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诸葛亮的躬耕地在哪里 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兄弟就别争了!

火烧 2022-07-29 11:01:07 1103
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兄弟就别争了! 躬耕地之辩:八里岗何时变身为卧龙岗?原河南省南阳县城西七、八里处有一冈,又名“八里冈”,即现颇为人知的“卧龙岗”,南阳武侯祠,就建在此岗上。明徐学谟在《游隆中记》中写

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兄弟就别争了!  

躬耕地之辩:八里岗何时变身为卧龙岗?

原河南省南阳县城西七、八里处有一冈,又名“八里冈”,即现颇为人知的“卧龙岗”,南阳武侯祠,就建在此岗上。

明徐学谟在《游隆中记》中写道:“隆中者,为汉昭烈三顾孔明处。其一距襄阳城西三十里,在今伏龙山中;其一在南阳者,薄城八里,即所谓八里冈。冈势蜿蜒如带,高仅数丈,即以上祀孔明,亦曰隆中。”

明万历乙丑年间(1625)四月刻立的《重修卧龙岗草庐碑》:“草庐在襄阳者为真,在南阳者赝哉!玄德屯军新野三顾孔明者,实在隆中,非今所称南阳西七里者,故曰赝也”。

这两处记载,均没有“卧龙岗”字样。

读史至此,我们不禁有个疑问:八里岗是何时变身为卧龙岗的呢?

石小生先后写过两篇文章,《闲话诸葛躬耕地:隋唐时期文献记载诸葛躬耕地的情况》、《闲话诸葛躬耕地:宋元明清时期文献记载诸葛躬耕地的情况》,穷搜极研,也只找到了这么一条支持“宛城说”的证据:

“《大元一统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迹》记载:‘卧龙岗在南阳县境,诸葛孔明躬耕之地’”。

客观地说,唐朝时期,也有几位诗人写过几句诗,侧面表明诸葛亮在南阳县躬耕,例如:唐胡曾《咏史诗 南阳》“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躬耕”,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此期其他泛泛而称“鱼到南阳”、“南阳诸葛庐”、“躬耕南阳”、“拥膝南阳”,不能确指为南阳县,不取。

另,石小生在《闲话诸葛躬耕地:隋唐时期文献记载诸葛躬耕地的情况》中又引用了非“国家统一编写”(石小生语)的《中州杂俎》,该书为清人汪介人著,书云“(诸葛亮)又尝居叶县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南阳者自孔明始也。此断石幢既为隋时物,则去三国时不远,言必得其真,故而书之”,石小生颇信其说,我是不相信的,姑不具论。

笔者认为,可以纳入历史大体系中运转资料方可称为史料,从这个角度,诗歌以及来历不明的碑刻,是不能称为史料的。当然,史料之真伪另说。

有个结论是明确的,史料中最早出现“卧龙岗”是在元朝。

何以明人徐学谟及万历乙丑碑刻作者不称“卧龙岗”而称“八里岗”或“西七里”呢?笔者分析认为,认可南阳县为躬耕地者用“卧龙岗”,不认可者用“八里岗”。

《大明一统志》卷三十南阳府《山川》条亦载:“卧龙岗在府城西南七里,起自蒿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时人以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

玩味上面这句话,可知明人认为,“卧龙岗”是岗以人名,是“因人设岗”,如果孔明不在彼处躬耕隐居,“卧龙岗”又何所据而云然呢?

“卧龙”二字较早出现于《三国志 诸葛亮传》中,“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裴松之在此处下一注云,“《襄阳记》曰: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习凿齿《襄阳记》引《先贤传》:“乡里旧语,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

诸葛亮的躬耕地在哪里 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兄弟就别争了!

这里面就很清楚了,卧龙是襄阳人庞德公为诸葛亮定身打造的形象符号,为诸葛亮所专有,而襄阳人拥有原创著作权。

《大元一统志》言之凿凿:“卧龙岗在南阳县境,诸葛孔明躬耕之地”,但它没有进行任何论证,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任何一条史料证明诸葛亮曾经在南阳县躬耕隐居。南阳武侯祠自然可以建,但将武侯祠所在地称为卧龙岗却是一种附会行为,拥有原创著作权的襄阳人也是绝不会同意的。

南阳(5)诸葛(11)卧龙(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