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10年台湾发展史 台军发展历史

火烧 2022-06-09 04:44:53 1084
台军发展历史 台湾历史简介网友推荐答案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

台军发展历史  

台湾历史简介

网友推荐答案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

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疏球人种的琅峤人。

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

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某(此字打不出来)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到宋元时期(公元960一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

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

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

进入17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

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l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

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

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

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郑氏政权把大陆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台湾,重视土地开发和兴修水利,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到郑氏政权末期,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12万人。 郑氏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

清政府平定大陆后,开始谋划进攻台湾,曾经采取招抚方针,企图说服郑氏降清未果。郑氏政权曾多次反攻大陆沿海地区,至1678年秋郑军战败,所占领的东南沿海州县全部丧失,随即完全退守台湾。

此时,清朝政府统治中国已成定局,郑氏政权逐步演变成为地方割据政权。 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

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成功之孙郑克(此字打不出来)率众归顺清政府。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

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19世纪60年代.台湾的淡水、鸡笼、安平、打狗相继开港、进口以鸦片为大宗,出口则以茶、糖、樟脑为主。

l9世纪70年代,实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对外“开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台湾作为扩张的目标,声称台湾是“土番”居住区.是“无主之地”,不在中国主权之下。

清政府—再申明:“台湾全地久隶我国版图”,“全台郡之生番,无一社不归中国者”。1874年1月、日军入侵台湾。

10月,中日签订《北京专条》,虽然软弱的清政府对日本作出妥协,但《北京专条》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此后.清朝官员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

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

台湾近代历史

台湾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同中国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在远古时代,台湾和大陆本来连在一起。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连结的部分陆地沉为海峡,台湾遂成海岛。 台湾海峡的海底就像一条河谷,有向南和向北两大河系,这是当它还是陆地时,被河水冲击、侵蚀而形成的,最深处不过100米,大多数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

现代科学还证明,台湾不仅是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而台湾的基本地形,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分上,是与福建、浙江两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体。所以,后来有人送给台湾一个雅号——“浮福建”,意思是说,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从台湾岛的考古发现来看,祖国大陆的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就已传到台湾。台湾各地相继发掘出土的石器、黑陶、彩陶和殷代两翼式铜镞等大量的文物证明,台湾的史前文化与祖国大陆同属一脉。

自有史籍记载以来,台湾的开拓、发展和疆域的完整统一,始终是与中华儿女的辛勤劳动和英勇捍卫分不开的。台湾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台湾的早期开发,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融汇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台湾在战国时代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隋、唐以后称“流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

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

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中,就曾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

到了6世纪末、7世纪初的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据载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

是时,大陆和台湾已有贸易往来。此后由唐到宋的600年间,大陆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纷纷流入澎湖或迁至台湾,从事垦拓。

至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大陆和台湾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渐频繁。

元代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公元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万户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和珍部员外郎阮监到台湾“宣抚”。

公元1335年(后至元一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中国在台湾设立专门政权机构,也自此开始。

明朝以后,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不绝。公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乐年间),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访问南洋各国,曾在台湾停留,给当地居民带去工艺品和农产品。

至今民间传说高雄凤山的特产“三宝姜”,就是郑和遗留下来的。15世纪以后,倭寇不断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设“游击”,“春秋汛守”;同时在基隆、淡水二港驻屯军队。

到17世纪20年代的明朝末叶,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给台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其时,福建人颜思齐、郑芝龙为抗拒官府欺压,率领闽粤居民迁居台湾,一面从事农耕、贸易,一面组织武装力量抗御倭寇和荷兰人的侵扰。

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时值福建大旱,百姓无以为生,郑芝龙(后官至都督同知)组织灾民数万到台湾,“使垦荒食力”,各地逐渐形成了许多村落。台湾自此进入了大规模的开发时期。

16世纪中叶以后,美丽富饶的台湾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者凯觎的对象。西班牙、葡萄牙等列强相继侵扰台湾,或掠夺资源,或进行宗教文化侵略,或直接出兵占领。

17世纪初,荷兰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殖民霸权地位,来到东方,积极参加对殖民地的掠夺。它先后于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和1622年(明天启二年)两次侵占澎湖。

1624年(明天启四年)。明政府出兵将荷兰殖民者逐出澎湖,俘获荷军主将,余众逃往台湾南部,侵占了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

两年后,西班牙人又从吕宋入侵台湾,占据了基隆和淡水一带。1642年,荷兰人夺取了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的据点,台湾自此沧为荷兰的殖民地。

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38年,先后在台湾修筑城和普鲁文遮堡(赤嵌楼),作为进行殖民统治的中心。但其占领区实际只有南部沿海有限的地区,以及北部的基隆、淡水两港,而且它的统治一直是极不稳固的。

荷兰殖民者对台湾同胞进行残酷的盘剥,不断激起台湾人民的反荷斗争。1652年由郑芝龙旧部郭怀一领导台湾军民发动的起义,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起义群众曾一度攻克热兰遮城,6000人在起义中壮烈牺牲。这次起义愈发坚定了台湾同胞收复国土的斗争决心。

九年以后,他们终于配合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虏,收复了台湾。 郑成功是郑芝龙之子。

生于1624年,早年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起兵抗清,被明桂王封为延平郡王。因进攻南京受挫,后回师厦门,大修船舰。

台湾的历史

台湾,古称:夷洲、琉球。

根据《临海水土志》。三国时吴王孙权派兵一万前往“夷洲”。

此为最早之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其为“琉球”。

隋朝曾三次出师琉球。公元610年(隋,大业6年),开始有中原汉民移民澎湖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368年),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明朝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地区事务,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

明朝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荷兰舰队占领澎湖,明廷下令福建巡抚南居益将荷兰人赶出澎湖。但荷兰人的战舰封锁了漳州海口,明朝海军无法出动。

天启三年(1623年)11月,南居益故意邀请荷兰人前往厦门谈判,在宴会上囚禁荷兰代表团,并乘机袭击烧毁了入侵明朝沿海的荷兰战舰。天启四年(1624年)2月,福建巡抚南居益亲自乘船到金门,下令明军渡海出击收复澎湖。

但荷兰军队依仗坚固的工事与战舰顽抗,澎湖久攻不下。7月,南居益又派出火铳部队支援,明军发动总攻,一直打到风柜仔的红毛城下,然后双方又形成僵持的局面。

8月,明军再次兵分三路,直逼夷城,荷兰人势穷力孤,不得不撤离占领了两年的澎湖。明朝取得了澎湖之战的胜利,成功收复了澎湖。

公元1624年,(大明,天启四年)荷兰军队退出澎湖,占领台湾,修建了热兰遮城和赤嵌城。展开殖民统治。

公元1626年,西班牙军队登陆台湾北部及东部地区。在当地展开殖民统治。

公元1642年,荷兰军队打败西班牙军队,独占台湾。公元1652年,时年九月,台湾农民领袖郭怀一发动武装起义。

后被荷兰军队所镇压。公元1661年,时年四月南明招讨大将军郑成功率军两万五千人及战舰数百进兵台湾。

公元1662年,时年二月荷兰之台湾总督揆一像郑成功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改赤嵌城为承天府,该热兰遮城为安平镇。

于澎湖设安抚司。称台湾为:东都。

郑经时期改称:东宁。公元1683年,清政府派遣水师提督施琅率军两万,战船200艘由铜山出发进攻澎湖、台湾。

澎湖、台湾之郑军大败。郑成功之孙郑克爽屈膝投降。

公元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公元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被迫签约开阜,台湾之淡水、鸡笼、安平、打狗相继开港,进口以鸦片为大宗,出口则以茶、糖、樟脑为主。公元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飘民事件”,于时年四月向台湾派遣“台湾生番探险队”三千余人由陆军中将西乡丛道率领,乘坐兵舰自琅峤登陆。

5月18日,日本军队开始与台湾当地居民交战。牡丹社酋长阿实禄父子等战死。

7月,日本军队以龟山为中心建立都督府。公元1874年,时年十月三十一日,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北京专约》,清政府向日本支付10两伤亡抚恤金和40万两房屋修造金。

时年十二月二十日,日本军队撤出台湾。公元1883年-1885年,清法战争爆发。

法国军队进攻台湾。刘铭传率军予以顽强抵抗,并重创法军。

公元1885年,时年六月,清法战争结束。法国军队撤出台湾。

公元1885年,时年十月十二日清政府设台湾巡抚,台湾始成为一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

公元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翌年清政府战败求和。

公元1895年,时年四月十七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省与日本。公元1895年,时年五月二十五日。

台湾民主国建立。同年夏初,日本军队于台湾北部澳底登陆,同年秋末攻陷台南。

台湾民主国灭亡。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台湾南部客家军于火烧庄一役战败,至此全台陷落。

史称“乙未战争”。乙未战争,自公元1895年5月29日日军登陆至同年11月底火烧庄战役持续了约近6个月。

台湾军队战死官兵14000名,日本军队战死164名官兵,4700名官兵病死(其中包括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与山根信成少将)。公元1915年,台湾发生“西来庵事件”。

台湾爱国者余清芳、罗俊、江定三人为首,举行反日起义。公元1945年,时年八月十五日。

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投降。同年,十月二十五日,国民政府于台北举行日本军队受降仪式,正式宣布台湾光复。

台湾历史简介

历史概况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

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

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

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

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

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

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

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

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

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

10年台湾发展史 台军发展历史

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

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台湾有文献记载且较能考证的历史大约从1624年左右开始,但在文献记载之前,台湾就已有人类活动。

台湾迄今为止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的,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欧亚大陆迁来到台湾,属于旧石器时代。而较晚近的新石器时代,则有较多的考古遗迹,这些遗迹属于南岛语系民族,而台湾也是南岛语系分布的最北端[1]。

台湾的地理位置介于欧亚大陆、日本与东南亚间,是各国船只的停泊与货物转运站。在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及西班牙分别在台湾西南部及西北部进行殖民统治。

之后荷兰人将西班牙人赶走,统治台湾西部的大部。1661年4月,郑森以大明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两万五千名将士及数百艘战舰进军台湾,迫使荷兰在1662年2月1日签约投降,台湾进入郑氏王朝时期。

在此期间汉人开始大量移入台湾。1683年,郑克塽归顺清政府,台湾进入清治时期。

1895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割让给日本,成为大日本帝国的一部分。日本人征服居住于台湾东部和中央山脉的原住民,成为第一个有效完全统治全岛的政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战败,台湾为中华民国政府所接收,194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退出中国大陆。

请教台湾问题的历史

1、台湾问题的历史与实质 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祖,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荷占、日据时期,国家贫弱(明末、清末),对外国侵略者的占领无力抗拒,但这并不等于将台湾拱手让人,翻翻历史,无数倒在侵略者刀下的烈士可以为证。 本世纪中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登陆,象征美国围困、遏制中国的战略付诸实施。

同时,作为太平洋环中国岛链上的重要一环,台湾即成为美对华战略中“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虽然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的产物,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但因美国在台海的军事存在,这就使台湾问题带上了明显的国际色彩。

2、五十年来台湾在中美之间的位置 1949--1970年:国民党溃败、其残余逃台,中共积极准备解放之。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对新中国不予承认,对我封锁、制裁,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进行武力威胁,使得国民党残余分子得以苟延残喘。

在此期间,我对美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斗争。形式之一,就是利用美台间“共同防御条约”对美国全球战略部署进行牵制,如1958年炮击金门。

(可与中国利用香港问题对英进行牵制类比,但两者性质不同) 1970--1979年:前苏联利用美国深陷越战之际,在全球范围加强与美对抗,美苏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加之中苏间形势日趋紧张(1969年珍宝岛之战),最终使中美两国在战略利益上找到了共同点。

以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为标志,说明台在很大程度上已被美抛弃。但在中美建交时,美国以国内法形式发表“与台湾关系法”,则又说明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对我“保持军事压力,进行和平演变”的策略无丝毫改变。

1979--1991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广泛开展对外交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经济。美国则利用之,用于其和平演变战略。

两岸“统一”与台湾“独立”这两种形式均有悖于美国对华战略,故我所提出的“邓六条”、“叶九条”均没有得到实质性回应。 1991--2000年:前苏联崩溃、华约解体,使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美国欲独霸全球,其矛头直指中国。台湾问题之所以在90年代突然成为热点,发生种种变故,根子在美国。

在此期间,李贼登辉在美国指挥下,利用海峡两岸长期隔绝所带给两岸民众心理上的陌生感,利用台湾广大民众因对祖国大陆不了解而产生的“出头天”等朴素心理愿望,上演了一幕幕跳梁丑剧:度假外交--出埃及论--“民之所欲”--七块论--两国论,直至弃“连”保“扁”--台独上台,拿两千余万台湾民众的身家性命为赌注,挟洋自重,图谋台独,以维护极少数既得利益集团。从大局出发,保持政治清醒,认识美台本质:美国决不愿看到两岸和平统一,不愿看到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台湾的历史

台湾,古称:夷洲、琉球。

根据《临海水土志》。三国时吴王孙权派兵一万前往“夷洲”。

此为最早之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其为“琉球”。

隋朝曾三次出师琉球。公元610年(隋,大业6年),开始有中原汉民移民澎湖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368年),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明朝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地区事务,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

明朝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荷兰舰队占领澎湖,明廷下令福建巡抚南居益将荷兰人赶出澎湖。但荷兰人的战舰封锁了漳州海口,明朝海军无法出动。

天启三年(1623年)11月,南居益故意邀请荷兰人前往厦门谈判,在宴会上囚禁荷兰代表团,并乘机袭击烧毁了入侵明朝沿海的荷兰战舰。天启四年(1624年)2月,福建巡抚南居益亲自乘船到金门,下令明军渡海出击收复澎湖。

但荷兰军队依仗坚固的工事与战舰顽抗,澎湖久攻不下。7月,南居益又派出火铳部队支援,明军发动总攻,一直打到风柜仔的红毛城下,然后双方又形成僵持的局面。

8月,明军再次兵分三路,直逼夷城,荷兰人势穷力孤,不得不撤离占领了两年的澎湖。明朝取得了澎湖之战的胜利,成功收复了澎湖。

公元1624年,(大明,天启四年)荷兰军队退出澎湖,占领台湾,修建了热兰遮城和赤嵌城。展开殖民统治。

公元1626年,西班牙军队登陆台湾北部及东部地区。在当地展开殖民统治。

公元1642年,荷兰军队打败西班牙军队,独占台湾。公元1652年,时年九月,台湾农民领袖郭怀一发动武装起义。

后被荷兰军队所镇压。公元1661年,时年四月南明招讨大将军郑成功率军两万五千人及战舰数百进兵台湾。

公元1662年,时年二月荷兰之台湾总督揆一像郑成功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改赤嵌城为承天府,该热兰遮城为安平镇。

于澎湖设安抚司。称台湾为:东都。

郑经时期改称:东宁。公元1683年,清政府派遣水师提督施琅率军两万,战船200艘由铜山出发进攻澎湖、台湾。

澎湖、台湾之郑军大败。郑成功之孙郑克爽屈膝投降。

公元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公元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被迫签约开阜,台湾之淡水、鸡笼、安平、打狗相继开港,进口以鸦片为大宗,出口则以茶、糖、樟脑为主。公元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飘民事件”,于时年四月向台湾派遣“台湾生番探险队”三千余人由陆军中将西乡丛道率领,乘坐兵舰自琅峤登陆。

5月18日,日本军队开始与台湾当地居民交战。牡丹社酋长阿实禄父子等战死。

7月,日本军队以龟山为中心建立都督府。公元1874年,时年十月三十一日,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北京专约》,清政府向日本支付10两伤亡抚恤金和40万两房屋修造金。

时年十二月二十日,日本军队撤出台湾。公元1883年-1885年,清法战争爆发。

法国军队进攻台湾。刘铭传率军予以顽强抵抗,并重创法军。

公元1885年,时年六月,清法战争结束。法国军队撤出台湾。

公元1885年,时年十月十二日清政府设台湾巡抚,台湾始成为一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

公元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翌年清政府战败求和。

公元1895年,时年四月十七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省与日本。公元1895年,时年五月二十五日。

台湾民主国建立。同年夏初,日本军队于台湾北部澳底登陆,同年秋末攻陷台南。

台湾民主国灭亡。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台湾南部客家军于火烧庄一役战败,至此全台陷落。

史称“乙未战争”。乙未战争,自公元1895年5月29日日军登陆至同年11月底火烧庄战役持续了约近6个月。

台湾军队战死官兵14000名,日本军队战死164名官兵,4700名官兵病死(其中包括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与山根信成少将)。公元1915年,台湾发生“西来庵事件”。

台湾爱国者余清芳、罗俊、江定三人为首,举行反日起 义。公元1945年,时年八月十五日。

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投降。同年,十月二十五日,国民政府于台北举行日本军队受降仪式,正式宣布台湾光复。

台湾的历史是什么

台湾的历史: 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

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市左镇区发现了台湾迄今最早的人类化石“左镇人”。左镇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有亲缘关系,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于3万年以前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是最早开发台湾的先驱。

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分属于尼格利陀地域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台湾原住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1624年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殖民者为建立与中国、日本贸易的据点侵入南台湾。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北台湾,后被荷兰人驱逐。

1662年郑成功收复;清代1684年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马关条约》割让与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光复;1949年国民党政府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分治至今。 扩展资料台湾岛是由欧亚板块、冲绳板块和菲律宾板块挤压而隆起的岛屿,地壳运动与造山运动发达使台湾地形复杂多样,绝大部分地质构造由欧亚板块组成,菲律宾板块则往下成为隐没带。

东部和南部地区受吕宋火山岛弧等板块影响形成复杂地质,如与花东纵谷地质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脉。 地处板块交界处也使台湾有许多容易引发地震的地体断层,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间中国共发生的3888起5级及以上地震就有35.9%发生在台湾。

因位居环太平洋火山带使台湾有数座死火山、休眠火山和相应的火山地形,不过除了大屯火山群和龟山岛外并无明显活动。台湾也因位处断层地带而有众多的温泉景点,吸引许多中外游客观光。

台湾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平均年降雨量超过2500毫米,约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节、位置、海拔标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随之变化。

东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国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区火烧寮就在台湾东北部,被称为中国“雨极”。 而基隆港因降雨量丰沛而被称为“雨港”。

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压带来的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高峻山脉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湾。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