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共军始终能造的只有手榴弹
从红军时期开始,共军的武器就主要依靠缴获来补给。枪,炮,子弹,都是这样。但是,根据地时期、抗战和解放战争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又有些不同。
红军时期,各个根据地的武器都依赖缴获,不仅是枪炮,而且包括子弹。基本上没有自给能力。
抗战时期,有些根据地有自己的兵工厂,也能造一点枪支和子弹,但后来也基本上转为主要造子弹了。
解放战争时期,前期也和抗战时期一样,自己能造的很少,但到后期,自己造的就比较多一些了。但即便是到后期,自己造的武器弹药也仍然是少数,大部分还是靠缴获。
一直到抗美援朝已经开始,第一批入朝的部队中,武器也还是万国博览会,各种武器都有。从最古老的汉阳造,到比较新式的美制武器和苏制武器,都有。
这三个时期,唯一比较例外的,就是手榴弹。从红军时期开始,到解放战争结束,手榴弹始终以自己造的为主。
原因也不难理解。相对而言,制造枪炮、子弹所需要的工业基础和精密程度更高,而当时中国的工业基本上都集中在大城市。共军各个时期都处于被包围的状态,根据地都以农村为主,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
从北洋时期开始,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兵工厂。
比如从吴佩孚时期开始,巩义就是主要的军工基地。汉阳铁厂也是一个重要的兵工厂,后来使用很广的汉阳造,就是汉阳兵工厂出产的。
东北军的沈阳兵工厂更是一度号称亚洲最大兵工厂,具备组装战斗机的能力。长三角地区,上海的江南造船厂也具备造枪炮的能力。甚至连马家军,都在青海化隆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厂。
但共军始终没有这样的能力。只是在抗战时期,一度发展了一些小规模的兵工厂,可以造枪,但是很快也放弃了。因为没有配套设施,原材料比较短缺,划不来,不如缴获来得快。
而共军之所以能造手榴弹,也就是因为手榴弹的工艺相对比较简单。不过,各个根据地所造的手榴弹的形制都不一样,规格也不一样。
比如四方面军自己造的手榴弹,在当时被称为马尾手榴弹。在鄂豫皖地区的斗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到了川西北之后,这种手榴弹就不好用了。为什么呢?因为在川西北密林地区作战时,经常会手榴弹扔出去了,结果挂在树上,掉不下来的情况,在空中爆炸了。
武器弹药的缺乏是始终存在的。比如红军时期,在中央苏区,刚从地方部队升为野战部队的部队中,第一次上战场的时候,差不多只有一半人有枪,而且每个人只配发五发子弹。其他人都是拿着大刀长矛和手榴弹,就直接上战场了。
这种武器状况也决定了共军的作战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共军作战时特别注重在运动战中伏击敌人,利用敌人行军队列转换为战斗队形之间的时间差,突然发起进攻,而且是尽量靠近敌人再开始进攻。
一方面是因为子弹珍贵,越靠近越有可能做到“每一颗子弹都消灭一个敌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越是靠近,越是有利于通过投掷手榴弹来造成敌人的杀伤。
同样是因此,共军在伏击战中,往往是在完成战术包围之后,通过手榴弹对敌人造成一些杀伤之后,就开始吹冲锋号,向敌人冲锋,开始进入肉搏战阶段。
这也是共军的作战特点中特别突出近战、夜战和山地战的原因。枪炮少,重武器少,更多的依赖手榴弹和肉搏战,所以一旦敌人已经摆开架势,构筑好阵地,共军打起来就会特别费劲。
抗战初期,共军和日军作战总感觉比较费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军不仅在行进中遇到伏击时就地转入防御的速度很快,单兵作战能力更强,更是因为,日军在撤退时有破坏武器的传统,所以共军无法通过作战来缴获枪支弹药来补充。
西路军失败,也有这方面的原因。马家军的枪支弹药也是比较紧张的,而且骑兵为主。所以每次出战,马家军士兵基本上只带很少的子弹,所以撤离战场也比较快,即便能够消灭敌人,也很难缴获比较多的武器弹药来补充。