁盎扣押起来,袁盎趁夜逃出,返回京城向朝廷报告情况。直到这时,汉景帝才完全觉悟,决定用武力平定叛乱。 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等领兵东征平叛。周亚夫奉命率军东征时与吴楚联军相遇在下邑(今安徽砀山县)。吴楚联军人多势众,锐气正盛,频频发动进攻;周亚夫正面挡敌,统率大军,坚守不出。他命令梁王刘武(刘启的弟弟)坚守梁都睢阳,让吴楚的军队在此消耗实力,然后悄悄派出轻骑插入敌后,断绝吴军的粮道。吴楚军攻睢阳不下,转攻周亚夫率领的汉军,周亚夫仍据险固守,不急于应战。吴楚军队连战无功,士气低落,再加上批时军粮断绝,不得不退走。周亚夫挥兵猛追,吴王刘濞失败,仅带一千多人,逃过长江,企图退据东越。在汉王朝重赏的引诱下,东越人把他杀死。楚王刘戊也兵败自杀。胶西等四国攻齐不克,汉兵到达,诸国各自溃败,诸侯王被杀或自杀。赵王在汉军围攻下,城破自杀。声势浩大的吴楚七国之乱被完全平息。 汉朝(51)之乱(16)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