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三不从有哪些 《琵琶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
《琵琶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
《 琵琶记》这种以家庭和立业相对立的矛盾为主要展示点的戏剧,在当时颇为常见。
这说明负心婚变是当时社会群体所共同关注的社会现象。
《琵琶记》流传影响最广的是在明清时代。
明清社会这种典型的伦理社会,保证了作品的构想能获得足够的共鸣。
《琵琶记》首先是为中国封建传统社会而作的。
是普通人的家庭伦常生活的准确写照,触及其敏感的神经。
封建伦常关系,是人们时时感受到其间的矛盾难周而又不可违抗的社会准则。
它是国家社会的根本,是人们的信仰和行动的出发点。
它可以说是基于人情物理而衍生的无情“枷锁”。
这种伦常关系因维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的需要而成为不可究诘、必须无条件遵守的规范,从而显出“无情”,实同“枷锁”。

从《赵贞女》式的以谴责书生负心为中心的表达,走向《琵琶记》的以“只看子孝共妻贤”为中心的表述,也并非高明的独创,而是社会发展使然。
因为,宋代那种直接的谴责性表现,在元代后期,已经从整体上形成了一种转化。
更迎合普通民众的“大团圆”故事,已日渐流行了。
事实上,在元代中后期,负心婚变故事的谴责性主题,已日渐向歌颂性主题转化。
元代中后期,对于书生负心问题,则更多地是开脱、辩护、调和、化悲为喜。
负心婚变主题在元代的变迁,其实也仍是社会的变迁在文学中的折射。
元代后期负心婚变故事的转变风潮,主要地是由书生地位的变迁决定了的。
此外戏曲创作者阶层的身份地位、社会观念和同情对象的转换等,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在宋代,人们不惜以悲剧,以魂追、天谴来摧挫负心的书生,毫不假以辞色。
这是因为宋代书生有着优渥的社会地位,美好的仕进前程,可谓天之骄子。
无论是得意,还是潦倒,生活都向他们敞开大门。
然而,到了元代,书生们便从天堂跌落到地狱之中了。
在元代书生隐入窘境,自救不暇的时候,再揪住他们在往日得意时的劣迹,便如伤口抹盐,于心不忍。
所以元代戏曲中,书生实际上成为同情的对象。
虽然也叙写了他们生活的困窘、仕途的不畅、婚恋的不顺,但最终仍让他们志得意满,完满收场。
这是社会同情的结果,也是人们聊以自慰的画饼,从中流露出对往昔盛世的深深的怀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