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廉洁人物 历史上的廉洁人物有哪些简略介绍
历史上的廉洁人物有哪些简略介绍
1、寇准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北宋政治家、诗人,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及知巴东、成安二县。
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三十二岁时拜枢密副使,旋即升任参知政事。
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
景德元年(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
当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围了瀛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准反对南迁,力主真宗亲征,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
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
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复宰相职务。
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
天圣元年 (1023年),病逝于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诏为其立神道碑,并亲于碑首撰“旌忠”字,复爵莱国公。
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
寇准善诗能文,其七绝诗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
2、刘罗锅
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 刘统勋长子。
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
历任翰林院庶吉士、 太原府 知府、 江宁府知府、 内阁学士、 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
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 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3、纪晓岚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
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
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
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
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月,纪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4、狄仁杰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
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
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
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
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5、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
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
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寇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罗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纪晓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狄仁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