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思维导图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
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的知识框架 如果有53上的知识框架可以拍照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22课 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3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24课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第25课 亚洲与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7课 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二、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8)明清:出现商帮。
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三、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岳麓版-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
最新修订全册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起 源:约一万年前,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地域分布:黄河、长江流域,形成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
农业的起源 基 础:生产工具的出现
农作物:培植粟、水稻,逐渐出现“五谷”
家畜饲养:“六畜”、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并存发展
工具材料:石、木、骨器 青铜器 铁器
商周以前:主要使用木耒和骨耜
生产工具的变革 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开始出现
耕作工具 汉 代: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唐 代:曲辕犁 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精 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耕
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细 水利设施的完善 汉 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作 水利知识:《河防一览》 明代潘季训编著的水利专著
农
业 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
生 千耦其耘 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
产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
模 生产方式的变化 原因 私有土地出现
式 产生: 春秋时期
的 自耕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形 特点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成 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模式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精耕细作日臻完善的农业生产模式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存在,生产力落后的表现
形成:商周时期
阡陌纵横,成“井”字型
特点 有“公田”、“私田”之分
“公田”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
井田制 “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有使用权,无占有权
性质: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原因 铁制农具的使用,私田增多;战争的频繁
中 瓦解 各国的税制改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
国
如果你觉得这些对你有用的话,麻烦采纳一下,先谢谢了哦!!!
四、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第1—2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一、精耕细作1、耕地工具:①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木器、石器和骨器;②铁器在春秋出现,铁器牛耕在战国推广;③在汉代普及并发明犁壁;④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标志传统步犁成熟定型;2、播种工具:汉代赵过发明耧车;3、水利与灌溉:①春秋战国时期建有楚国在安徽的芍陂、秦国在四川的都江堰、秦国在陕西关中平原的郑国渠;西汉的漕渠和白渠和新疆坎儿井;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②灌溉工具:在春秋战国是桔槔和辘轳;东汉毕岚发明翻车;三国马钧加以改进;唐宋发明筒车和畜力高转筒车;4、生产组织方式:商周时期是在井田制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简单协作;从春秋开始出现家庭为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并逐渐推广普及。二、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是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3、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和变法运动,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形成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包括土地国有制、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现象贯穿始终。
4、关于土地兼并: ①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②方式:土地买卖在汉代以后成为主要途径;③危害: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徭役的征发;大批自耕农丧失土地后成为流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影响社会安定;④缓解:政府采取均田制等抑制兼并的措施;爆发农民起义打击地主阶级。三、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经济格局是起源于多个中心,形成南稻北粟等地域特征;2、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3、农业生产模式是精耕细作;4、主要经营方式是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①小农经济的特点有三: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分工简单,农业与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
②小农经济的优点有三: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③小农经济局限:小农经济比较劳苦和脆弱;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的特点,不利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导致社会发展缓慢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阻碍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4、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5、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业1、青铜时代: ①时间从夏朝到春秋末期的15个世纪;②特点是数量多、规模大、种类齐、技艺精,展示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2、铁器时代:铁器在春秋战国大量开始,西汉普及;3、冶炼燃料: ①煤始于西汉,普及于北宋;②焦炭始于南宋,普及于明朝。二、纺织业1、我国是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开始于原始社会;2、汉代发明提花机,丝织品远销欧洲,中国被成为“丝国”;3、唐代发明缂丝技术,丝织业重心转移到南方;4、宋末元初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元朝黄道婆全面改进生产技术,江苏的松江元明时期成为全国棉织中心;棉布在明朝普及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三、陶瓷业1、陶器:彩陶、黑陶和白陶。 2、瓷器: ①东汉晚期发明青瓷;②魏晋南北朝发明白瓷;③唐朝制瓷业发展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出现“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④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⑤元代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四、生产组织形式1、官营手工业:①地位:从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②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管理严格、技艺高超,工匠从征役制逐步到雇募制;③局限:不计成本、缺乏竞争、强制劳动。2、私营手工业:①春秋战国兴起;②唐以前主要是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形式;③唐宋时期商品化程度提高;④明代中叶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五、技术的发明与普及知识点小结技术发明 出现的时间 普及的时间牛耕 春秋时期 汉朝中期钢 春秋时期 南北朝煤 汉朝 北宋焦碳 南宋末期 明朝缂丝技术 唐朝 宋朝棉布 宋末元初 明朝瓷器 商朝中期 唐朝金银货币 春秋战国 明朝纸币 北宋 元朝六、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1、整体地位:手工业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但是生产高度发达,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广受欢迎和赞誉;2、发展趋势:部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进步,分工不断细密,发展重心随国家经济重心由北而南转移;3、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长期并存。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明清时期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4、历史局限:明清时期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转型与发展。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一、商业的发展1、原始社会出现物物交换的原始商业;2、商朝出现专职商人和货币;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4、春秋战国出现高潮: ①私商崛起;②城市繁荣;5、隋唐时期蓬勃发展:①运河开通,外贸繁荣,都会与港口众多;②城镇商业实行坊市分离制,政府对商业严格统一管理;③。
五、岳麓版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悬赏吖~
历史(Ⅱ)9.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0.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1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2.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3.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16.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六、高中历史必修二各单元知识框架图(详细点的)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
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对于历史的含义和性质,有很多中不同的诠释,以下列举其中一些: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所说的意思不是字面意思,他说的意思是历史只存在于历史学家对历史的思想认识之中); md说:“读史可以明智,这是先人早就说过的”; 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梁启超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大英百科全书》:(1880年版):“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 《苏联大百科全书》:“1、自然界和社会上任何事件的发展过程。
宇宙史、地球史、各个学科史——物理史、数学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这一含义。2、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具体的和多样性的过去之学科,以解释人类社会具体的现今和未来远景作为宗旨”。
七、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必修2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②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 ①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②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③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 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①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②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 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和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 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 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①光荣革命:1688年 ②《权利法案》:1689年。
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同 而不治”的地位 ③责任内阁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作用: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入民主、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3、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 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 1、①“1787年宪法”的制定: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原则:“分权”与“制衡”: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衡; 总统和国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约。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同,在战时可行使独裁权。 立法权 国会 参议院 和 众议院 组成国会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
八、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亲,我是岳麓版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古代手工业分类 特点 地位 成就官营手工业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 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制瓷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民间手工业 ①由民间私人经营②产品供民间消费 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 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农户的副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古代商业(商品经济)时期 发展状况 表现春秋战国 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 发展艰难 开始重农抑商隋唐 商业发展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贸港口广州两宋 空前繁荣 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元 商业繁荣 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明清 城镇商业繁荣 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①时间:明清时期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③评价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c60、70d)▲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④特点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⑤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
九、历史岳麓版必修2复习提纲
最佳答案 提 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 知识要点归纳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4.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屯田制(三国) 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
做法:招募流农耕种田地;在军事频繁地区,让士兵屯田。 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使流民有田耕种,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保证了军粮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主要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
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 意义: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5)明代后期,土地高度集中,激化社会矛盾,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表达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说明封建土地制度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4.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5.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四、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垄作法、《泛胜之书》、耧车、犁壁、耦犁、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
(例5) 2.魏晋南北朝:《齐民要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 3.隋唐时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曲辕犁,中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4.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耧锄;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例7) 5.明清时期:多熟种植;培育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政全书》 2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
一、岳麓版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悬赏吖~
历史(Ⅱ)
9.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0.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1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2.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3.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16.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